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禮儀與文化」的認識,談談對「禮儀與文化」的認識,1000字

時間 2021-05-07 19:59:27

1樓:太叔新煙念倩

中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講「禮」重「儀」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優秀傳統,源遠流長的禮儀文化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遺產。在中國更加向世界開放的今天,禮儀不僅體現出豐厚的歷史優秀傳統,更富有鮮明的時代內涵。隨著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交往的日益頻繁,講究禮儀,禮尚往來,對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什麼是文明禮儀呢?即:人與人社會交往時,把待人接物的內心尊敬之情通過美好的儀表、儀式表達出來。

從社會交往來說,文明禮儀不僅是立身處世之本,也是一門待人交友的學問。每個人只要置身於社會,無論從政還是經商,日常工作還是出入重要場合,居家還是外出,均離不開文明禮儀。文明禮儀無處不在,他不僅可以展現一個人的風度和魅力,還體現了一個人的內在學識和文化修養。

可以說,禮儀是一張人際交往的名片。文明禮儀可以幫助我們「規範言談舉止,學會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贏得社會尊重;架設友誼橋樑,通向成功之路。」禮儀又是幫助我們獲得成功,創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證」。

所以說:知禮懂禮,注重文明禮儀,是每個立足社會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們成就事業,獲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條件。

想要做一個懂文明講禮儀的人,不單單隻要不隨地吐痰,不說髒話,不亂扔廢棄物,尊老愛幼,這些都是最根本的。

你知道應該怎樣文明騎車嗎?騎車時要嚴格遵守交通法,過十字路口不闖紅燈,不在機動車專用道和人行便道行使。不勾肩搭背,不互相追逐或曲折行使,不在市區騎車帶人,騎車時不帶超長,超寬物品,拐彎時應先做手勢。

要尊重行人,不要在人群中橫衝直撞。車過道口時,自行車要主動禮讓行人。騎車進入工廠、學校或機關、營房,過單位大門時,要下車推行。

一個小小的騎車就要注意這麼多的文明禮儀,可見我們每天的生活要遇到多少關係我們個人形象的文明禮儀。

所以我要說:學習文明禮儀是國際化交往和競爭的需要,講究文明禮儀是弘揚我國禮儀傳統的需要,實踐文明禮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落實文明禮儀是各項成功的需要。

只要每個人都從一點一滴,一招一式來學習文明禮儀,實踐文明禮儀,首都的整體文明禮儀水平就會不斷提高,相信在二零零八年時,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人文環境就會呈現在全世界人面前。讓我們用最甜的微笑去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讓文明的古國永葆青春

謝謝採納

2樓:資陽老南瓜

中國禮儀

中國的禮節與儀式 。中國 古代有五禮之說 , 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 、軍禮等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禮儀的起源

按荀子的說法有「 三本 」即「 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 君師者治之本 」 。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 ,履 行禮儀即是向鬼 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源於鬼神信仰 ,也是鬼 神 信 仰的一種特 殊 體 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

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求一篇禮儀**談談禮儀修養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少於1000字

關於禮儀的作文1000字

3樓:東師陳老師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二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

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

「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

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

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這裡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而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不少與「素質不高」對號入座的行為,都是因為不注意、不在乎而形成習慣後在舉手投足間不經意就暴露出來的。說到文明素質,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向善、向美的天性,只是日復一日,因自我約束的態度、力度不同,才有了令人一目瞭然的區別。這一漸變,既與思想認識有關,更是一個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

真希望我們在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的程序中,人人能拋掉壞毛病、養成好習慣,不容「小惡」,不拒「小善」,讓不文明的畫面、不和諧的音符,少些,再少些。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那我們縱然擁有了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人對已對社會又有何用?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 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 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埋怨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麵包裡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麵包發起來了麼。

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紀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讓我們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不要讓文明只出現在紙上,要讓它活躍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要讓文明無處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我們告別不文明的行為。讓文明禮儀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裡出現!

對中國禮儀文化的認識

4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大地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 , 祭祀

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 、軍禮等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中國商務社交禮儀

握手禮儀

握手禮節源於古代歐洲人向對方表明手中未帶**,表明親切友好之意.其後成為風尚,通行於歐美.辛亥革命後我國也習以為禮.

在當今商務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種見面禮.

握手的方式:

雙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間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右手四指併攏,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與腰部平齊,手握住對方時,應面帶微笑地注視對方,彼此應寒暄幾句。

握手時應注意:

1 不要三心二意,雙眼要注視對方;

2 握手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3 握手時不要拍對方的臂膀;

4 握手不可用力過度。

朋友強力推薦我看《贏在舉手投足間》,說能學到很多禮儀知識:商務禮儀、政務禮儀、酒會禮儀等等。看了一下效果不錯,有助於迅速提升職場魅力。

5樓:匿名使用者

要是與老一輩吃飯的話我建議你注重:「謙虛」這兩個字就行了!

我想要關於禮儀的一篇1000字作文!

6樓:匿名使用者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二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

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

「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

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

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這裡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而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不少與「素質不高」對號入座的行為,都是因為不注意、不在乎而形成習慣後在舉手投足間不經意就暴露出來的。說到文明素質,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向善、向美的天性,只是日復一日,因自我約束的態度、力度不同,才有了令人一目瞭然的區別。這一漸變,既與思想認識有關,更是一個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

真希望我們在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的程序中,人人能拋掉壞毛病、養成好習慣,不容「小惡」,不拒「小善」,讓不文明的畫面、不和諧的音符,少些,再少些。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那我們縱然擁有了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人對已對社會又有何用?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 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 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埋怨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麵包裡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麵包發起來了麼。

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紀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讓我們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不要讓文明只出現在紙上,要讓它活躍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要讓文明無處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我們告別不文明的行為。讓文明禮儀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裡出現!

談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熊初蝶性兆 這是一個與 現代文化 相對的名詞。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它有著特定的內涵和占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擾著一個民族...

談談你對責任的認識,談談你對責任的認識100字

珈藍利珠 談談你對責任的認識100字?責任 一個人不得不做的事或一個人必須承當的事情。分為三種 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學習責任。責任按照其內在的屬性可以分為 角色責任 能力責任 義務責任和原因責任。角色責任指相同角色共性的責任範疇,可以簡單理解為 在角色共性規則下應該做 必須做的事情 能力責任指的是,...

談談對民俗信仰的認識,談談你對民俗學的認識

殤新丶血羽 近年來確實有些優良傳統被弱化和壓抑了,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從來沒有信仰。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重塑我們自古以來的優秀價值觀,而不是羨慕西方的什麼宗教之類的,為此而感到自卑更是可笑。我們信奉的不是道教也不是儒教,我們信奉諸子百家,我們信奉我們的文化體系。至少2500年的文化史造就了我們,我覺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