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誰說的?在佛偈裡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2-11-07 22:55:02

1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人智慧遠遠達不到理解這句話的水平。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是修的意思,天誅地滅,是並列結構,就是天地誅滅的意思。講通俗一點就是:人不修己,那麼天理難容啊!

而很多人解釋成,人不為自己(謀私利),那麼天地會誅殺他,老天爺在中國人和中國傳統文化中都是公平的化身。這不通啊!老天爺會如此的糊塗嗎??

有論語為證。

一、子曰: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篇十四)所以我們大膽的猜測,「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可能就是根據夫子此語演變而來!不過語氣更加的嚴厲和直白!

因為是老百姓的語言。荀子曰:「入乎耳,著乎心,為己也,入乎耳,出乎口,為人也」,這裡就談到了為人和為己的關係。

聖賢之教,需心存敬意,細細思量,方可得其一二。所以國學宗師錢穆告訴我們一定要對古人心存敬意,而不能曲解古人之良苦用心。

二、我們知道:為字有兩種發音,陽平和去聲。例如為人,為學等等即使陽平。表示修習之意。為,去聲就是介詞後面接物件,例如,為人民服務,為你買了一本書等等。

如此說來,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一個人不修己的話,(天在這裡就是朱子所講的理,天理嘛,)天理就會讓此人滅失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這個人會被歷史被人民拋棄!

考'天誅地滅'始見於文字者應是《二刻拍案驚奇》卷9'莽兒郎驚散新鶯燕,扶梅香認合玉蟾蜍'中:

鳳生道:'龍香姐,小生自那日驚散之後,有一刻不想你姐姐,也叫我天誅地滅.怎奈是這日一去,彼此分散,無路可通....沒奈何了,豈我情願.

類似有較早一點的,《水滸傳》第15回也只是'天地誅滅'.

更早一點的杜甫詩:祿山作逆降天誅.

至於《十善業道經》只11卷,並無'第二十四集'.此言則不知其所本了.佛誡'不罔語',阿彌.....^.^.

'人不為己'與'天誅地滅'連用者疑始於清.待考.

想中華文明,以仁愛為本,縱揚朱'為我',亦無這等說法.恐是'人若為己,天誅地滅'反其意戲用之.

2樓:t10次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意思根據不同人的理解,可以有如下解釋:

1 人來到世上,得人身不容易,如果不好好修行,愧對於天和地2 人生存就要奮鬥,不奮鬥,不努力的人會被淘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3 人如果能夠做到將自己的利益看淡,不為自己謀求一切,而一心救度眾生,那麼天和地也就為一體,沒有什麼區別了

3樓:匿名使用者

「為」字有兩種發音,陽平和去聲。例如為人,為學等等即使陽平。表示修習之意。為,去聲就是介詞後面接物件,例如,為人民服務,為你買了一本書等等。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是修的意思,天誅地滅,是並列結構,就是天地誅滅的意思。講通俗一點就是:人不修己,那麼天理難容啊!

而很多人解釋成,人不為自己(謀私利),那麼天地會誅殺他,老天爺在中國人和中國傳統文化中都是公平的化身。這不通啊!老天爺會如此的糊塗嗎??

4樓:匿名使用者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是修的意思?不知,就別胡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不是佛經裡的話.zzz..

5樓:匿名使用者

不可能是佛經裡的話~是被謠傳了吧...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為自私找藉口...

"菩提本無樹,寧靜亦非苔"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這不是詩,是慧能的佛偈。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

「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

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眾皆驚。五祖將鞋擦了偈,曰:

「亦未見性。」次日祖潛至碓坊,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

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

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

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7樓:殺城市殺手

樓上的答案明顯是不對的~

應該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意思是菩提樹本來是沒有的,

是因為悉達多王子在結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後,

就坐在一棵普通的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

終於成為一代偉大的教主,

成為釋迦族的聖人,

被後世尊為釋迦牟尼。

人們為了感念佛祖證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

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護的畢婆羅樹,

稱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

「菩提」不「菩提」,

不在於樹,

更不在於什麼樹,

而在於你自己有沒有一棵菩提之心。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後兩句,你連起來看就應該明白了吧?

8樓:匿名使用者

一樓說的比較正確,但是不完全.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意思是世上本無菩提樹.

是因為喬達摩.悉達多在經過六年的苦行之後,來到一棵畢缽羅樹下發誓:"我今若不證得無上菩提,終不起此坐".

終於,在一個晴朗的拂曉,悉達多悟道成佛.而他悟道的地方叫做"菩提迦耶",菩提是梵語,意思就是"覺悟".所以那棵樹也被稱為"菩提樹"

是這樣的...

9樓:

五祖漸老,想覓衣缽傳人,遂允誰出一偈,能明心見性即傳佛祖衣缽.大師兄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傳衣缽於惠能.自此達摩祖師傳入中國的禪宗分為頓宗、漸宗。頓宗以六祖為宗師,講究頓悟,一悟即到佛地。

漸宗以神秀為宗師,是漸悟,通過不斷領悟佛法,使自身離佛漸進。通俗的說吧,菩提不是實物也不是行為,我理解菩提是自性、本性,佛教本身就是講無的境界,空不也是有嗎,就是無那又怎麼會沾染塵世的塵埃呢。

10樓:小煤球愛吃魚

六祖慧能的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 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樓下,時間差得遠了點。。。關於六祖慧能的生平軼事,您隨便去哪個**都可以找到。

誰能正確解釋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楊子 為我 的哲學意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的哲學內涵是說萬事萬物 包括人 堅持自我是一切秩序的基礎。楊子以反命題的形式進行闡釋,即如果萬事萬物不堅持自我,一切秩序將不復存在。這裡的秩序包括自然秩序和社會秩序。我們之所以看到天地有別,多彩絢麗的自然景觀 自然秩序,是萬事萬物 為我 即堅持自己的結果 ...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什麼意思。

8萬4千法門 大概在十幾年前,我在香港講經。香港電視臺何守信先生來訪問我,這個在電視臺播出去了。他問我一個問題,他說諺語所謂的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他問我對這句話怎麼個看法?我說這一句話是一個錯誤的話,不是真的。他說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沒為自己,是個徹底沒有為自己的,湯恩比博士所說的。在歷史上的人物,...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你贊同這句話嗎?

當然不贊同啦。人們自私的出發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說天誅地滅的話,就未免太絕對了。再者,tv裡沒見過哪個正派人說過這句話,都是老反派說的。再再者,大公無私本來就是大家倡導的嘛。試想,如果在抗震救災的過程中人人都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哪還有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蹟?雖然根本意思是正確的 但做人不可以如此 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