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在唐朝與隋朝有什麼變化,唐朝的科舉制度比起隋朝的有什麼變化

時間 2021-09-10 15:25:48

1樓:匿名使用者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據史載,開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

開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四月,詔令文武**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大業五年(609年)正月,又詔令諸郡以「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驕壯,超絕等倫」「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等4科舉人。

這些雖都是臨時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舉人的特徵,以具科舉制的雛形。大業年間,隋煬帝還曾設定明經,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這標誌著科舉制已經誕生了。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

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

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

墨義是對**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

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巨集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

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讚。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於鄉貢,由兵部主考。

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

2樓:su_小浮

隋朝創立了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在唐朝得到了沿襲和完善。

3樓:

唐朝武則天創立殿試和武舉

4樓:藸藸靜靜

隋唐之前選官主要靠家世背景。

科舉制度在唐朝與隋朝有什麼變化?

5樓:匿名使用者

隋文帝復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製法來選拔**。他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考試,合格的可以做官。

隋煬帝時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從此,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明經兩科最重要。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

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她將應舉的人,集中到洛陽宮殿,親自出題面試,這是殿試的開始。她還讓各州每年選送武義好的人,進行騎射等項考試,稱為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稱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還任用**主持考試。

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唐朝的科舉制度比起隋朝的有什麼變化

6樓:繁花不離棄

1.增加了學院人數

2.狂衝了國學的規模

3.開創了殿試製度,又設立武舉

唐朝科舉制度有什麼變化

7樓:律豔卉晉雰

隋朝創立科舉制。唐朝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考試科目增多,其中以進士科最重要。利用科舉制,使選官的權利集中到了**,從而加強了**集權,並有效網路了讀書人

8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科舉的三位關鍵人物是太宗、女皇、玄宗。

太宗讓科舉更規範,包括科舉舉行的時間、考試的科目等,使得科舉成為一種常態化的選拔人才的方式。(隋朝科舉才創立,舉行的時間科目都不是太穩定。)

女皇武則天開創科舉最高形式——殿試,即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她還是首次設立武舉的皇帝。

玄宗時期則把詩歌作為考試的內容,為推動唐朝詩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9樓:夏若繁星

武則天創立了武舉,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科舉制初創於隋朝,在唐朝得到完善!你滿意了吧!對了。八股文是在明清時創立的,唐朝更本不可能廢除

10樓:匿名使用者

總覺得你不該這樣問,畢竟隋朝後期才正式有科舉制度的,而唐朝的三位皇帝為科舉制度作出貢獻了,簡單的跟你說就是一視同仁,武則天當政時期還創出武試,殿試,唐玄宗時期則重視詩賦。。。。啊我忘得差不多了,要找時間複習一下才行。。。

11樓:福建薩克和日

廢除八股文,讓更多的有知識的人去考試,被朝廷重用。

12樓:l**ender夢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

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

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

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

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

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

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巨集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

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

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讚。

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

應武舉的考生**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開元年間,任用**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後成為定製。

隋唐科舉制度優點及特點,唐朝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隋設科舉,以明經 進士兩科取士。唐朝沿襲,並有進一步的發展。由於國家制度的健全,經濟的發展,庶族地主的興起,要求提高社會地位,獲得參政機會 唐朝用科舉考試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辦法,以此選拔合格人才,提 員素質和籠絡士人等。考試內容,有經義 帖經 財務策 詩賦等,考生的 有從國子監來的 生徒 和經州 縣...

唐朝的科舉制有什麼特點,唐朝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紫舞塵晶 唐代科舉制度特色 1.吏部授官 唐代科舉考試及第者,只是取得出仕資格,如欲出仕,還須經過吏部的釋褐試,方得授官。吏部擇人的標準有四 一為體貌端正,二為說話有條理,三為書法工整美觀,四為文辭優美。2.重進士科 唐代對進士科出身的士人特別尊重,有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的說法 大抵應進士科的...

明朝時期,科舉制有什麼變化,科舉制度在明朝時有什麼變化

原生大秦 1.規模加大了,隋唐宋元科舉,錄取的人數極少。明朝科舉的規模比之要大上很多。2考試內容越發當一,只讀四書五經,八股文形式束縛人的思想。明朝以前,唐宋的科舉不僅考經史典籍,也考數學 農學等等,推動了人才的全面發展。不過能從八股文死板的考試中脫穎而出的那些人,也必是擁有超乎常人的實力的。明朝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