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史中漢學 宋學 今文經學 古文經學的區別和聯絡

時間 2021-05-07 19:59:12

1樓:玲瓏可兒

我自己查了查網路,似乎是這樣:

漢學包括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西漢的是今文經學,後來發現了秦始皇焚書之前藏起來的書卷,以此研究的便成為了古文漢學。漢學主要興盛於漢至唐,還有清。

漢學主要以訓詁考據為主,偏重五經(不知道對不對)

宋學則興起於宋朝(顧名思義= =),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宋時的程朱理學,一派是明時的陸王心學。宋學主要興盛於宋、元、明。宋學主要以義理闡釋為主,偏重四書。

其實清朝是吸收了漢學和宋學的,但好像還是偏重漢學,我想是因為宋學興起已經三個朝代,所以清朝開始了一如既往的反叛(= =)所以有人去開始研究漢學。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區別和論爭

2樓:大狐狸

今文經與古文經的差別:①記錄文字不同。②篇章有差異。

③對經書內容的解釋和對古代制度的說法往往不一致。

④今文斥古文傳授系統可疑,古文斥今文抱殘守缺。

章炳麟(1869~1936,號太炎),主張革命,政治立場激進,在學術上卻以古文經學反對康有為的今文經學。

晚清今文經學一度復興。康有為(1858~1927,字長素),近代今文經學大師。著《新學偽經考》,謂古文經皆出劉歆偽造,是新莽一朝之學,「非孔子之經」;又著《孔子改制考》,尊孔子為託古改制的「素王」,以孔教名義鼓動變法。

舉例:今文、古文《尚書》及其真偽問題

1、今文《尚書》

今古文師法之不同。廖平曰:「今學祖孔子,主《王制》;古學祖周公,主《周禮》;今學為孔子晚年之說,古學為孔子壯年之說;今學為經學派,古學為史學派;今學出於齊魯,古學出於燕趙;今學守專門,古學多異說。

——林尹《中國學術思想大綱》

古文《尚書》

古文尚書》也是真《尚書》。其中也被司馬遷採入了《史記》。漢代傳授今文《尚書》的稱今文學家;傳授古文《尚書》的稱古文學家。

由於他們對《尚書》的研究方法不同,形成《尚書》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今文學派注重闡述微言大義,解說煩瑣,並且嚴守家法師法;古文學派則注重文字訓詁,考訂製度、名物。

漢朝的「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是怎麼回事?

3樓:絲煙抹茶

古文經學,即經學中研究古文經籍的學術流派。古文經,指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始皇焚書期間,民間儒生將一些古文經書埋藏起來,至漢代前期,相繼發現,如景帝時,河間獻王以重金在民間徵集所得古文經書,以及武帝時魯恭王從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古文經籍。

諸王等先後獻給朝廷,藏於祕府。

今文經學,即兩漢間以儒家經書研究而形成的今文學派,與古文經學相對立。今文經,則指漢初由老儒背誦,口耳相傳的**與解釋,由**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典。

古人以後,經學今古文之爭遂告結束。然作為不同的治學方法與對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態度,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影響並未結束。

4樓:l海藍星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是西漢末年形成的經學研究中的兩個派別。所謂「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兩種字型。「今文」指的是漢代通行的隸書,「古文」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古文字。

傳授經典的學者,所持底本是用戰國時古字寫的即為「古文家」,用隸書寫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對立,是從西漢哀帝時開始的。成帝時,劉欲發現古文《春秋左氏傳》,認為左丘明與孔子好惡相同並親見孔子,故《春秋左氏傳》比以後世口說為據的《公羊》、《穀梁》更為可信,於是引《左傳》解釋《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劉歆又在今文諸經立於學官並置博士的情況下,作《移讓太常博士書》,爭立古文經傳於學官。

但因為在西漢朝廷中,不僅擔任教職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連那些達官顯宦也都是通過學今文經而得官的,因此,劉歆的要求遭到諸儒博士的反對,未能成功。也因為此,才有派別含義的「古文」名稱。而「今文」則是由於古文家獨樹一幟,迫使原有經師結成一派之後,到東漢時才出現的名稱,它是古文經師加給立於學官的經書、經說和經師的。

經今古文學之爭雖始於西漢末年,但其爭鬥的高峰卻在東漢。而在這場鬥爭中,卻是古文經學日益抬頭,在民間流傳甚廣,並逐漸佔據優勢。直至鄭學起,經今古文才。

趨近混於一同。到清末,以皮錫瑞、康有為為代表的今文經學,與以章太炎、劉師培為代表的古文經學,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經學之爭。時起時伏的今文古文經學之爭,影響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學術領域,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在經書的字型、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經書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說等內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經學近於哲學,強調「經世致用」;古文經學近於史學,講究考據。在東漢,兩者之間還有有神論與無神論、政治與學術的區別。

但從純學術的觀點來看,今文經說有異說,古文經學中也有異說,誰也不能算解釋五經的權威,更不能說誰得了孔子的真傳。

東漢時期,經今古文學的爭論,其實質問題是誰是經學的正統和如何統一經學的思想。今文經學既已立於學官,士子也依賴學習今文經入仕,朝臣又通過學習今文經而獲位,因此古文經學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學術一旦跟政治利益結合起來,學術問題也就成為政治問題了。

正因為此,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爭,由單純的對書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擴大到了學術思想、學派體系、政治觀念和社會地位等諸方面,幾乎貫穿了整個漫長的封建社會,不僅對經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基本差別 15

被稱為經學的是什麼時期的哲學

5樓:匿名使用者

經學是是漢代到五四新文化以前的哲學。

經學原本是泛指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但在中國漢代獨尊儒術後為特指研究儒家經典,是一種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經學是中國古代學術的主體,僅《四庫全書》經部就收錄了經學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萬零四百二十七卷。經學中蘊藏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儲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

經書的內容難以理解充滿爭議,但卻又是包括解釋宇宙秩序、政治、道德規範、甚至日常生活等等一切的準則以及正當性**,所以研究經書便成為漢代以來最重要的學術活動。加上漢武帝對於經學的獎勵推行,使通曉經書的人獲得禮遇,使投入經學研究的人更多。在東漢時因此有「遺子金滿盈,不如教子一經」的說法。

《漢書?藝文志》中,五經與儒家著作仍分列在兩個類別,六朝時,逐漸產生從七部圖書到四部的過渡,到了《隋書?經籍志》,正式把當時的學術按「群經、史學、諸子、文集」區分為四種,即以經學為首,這種分類方式,一直到清代仍為人所接受。

6樓:剛榮

東漢時期,經學今古文學的爭論,其實質問題是誰是經學的正統和如何統一經學的思想。今文經學既已立於學官,士子也依賴學習今文經入仕,朝臣又通過學習今文經而獲位,因此古文經學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學術一旦跟政治利益結合起來,學術問題也就成為政治問題了。

正因為此,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爭,由單純的對書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擴大到了學術思想、學派體系、政治觀念和社會地位等諸方面,幾乎貫穿了整個漫長的封建社會,不僅對經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是西漢末年形成的經學研究中的兩個派別。所謂「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兩種字型。「今文」指的是漢代通行的隸書,「古文」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古文字。

傳授經典的學者,所持底本是用戰國時古字寫的即為「古文家」,用隸書寫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對立,是從西漢哀帝時開始的。成帝時,劉欲發現古文《春秋左氏傳》,認為左丘明與孔子好惡相同並親見孔子,故《春秋左氏傳》比以後世口說為據的《公羊》、《穀梁》更為可信,於是引《左傳》解釋《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劉歆又在今文諸經立於學官並置博士的情況下,作《移讓太常博士書》,爭立古文經傳於學官。

但因為在西漢朝廷中,不僅擔任教職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連那些達官顯宦也都是通過學今文經而得官的,因此,劉歆的要求遭到諸儒博士的反對,未能成功。也因為此,才有派別含義的「古文」名稱。而「今文」則是由於古文家獨樹一幟,迫使原有經師結成一派之後,到東漢時才出現的名稱,它是古文經師加給立於學官的經書、經說和經師的。

經今古文學之爭雖始於西漢末年,但其爭鬥的高峰卻在東漢。而在這場鬥爭中,卻是古文經學日益抬頭,在民間流傳甚廣,並逐漸佔據優勢。直至鄭學起,經今古文才。

趨近混於一同。到清末,以皮錫瑞、康有為為代表的今文經學,與以章太炎、劉師培為代表的古文經學,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經學之爭。時起時伏的今文古文經學之爭,影響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學術領域,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在經書的字型、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經書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說等內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經學近於哲學,強調「經世致用」;古文經學近於史學,講究考據。在東漢,兩者之間還有有神論與無神論、政治與學術的區別。

但從純學術的觀點來看,今文經說有異說,古文經學中也有異說,誰也不能算解釋五經的權威,更不能說誰得了孔子的真傳。

7樓:義奧先知

樓主好,我通俗、不專業地大致回答一下吧。

如果是中國

8樓:大漠孤煙直在哪

經學 原本是泛指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但在中國漢代獨尊儒術後為特指研究儒家經典,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經學是中國古代學術的主體,僅《四庫全書》經部就收錄了經學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萬零四百二十七卷。經學中蘊藏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儲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

理學: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

它產生於北宋,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時代,清中期以後逐漸落, 理學創始人周敦頤 但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包括各種不同學派;狹義的理學,專指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以理為最高範疇的學說 ,即程朱理學。理學是北宋以後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理論表現,是中國古代哲學長期發展的結果,特別是批判佛、道哲學的直接產物。

理學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持續時間很長,社會影響很大,討論的問題也十分廣泛。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