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綠釉瓷器有牛的造型嗎?這種陶瓷器價格如何

時間 2021-05-07 19:59:12

1樓:汝瓷筆洗

從我國的陶瓷的發展來看在東漢時期是沒有綠釉瓷器的,陶瓷的發明最開始是陶器的發明時間約在漢朝以前,古三代時期,到漢朝人們發現了釉料,將釉料塗在陶器上製作成瓷陶,它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我國瓷器的誕生是在唐朝時期,顏色釉發現的更晚是宋朝時期,所以東漢年代沒有綠釉瓷器,也就沒有綠釉瓷器的牛的造型瓷器。所以也無從談起這種瓷陶器的**。供你參考,謝謝。

各個朝代的代表性瓷器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最早的瓷器出現在商代,那時候是最原始的青瓷,瓷器是從陶器脫胎轉化而來的,入窯燒製溫度高達1200°c以上,到東漢時期才燒製出較成熟的青瓷器,以後制瓷業便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特色文化產業,各個朝代的代表性瓷器羅列如下:

唐代——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北方的邢窯燒製的白瓷,有「類銀類雪」的美譽,而南方 越窯的青瓷,則有「類玉類冰」的美譽。

宋代——突破了以往青白瓷器的單純色調,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等紛紛興起,出現了著名的五大名窯,汝、哥、官、定、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作品是定窯的作品——孩兒枕,是今天所見的為數不多的北宋定窯產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元——燒製出的青花瓷,被譽為「國瓷」,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鬼谷子下山圖罐2023年在倫敦佳士得拍賣成交價摺合人民幣2.3億元,創中國藝術品最高拍賣紀錄。

明——成化年間,出現了鬥彩,是在燒成的青花瓷上加紅、綠、黃、紫等彩料再經爐烘燒而成的,嘉靖、萬曆年間出現了五彩,實際上不侷限於五種顏色,景德鎮在這個期間成為了中國瓷都。

清——康熙時期出現琺琅彩瓷。雍正時期出現粉彩,成為與青花瓷相媲美的新品瓷器,乾隆時期的單色釉,青花、釉裡紅、琺琅彩、粉彩都有很高的造詣。

3樓:匿名使用者

既然你說到了瓷器,那就只能從宋代開始了。

宋:五大名窯,哥官汝均定。現在儲存最多的是臺北故宮。

元:青花。元青花不用多說了,鬼谷下山就代表了一切。

明:永樂甜白,成化鬥彩。

清:琺琅彩。

中國有名的瓷器有哪幾種?

瓷器是怎麼做出來的

4樓:樂觀的高飛

1、揉泥

目的在於排空泥料中的氣泡,使得泥料進一步緊緻。缺少這一道工序,則容易出現坯體中含有氣泡,坯體乾燥燒製時容易破裂變形。

2、做坯

景德鎮傳統圓器做坯,即是依據最終的器型作出大致相應的坯體,以供後期印坯時使用。

3、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自然陰乾(必須在一定的溼度和溫度條件下自然陰乾,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體,必須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則可能產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進入印坯工序。印坯,是為了使手工成形的圓器在燒製後達到整齊劃一。

待手工拉坯的坯體自然陰乾後,將半乾的坯體置於土製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體周正勻結。

4、利坯

利坯,是將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進一步光整圓潤。

5、蕩裡釉

圓器製作,若是器內沒有裝飾的,則需要先上裡釉。器物外面的釉則是後期第二次的浸釉。釉,是附著在陶瓷坯體表面的玻璃質薄層,與玻璃有著類似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釉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等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噴、吹、浸、澆、蕩等方法。

裡釉(器物內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我們採用的是傳統的蕩釉法,外釉我們採用浸釉法。

6.畫坯

蕩好內釉的坯,則可以進入畫坯工序。畫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長時間的研磨,配方,則是每個工作室密不可宣的了。畫坯要先準備好畫料,而後勾線,混水。

7、勾線

8、混水

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寫意水墨山水在中國國畫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僅僅在精細的畫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優美細膩的層次,而這一切都來自於混水這一道工藝。

9、施外釉

繪製完成的瓷坯,需要進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時,杯子的底足還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師傅對坯體、釉料以及瓷器的預期有全面的瞭解和把握。

瓷坯浸在釉水裡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到瓷器燒成後的品相。

10、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後,在釉面自然乾燥後,就可以進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於我們製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時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須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這需要很強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11、寫底款、施底釉。

12、裝釉足

釉足,初始狀態是在陶輪上手工製出的小圓泥餅。乾燥後再次在陶輪上旋削出相應的造型,與每一個杯子一一對應。

帶有釉足的支燒工藝,始見於官窯燒造宮廷瓷器,使用釉足支燒的瓷器器皿足部為滿釉,即美觀,又光滑而不至於劃傷傢俱的表面,然而由於這種工藝的複雜程度和難度,現代陶瓷工業僅用這一工藝燒造貴重的高檔瓷器。

13、滿窯、燒窯

將待燒的瓷坯合理的分佈於窯體內,稱之位滿窯。滿窯時需要依據窯體的結構大小以及所有待燒的坯體大小合理擺放,並留出合理的火道煙道,否則會影響燒製時窯體內的氣氛,導致燒製失敗。

景德鎮傳統青花瓷採用還原燒,我們燒製的溫度達到1330°c,燒製時間為10小時左右。

14、開窯

經過12-18小時的自然冷卻,在窯體內溫度降至常溫時,就可以開窯了。這是整個製作過程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刻。

5樓:景德鎮未來陶瓷

一、淘泥:

高嶺土是燒製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來,多少精品陶瓷都是從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變而來,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並不能立即使用,要將其分割開來,摞成柱狀,以便於儲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將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轉盤內,通過旋轉轉盤,用手和拉坯工具,將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

拉好的瓷坯只是一個雛形,還需要根據要做的形狀選取不同的印模將瓷坯印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五、修坯:

剛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過修坯這一工序將印好的坯修刮整齊和勻稱。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塵土,為接下來的畫坯、上釉等工序做好準備工作。

七、畫坯:

在坯上作畫是陶瓷藝術的一大特色,畫坯有好多種,有寫意的、有貼好畫紙勾畫的,無論怎樣畫坯都是陶瓷工序的點睛之筆。

八、上釉:

畫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澀,上好釉後則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

九、燒窯:

千年窯火,延綿不息,經過數十道工具精雕細 的瓷坯,在窯內經受千度高溫的燒煉,就像一隻醜小鴨行將達化一隻美天鵝。

十、成瓷:

經過幾天的燒煉,窯內的瓷坯已變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從開啟的窯門中迫不及待地脫穎而出。

6樓:寇同書訾妍

傳統的製陶工序並不是簡單的捏泥巴過程。在選定陶土以後還得對其進行加工,即根據陶土的粘性人為地加進羼和料,改進陶土的成型效能,保證陶坯在高溫焙燒時不開裂,不變形,提高陶器製作的成品率。配製好的陶原料還要經過粉碎,這樣有利於在坯體在受熱過程中各種物理化學反應的進行,以便燒成並獲得緻密的結構,減少坯體的氣孔率,增強胎體燒成後的強度、硬度和比重。

捏練和陳腐是原料加工的最後一道工序。古代捏練坯泥的方法,或者用人工足踩,手搓;或者用牲畜踩踏、石碾爛。經過捏練的泥制,為增加粘性,提高可塑性,還要進行陳腐,據陶工介紹陳腐的時間越長越好。

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龍山文化的黑陶,胎質細膩,就是經過長時間的陳腐處理過的。

製陶原料選定配製後,這就進入製陶工藝的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成型。我國古代成型方法包括人工成形、輪制等。手工成形可分為(一)是捏塑法,一般適用於小件陶器;(二)模製法,就是將泥料放入有形狀的模子裡,待半乾時取出而製成陶坯的過程,是一種較原始的製陶方法,適用於特殊器物來採用區域性模製法,如龍山文化中的圓錐形陶模作為袋形足的內模,現在臺灣高山族至今還保留有這一種成形方法;(三)泥條盤築法也叫泥條圈注法、泥條盤築法或泥條泥成法等,這是一種原始的陶器成形方法,先將泥拉長成條狀,按器型大小將泥條圈起來,一層一層地疊上去,然後用拍子拍打,使之成形。

用這種方法制成的器物,內部往往留有泥條盤築的痕跡,給人以古拙感。這種方法在新石器時代都已在使用。

輪制是古代較為進步的一種製陶工藝。它是將原料放在轉動的陶輪上,利用其快速旋轉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它的特點是器形規整,厚薄均勻,陶壁表裡普遍有平行密集的輪紋,器底往往有線割的偏心紋。

這種工藝大體出現於大汶口文化晚期,興盛于山東龍山文化時期。

陶器坯體成形以後,還要進行修飾:首先,溼手抹平;從作坯體開始,就蘸水往上抹,使坯面不致過早因乾燥而裂,同時可使坯表面平整並且可接合縫條,填補毛坯空隙。但不宜蘸水太多,否則會使泥坯軟塌;其次是拍印,這樣使坯體整體結實有紋飾,分段用的器物也在這一過程加以粘接修飾的,用拍子打光,使高低不平的坯體表面填平補齊,並使泥料中的片狀礦物平行於坯體表面,增加光線的平行反射,減少散射,進而出現光澤。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彩繪進行坯體裝飾。

在製陶過程中,完成坯體成形和修飾之後,還不算成品,還得進行焙燒。陶器燒製水平的高低,取決於人們對火候的掌握,陶窯的發明是人能在較高的技術水平上控制火候的表現,但考古資料來看,最原始的焙燒方式可能是露天架火焙燒,目前所見的陶器大多是在陶窯內燒成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景德鎮臻瓷坊小靜為您解答

一、淘泥:

高嶺土是燒製瓷器的最佳原料,專千百年來,多少精品陶瓷都是從屬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變而來,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並不能立即使用,要將其分割開來,摞成柱狀,以便於儲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將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轉盤內,通過旋轉轉盤,用手和拉坯工具,將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

拉好的瓷坯只是一個雛形,還需要根據要做的形狀選取不同的印模將瓷坯印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五、修坯:

剛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過修坯這一工序將印好的坯修刮整齊和勻稱。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塵土,為接下來的畫坯、上釉等工序做好準備工作。

七、畫坯:

在坯上作畫是陶瓷藝術的一大特色,畫坯有好多種,有寫意的、有貼好畫紙勾畫的,無論怎樣畫坯都是陶瓷工序的點睛之筆。

瓷器怎樣鑑定?

8樓:配置

瓷器作偽在古時是不被人重視的,而且仿製的品種和數量很大,特別是自明、清兩朝以來,仿製技術逐漸成熟、提高。出現了後朝仿前朝影響較大的官窯瓷器,有民窯仿官窯的,有現代仿各朝民窯和官窯的瓷器,尤其是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至今,由於市場的開放,受利益驅動,瓷器的仿製水平達到了極致。

鑑於防品瓷器十分逼真,併成為古瓷收藏者存在的實際問題,筆者近期考察了一些地下制贗小廠和作坊。一件仿品瓷器在入窯前胎胚就基本具備了古瓷器形,出窯後進行作舊,退除賊光,大多用現代化學材料氫氟酸按比例兌水稀釋,用油漆排筆刷於瓷器表面,賊光在一個小時左右就退掉,還有用傳統的獸皮手工打磨退光,這樣器表的自然效果要比化學材料好,但耗時費力。仿製上檔次的瓷器胎釉都採用了小窯特燒,經過表面作舊,一般較難辨偽。

瓷器的胎足也是作偽者苦心經營的重要部位,如用較濃的茶葉水及菸葉水反覆塗於瓷器底足露胎處,效果不錯。同時也使用化學材料。這些手段是作偽者為了使新瓷器轉眼間變成有歲月滄桑痕跡的古瓷器,達到有銷路的目的,使收藏者願意購買,同時又使制贗者、售贗者共同獲利。

作為瓷器收藏者特別是剛入道的瓷器收藏者,在古玩市場上面對那些大大小小五光十色的瓷器,如何尋找真品的瓷器,首先要解決辨偽的問題,辨偽能力的提高先要從有代表的殘瓷入手,反覆觀察區域性特徵並熟記在心。辯偽要從器形、釉料、製作技術及紋飾和堂款等方面加以綜合分析,並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胎體結構。作偽者在仿燒真品瓷器的釉料、底款都接近真品瓷器,但這樣的瓷品一般胎質不好,釉料及釉上質感不如真品瓷器,結合理論學習,把握住瓷器的造型、紋飾、款式、胎質、釉質及釉色就能確定其真偽,一件瓷器無論怎樣作偽,它的某些特徵總會有不符合時代的演變規律。

在此,筆者提醒初涉古瓷收藏的朋友們,在沒有多高鑑定水平的前提下,要先學習後入市,以免買到贗品,棄之可惜、觀之無味。

茶葉末釉瓷器,如何去真正的鑑別,茶葉末釉瓷器鑑別

淦颯 老師您好!我有一口茶葉未釉,鱔魚黃,高54,口52,底31,卷口缸, 陶心齋主 茶葉末釉瓷器,真品有收藏價值的 具體是不是真品,補充 看看就知道 這裡就可以鑑定。茶葉末釉瓷器鑑別 毆度杖諫詬懶 1 由現存的瓷器來看,官窯開始批量生產茶葉末釉瓷器始於明代嘉靖年間。2 明代嘉 萬年間 可能包括隆慶...

霽藍釉描金瓷器求鑑定,我有一個霽藍釉瓷器碗請專家給鑑定一下是什麼年代的

明代宣德年間,有民窯霽藍釉瓷器。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 上品 我有一個霽藍釉瓷器碗請專家給鑑定一下是什麼年代的 5 汝瓷筆洗 這是一件霽藍釉瓷碗,器形周正,釉色純正,釉質的潤感很好,工藝不錯,品相很好,胎底足食磨砂底足,質地很新,這是一件近代製作的霽藍釉瓷碗,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灑藍釉瓷器如何鑑別鑑定,怎麼鑑別鑑定真偽

陶心齋主 灑藍釉瓷器,真品品種比較少見,真品有收藏價值的 具體是不是真品,補充 看看就知道 這裡就可以鑑定。明代霽藍釉瓷器怎麼鑑別鑑定,如何鑑別鑑定真假 這類瓷器 行內稱之為明代的空白期或者黑暗期 而且被認定為有官窯年號的瓷器並不多!因此需要特別謹慎對待。元,明,清霽藍釉瓷器如何鑑定和區分 獨行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