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佳節”指的是什麼

時間 2021-10-30 09:01:29

1樓:南星人物誌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佳節”是指重陽節。

這句詩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完整版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我獨自一人在異鄉漫遊,每到佳節就加倍思念親人。我知道在那遙遠的家鄉,兄弟們一定在登高望遠;他們都插著茱萸,就為少了我而感到遺憾傷心。

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衷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獨無親。

2樓:夢雪露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佳節是指農曆的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意思。“每逢佳節倍思親”選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文為: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3樓:貝蘭希戊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出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的“佳節”是指重陽節

4樓:木一鴿

佳節是指:重陽節。

因為這首詩是寫重陽節的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所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全詩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便插茱萸少一人.

5樓:感性的牛的要死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佳節“指的是什麼?

6樓:y飲水思源

佳節:解釋:美好的節日。拼音:jiā jié

在這句詩中佳節指的是九九重陽節。

出自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王維的一篇思鄉懷親的名作。這兩句寫自己獨自漂泊在遙遠的他鄉,日夜思念著故鄉和親人,每逢佳節來臨,孤獨的感覺更加深刻,思鄉懷親之情也會倍加銘心刻骨。這裡所說的“佳節”,特指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 ,現在泛指一般的美好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

除夕:中國傳統節日—除夕農曆一年最後一天,即十二月三十,當年十二月是各大傳統節日標誌。小月則在廿九,逢大月則在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即“除舊佈新”。

起源: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擊鼓的方式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除夕”在古時有“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年終”等別稱。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

春節:春節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節是農曆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起源:春節的來歷,在中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中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

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永珍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初年,改農曆為公曆[陽曆]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2023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蘊味無窮。

7樓:匿名使用者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裡的佳節指的是重陽節。

唐代有個大詩人叫王維。他才十五歲,就一個人離開了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一晃兩年過去了,在異地他鄉,王維十分思念家鄉的親人。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王維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的時候,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登高遠眺。大家在一起,是多麼高興啊!如今卻天各一方,不能和他們相聚。

兄弟們在登高的時候,一定也在思念著我。或許他們正西望長安,無限深情地說:“不知道王維一個人在長安過得怎麼樣……”

王維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提筆寫下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8樓:尤允兒

每逢佳節倍思親”裡的“佳節”指的是重陽節.出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佳節”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暢談歡笑,而現在呢,詩人隻身客居異地。

在代表團圓的節日裡不禁想到了家鄉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詩人在家鄉時的美好回憶,種種回憶觸發詩人無限的思鄉之情,並且越想越思念,以致於一發不可收拾。這句寫得自然質樸,如娓娓道來,也寫出了許多在外漂泊遊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9樓:拱靜曼

美好的節日,此處借指九九重陽節。

10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重陽,春節,生日,

現在還帶有父親節,婦女節之類。

釋義:美好的節日

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描寫就顯得十分自然。

這句詩出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從題目不難看出,詩人情感發源是因正逢九九重陽節之時,“兄弟登高”,“遍插茱萸”的時候,獨獨少了漂泊在外的詩人。但是詩中有“每逢”兩字,使詩人的情感得以延伸,那麼這裡的佳節就不是特指某一個節日,麼就是每當佳節來臨,親朋歡聚的時候,在遠方孑然一身,思鄉之情便會油然而發。

原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11樓:鬱雅潔

"佳節"指的是重陽節。

出自: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所作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原文: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譯:我獨自一人在他鄉做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12樓:看你了呀

這裡的佳節指的是重陽節。

【原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詩意】: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作者】: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書、畫、**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祕訣》。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全詩是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全詩內容是什麼?這首詩說的是中秋節嗎?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是唐代詩人王維因身在異鄉,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而後筆峰一轉,將思緒拉向故鄉的親人,遙想親人按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想念詩人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

每逢佳節倍思親前面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前一句是什麼?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 王維 全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前一句是什麼?九月九日是中國的重陽節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

每逢佳節倍思親歌詞

詞 徐子崴 徐子淳。曲 徐子崴。演唱 徐子崴。離家越遠心越近。離家越久思念越深。家中那一扇敞開的門。門口是誰企盼的眼神。夢是睡著的思念。思念是醒著的夢。夢裡是兒時親人的吻。醒著更盼團圓的時分。每逢佳節倍思親。親親父母養育恩。恩如山高比海深。深深刻在我的心。每逢佳節倍思親。親親臉上思念的淚痕。恨我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