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哪些常用語,常用的佛教用語有哪些?

時間 2021-05-07 19:59:44

1樓:匿名使用者

十大經典佛教用語: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我們今天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世界」、「實際」、「真理」、「相對」、「絕對」、「單位」、「律師」、「剎那」、「方便」、「大無畏」、「開眼界」等大量詞彙,都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隨之產生並逐步走向人文化、世俗化,且為全社會大量應用的;就連描寫男女愛情時所用的「心心相印」,以及校園裡流行的「導師」、「作業」等用語也與佛教文化有著不解之緣;至於由佛教文化所派生的成語典故,如「大幹世界」、「一塵不染」、「皆大歡喜」、「無事不登三寶殿」等等,更是數不勝數.

三生有幸:佛教稱前生、今生、來生為三生.這個成語形容幸運無比.多用在初次見面的客套話.

大顯神通:神通,佛教、道教指無所不能的力量,泛指高超的本領.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充分顯示自己高超的本領

一塵不染:佛家稱外界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了物慾,不被六塵所沾染,保持心地潔淨.

現用來比喻做官清廉,或人品純潔高尚,絲毫沒有沾染壞習氣.也用來形容環境或物體非常潔淨.

花花世界:《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後俗語「花花世界」源於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華之地,塵世間.

志願:出於《華嚴經·入法界品》,泛指志向意願.

抖擻:抖擻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

《法苑珠林》中說:「西雲頭陀,此雲抖擻,能行此法,即能抖擻煩惱,去離貪著,如衣抖擻,能去灰塵.」抖擻,後來的意思是振作、奮發等.

江湖:江西、湖南古時禪風極盛,由此而泛指禪僧為江湖.《傳燈錄·石頭章》記載:

當時,很多禪僧來往於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和湖南石頭希遷禪師門下參學,由此稱這些禪僧為江湖.但現在「江湖」的意思與原意相距甚遠.

一刀兩斷:《五燈會元》卷中有:「一刀兩段,未稱宗師.」意謂雖能幹淨利落地判斷是非邪正,但未能圓融一體,和光同塵,也稱不上「宗師」.後「一刀兩斷」多比喻乾脆利落.

2樓:匿名使用者

阿彌陀佛;苦海無涯,回頭是岸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四大皆空,六根清靜;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出家人不打誑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上天有好生之德。

3樓:匿名使用者

六時吉祥 佛力加持 福慧並臻 同證菩提 光明無限 壽亦無量福慧增長 闔第平安 諸緣隨意 所做圓成以冰霜之操自勵,則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以切磋之誼取友,則學問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身安道隆 大願成就 處處隨安樂,時時恆吉祥

4樓:濟南健康諮詢

具體可以問下,前段時間才去過,好而不貴。

常用的佛教用語有哪些?

5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今天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世界」、「實際」、「真理」、「相對」、「絕對」、「單位」、「律師」、「剎那」、「方便」、「大無畏」、「開眼界」等大量詞彙,都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隨之產生並逐步走向人文化、世俗化,且為全社會大量應用的;就連描寫男女愛情時所用的「心心相印」,以及校園裡流行的「導師」、「作業」等用語也與佛教文化有著不解之緣;至於由佛教文化所派生的成語典故,如「大幹世界」、「一塵不染」、「皆大歡喜」、「無事不登三寶殿」等等,更是數不勝數。

三生有幸:佛教稱前生、今生、來生為三生。這個成語形容幸運無比。多用在初次見面的客套話。

大顯神通:神通,佛教、道教指無所不能的力量,泛指高超的本領。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充分顯示自己高超的本領

一塵不染:佛家稱外界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了物慾,不被六塵所沾染,保持心地潔淨。

現用來比喻做官清廉,或人品純潔高尚,絲毫沒有沾染壞習氣。也用來形容環境或物體非常潔淨。

花花世界:《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後俗語「花花世界」源於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華之地,塵世間。

志願:出於《華嚴經·入法界品》,泛指志向意願。

抖擻:抖擻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

《法苑珠林》中說:「西雲頭陀,此雲抖擻,能行此法,即能抖擻煩惱,去離貪著,如衣抖擻,能去灰塵。」抖擻,後來的意思是振作、奮發等。

江湖:江西、湖南古時禪風極盛,由此而泛指禪僧為江湖。《傳燈錄·石頭章》記載:

當時,很多禪僧來往於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和湖南石頭希遷禪師門下參學,由此稱這些禪僧為江湖。但現在「江湖」的意思與原意相距甚遠。

一刀兩斷:《五燈會元》卷中有:「一刀兩段,未稱宗師。」意謂雖能幹淨利落地判斷是非邪正,但未能圓融一體,和光同塵,也稱不上「宗師」。後「一刀兩斷」多比喻乾脆利落。

參考資料:「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佛教文化---

6樓:匿名使用者

不可思議,無量(沒有限量),佛陀耶(佛的全稱),菩薩摩訶薩(菩薩的全稱),辟支佛(介於阿羅漢與菩薩之間,高於阿羅漢,低於菩薩),須陀洹(初果阿羅漢),斯陀含(二果阿羅漢),阿那含(三果阿羅漢),阿羅漢(四果阿羅漢),法師(對佛**的稱呼),和尚(對自己師傅的稱呼),輪迴、六道(建議參考佛典),夜摩天(天人的第二等級),非想非非想處天(天人的最高等級),忉利天宮(中國的玉皇大帝的住處,屬天人),剎那(一秒75剎那)(屬於形象數字,並不精確),大千世界(一萬億個銀河系)

7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基本佛經上都有.大概是大徹大悟的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苦集滅道,眾生無我,色即是空

日常生活中的佛教用語有哪些?

9樓:關鍵他是我孫子

日常生活中的佛教用語有:「剎那」「牛鬼、蛇神」「現身說法」「抖擻」「群魔亂舞」等等。

1、「剎那」: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的時間。「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

2、「牛鬼、蛇神」:原為佛教用語,說的是陰間鬼卒、神人等,後成為固定成語,比喻**醜陋之物。

3、「現身說法」: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是為現身說法。後來指以親身經歷為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

4、「抖擻」:很難相象該詞原是佛教頭陀(dhata)的別稱。所謂抖擻,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

5、「心無掛礙」:掛礙即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有:「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6、「群魔亂舞」: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冥思苦索的時候,魔王波旬率領眾魔千方百計地來搗亂、搔擾。佛祖不為所動,魔王只好率領群魔退去。

這一傳說說明:要想達到覺悟的境界,必須戰勝來自內心的貪慾,也必須戰勝來自外界的各種**。

7、「差別」「平等」:在佛學上,這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差別」指事物的差異、不同,針對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

舍離差別之見,才能達到開悟境界。如眾生平等,怨親不二,即是無差別境界。而所謂「平等」,並不是抺煞現象上的種種差別,而是不去執著這種差別。

10樓:小俊七七

1、現身說法

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是為現身說法。後來指以親身經歷為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現身的意思已經由顯現人身變為親身經歷。

2、抖擻

很難想象,該詞原是佛教頭陀(dhata)的別稱。所謂抖擻,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

3、心無掛礙

掛礙即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有:「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4、群魔亂舞

據說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入定的時候,魔王波旬率領眾魔千方百計地來搗亂、搔擾。佛陀不為所動並降服眾魔,魔王只好率領群魔退去。與魔王的鬥爭,事實上就是與「自我」、與「心」的鬥爭。

戰勝自我,這是全世界最難的事,而佛陀做到了。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的觀點:

1、否定宿命論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藉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2、反對末日邪說

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11樓:小肥肥啊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涯,回頭是岸。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覺悟,開悟,修成正果。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

佛教的常用語

12樓:酸味廣播

唵、嘛、呢、叭、咪、吽」是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教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真誠清淨平等,這是咒的意思。 從咒的字面上來講,「唵」是身,包括法身、報身、應化身;「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

阿彌陀佛;苦海無涯,回頭是岸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四大皆空,六根清靜;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出家人不打誑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上天有好生之德。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唸佛 名相、執著、依報、正報、願力、法界、十方、當下、思維、平等、不可思議、妙法、知見、真如、菩提、煩惱、無明、經典、方便、妄想、禪定、佈施、精進、忍辱、天花亂墜、印證、感應。 等這些也是佛教的日常用語。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佛教觀點,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

壞的命運可以藉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緣起論《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

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那麼,什麼是因緣呢?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

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備主因和輔因。當因緣具備的時候,事物就存在;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

緣起論是般若思想的基礎。般若重視「緣起「《佛說造塔功德經》裡有一個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今天,我們不論站在什麼立場上來看,這四句話都是對的,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確實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緣起」是我們理解般若思想的一個重點。

求日語的日常用語,日語日常用語有哪些?

早上好 ohayougozayimasi 哦哈悠苟匝頤媽四 你好 kongniciwa 空妮七哇 明天見 jiamata 架馬它 晚上好 kongbangwa 空幫挖 初級見面,請多指教 hajimemaxite,douzouyoulouxikuonegayiximasi 哈機梅媽西忒,豆揍有樓西骷...

網路常用語言及解釋,常用的網路用語

童鞋 同學 雞凍 激動 稀飯 喜歡 木有 沒有 帥鍋 帥哥 醬紫 這樣子 銀 人 小強 蟑螂 汗 慚愧 灰常 非常 汗 吃驚 表嘛 不要嘛 打醬油的 路過 給力 帶勁 菌男 俊男 黴女 美女 囧 無奈 網路語言有哪些,什麼意思 聖母婊 漢朝外部生亂,五胡 顛沛流離,大漢對他們進行安置。到了晉朝,失敗...

五句英語日常用語,簡單的英語日常用語

are you kidding me?你在跟我開玩笑吧 back in a moment!馬上回來!don t count to me!別指望我!me?請問。you speak chinese?你說中文嗎。1 說中文,問題解決。2 說英文no,i can t,sorry.不會,對不起 轉入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