原始社會至先秦時期,為什麼黃河流域比長江流域能更早出現文明

時間 2021-10-27 19:25:00

1樓:匿名使用者

考古學證明,我國長江流域在公元前2023年就完成了對水稻以及其他作物和家畜的馴化,但發展卻落後於黃河流域

為什麼中國的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而不是長江流域?後者遠比前者適合於農業生產,而且今天也確實是中國的農業主產區。而且在史前時代(公元前6000年)就已經完成了對水稻的馴化,前面我們說的理由在這裡不適用。

歷代對此有很多解釋:例如長江流域就在社會正在文明的門檻上時發生了一場大洪水,減緩了文明發展的速度。也有人認為是堯舜時代黃河流域的社會多次征伐有苗對長江流域用兵,減緩了後者的發展。

也有人認為是長江流域雖然氣候合適,但古代多為叢林,需要一定的技術水平才能開發,而要發展出所需要的技術,首先要有食物剩餘支援專業工匠,因此長江流域只能等待黃河流域的文明發展出相應技術後才能開發。至今對此沒有定論,但是,就我個人而言,還是覺得最後一種解釋最為合理。

2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一直都被中國人奉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實長江流域的文明可能比黃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更早,但因為沒有被直接延續下來,所以就被世人所遺忘了。在黃河流域發現大量的古文化遺址,與之相反,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古遺址卻不多,這可能與南方高溼高溫的氣候有關。黃河流域分佈的主要是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龍山文化),而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分佈的是印紋陶文化。

印紋陶文化與南方的百越文化關係密切,兩者有著許多共同的特徵。印紋陶文化在南歐(如巴爾幹半島)也分佈較廣。除此之外,在我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還分佈有細石器文化。

細石器文化在中亞分佈較廣,與中亞相鄰的新疆也屬細石器文化,所以中亞的細時期文化與我國西北地區的細石器文化之間有沒有聯絡,還需進一步考證。已進入新石器時代(1萬年至2千年)的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當時正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250萬年至1萬年)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 由打製石器轉向磨製石器;二、 由採集、狩獵轉向種植、畜牧;三、 陶器的出現。進入新石器時代,生產力大大提高,人類由食物的採集者變為了食物的生產者。採集、狩獵是一種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而種植、畜牧則是一種定居生活,因此古村落也就此誕生。

人們把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這個階段稱之為「農業革命」。人類史上有三次劃時代的革命,第一次是火的運用,第二次是農業革命,第三次是工業革命。

3樓:匿名使用者

發展規律,原始的遊牧生活沿河而行,以生計為基礎的河套文明較早集中在黃河,因為地理環境氣候適宜畜牧。

先秦時期 原始社會春秋戰國 的政治制度

寐尐氿 秦漢的統治思想問題 任何統治階級為維持統治,都會根據政治 經濟的形勢和政治需要,確立自己的統治思想。作為封建大一統開始形成時的秦漢統治者,在確立統治思想方面進行了種種探索。戰國時期的泰國,有實行法治的傳統,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國的丞相李斯與韓非是同學。戰國時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更是...

原始社會時期不同階段的各文化代表

給你個連結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文化特徵分別是什麼 20 月似當時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分為四大階段 一 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期 原始社會時期 從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國文化已有200萬年的歷史。大約在距今7000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農業 製陶 石器的磨製與鑽孔,是新石...

原始社會時期舞蹈的內容和形式特點

尋尋冪冪唯戀冪 形式是有關狩獵 勞動的舞蹈。在內蒙古陰山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巖畫上,刻畫著狩獵舞的形象。人扮成飛鳥 山羊 狐狸等動物。有的頭飾鹿角 羽毛,有的帶尾飾。這種舞蹈的產生,與狩獵密切相關。由於原始社會的人們對大自然現象的理解不足,產生了畏懼感,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 圖騰崇拜。把動物 植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