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時間 2021-05-07 19:59:48

1樓:匿名使用者

更漏子/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

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鑑賞】

這是一首閨怨的詞,溫庭筠作為「花間詞」派的代表,其詞風豔麗,多寫閨中生活。這首詞難能可貴的是不僅以細膩的筆觸寫了閨怨,而且寫景抒情,營就出了一種空靈憂傷的意境。

詞的上闋描寫了青煙嫋嫋的香爐,蠟淚長流的紅蠟,也描了眉翠消褪、鬢髮零亂、 輾轉難眠的閨中怨婦, 從環境到人物,烘托了一種秋夜孤寂的清悽閨怨。

下闋則為了襯出人物怨憂的心緒,對秋夜單調的雨聲作了入微的描寫。「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秋日的梧桐樹葉乾枯,三更飄灑起了秋雨,(它們)不知道屋內人正為離情而愁苦,密密的雨點不斷打在枯葉上,更叫人心煩。「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雨點打在枯葉上,發出枯燥單調的聲響,再滴到空蕩蕩的臺階上,發出擾人的聲音,這雨聲徹夜未停,怨婦的就心情可想而知了。

雖無一字再提怨婦的煩憂和惆悵,卻以雨打梧桐葉、空階滴水的空靈而清麗的夜景來渲染,從而側面凸視她的心情,別具匠心。

溫庭筠的作品風格,可用豔絕加愁絕來概括。可是這首作品卻很特別:它沒有過多的豔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秋天的夜晚,一個孤獨的**,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裡對雨難寐。

這裡一洗過去的豔和鉛華,用淡妝下的秋思秋景、秋雨秋夜來實現「愁絕」。人物的妝淡,是因為情濃;景物斷斷續續的淡描,也是為了烘托愁情的濃重。尤其是秋夜無寐、臥聽夜雨滴桐聲這一長期繚繞的意象,把女主角愁腸寸斷、淚流不止的形象凸現在人們的面前。

這種以景物烘托形象的寫法,正如前人所說的,是書畫家「無垂不縮」高超手段的借用,其結果是含蓄蘊藉,藝術感染力極強。

此首寫離情,濃淡相間,上片濃麗,下片疏淡。通篇自晝至夜,自夜至曉。其境彌幽,其情彌苦。

上片,起三句寫境,次三句寫人。畫堂之內,惟有爐香、蠟淚相對,何等悽寂。迨至夜長衾寒之時,更愁損矣。

眉薄鬢殘,可見展轉反側、思極無眠之況。下片,承夜長來,單寫梧桐夜雨,一氣直下,語淺情深。宋人句雲:

「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從此脫胎,然無上文之濃麗相配,故不如此詞之深厚。

或 溫庭筠《更漏子》賞析(萬露)- -

更漏子玉爐香(一作煙),紅蠟(一作燭)淚,偏照(一作對)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一作來)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一作心)正(一作最)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李冰若《栩莊漫記》曰:「飛卿此詞,自是集中之冠。」此詞在溫詞中確為很有分量的一個。

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評述的那樣:「此首寫離情,濃淡相間,上片濃麗,下片疏淡。」(《唐宋詞簡釋》)上闋是溫詞慣常寫法:

華堂錦室與美麗的思婦的組合。前三句寫室內,爐煙嫋嫋著,蠟燭滴著紅淚,照著秋意滿堂,本來就難成眠的人兒,被這明暗不定的燭光攪得更加愁腸百結。「偏」字,突顯出一種物情與人情的乖離。

後三句掉轉筆頭寫女主人公,「薄」,「殘」,是主人公輾轉難眠情狀的具體寫照,下一句的「長」「寒」正是緊扣這兒而來,這三句,以視覺、知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不厭其煩地強化著主人公的難眠,針腳很是細密。

下闋一改上闋的繁言縟句,直下淋漓快筆,情語景語有機融為一體。「人煙寒(一作空)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清初《廣群芳譜·木譜六·桐》)梧桐在華夏文學長河中帶著濃厚的衰颯秋意,它緊扣著上闋的「秋思」。「不道離情正苦」,直抒情語,點明上闋後三句之因,並將「秋思」具體指向於別後的苦戀。

末三句,從聽覺寫「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聽了一夜的雨聲,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見離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葉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裡,這比起「驚塞雁,起城烏」來,可以說是已經愁腸萬斷了。宋人聶勝瓊「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鷓鴣天·別情》)便是此末三句的遺響。

「葉葉」「聲聲」的疊用,把「長」「苦」從聲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疊字的方式將聲音拉長,從而實現雨聲由夜至曉的綿延。[南朝]樑·何遜《臨行與故遊夜別》有這樣一句詩:「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

」正與此詞境狀相似,筆者私意,詞人或許自覺不自覺地化用了這個詩句。

清代譚獻對此詞的下闋評道:「似直下語,正從『夜長』逗出,亦書家『無垂不縮』之法。」(《清人選評詞集三種·譚評詞辨(卷一)》)評得不甚明瞭。

俞平伯先生解釋為:「後半首寫得很直,而一夜無眠卻終未說破,依然含蓄;譚意或者如此罷。」(《唐宋詞選釋》)而陳廷焯卻不看好下闋的直語,「不知『梧桐樹』數語,用筆較快,而意味無上二章之厚。

」(《白雨齋詞話》卷一)但他在早些時候的《雲韶集》卷一中又有這麼一句;「遣詞悽豔,是飛卿本色。結三句開北宋先聲。」「開北宋先聲」確是很有先見的,惜其沒有進一步的論述,沒頭沒腦地擱置這麼一句就天不管了。

清人謝章鋌對此詞亦是很有一番見地;「溫尉詞當看其清真,不當看其繁縟。……『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語彌淡,情彌苦,非奇麗為佳矣。」(《賭棋山莊詞話》卷八)

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黃升《酹江月·夜涼》:

「此情誰會,梧桐葉上疏雨。」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梧桐夜雨意象不斷出現於歷代文人筆下,具有了一種文化性質。在這個文化陣容裡,溫庭筠這首《更漏子》將離情別緒添入其內涵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2樓:祝我幸福哦

是要賞析嗎?

更漏子/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

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鑑賞】

這是一首閨怨的詞,溫庭筠作為「花間詞」派的代表,其詞風豔麗,多寫閨中生活。這首詞難能可貴的是不僅以細膩的筆觸寫了閨怨,而且寫景抒情,營就出了一種空靈憂傷的意境。

詞的上闋描寫了青煙嫋嫋的香爐,蠟淚長流的紅蠟,也描了眉翠消褪、鬢髮零亂、 輾轉難眠的閨中怨婦, 從環境到人物,烘托了一種秋夜孤寂的清悽閨怨。

下闋則為了襯出人物怨憂的心緒,對秋夜單調的雨聲作了入微的描寫。「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秋日的梧桐樹葉乾枯,三更飄灑起了秋雨,(它們)不知道屋內人正為離情而愁苦,密密的雨點不斷打在枯葉上,更叫人心煩。「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雨點打在枯葉上,發出枯燥單調的聲響,再滴到空蕩蕩的臺階上,發出擾人的聲音,這雨聲徹夜未停,怨婦的就心情可想而知了。

雖無一字再提怨婦的煩憂和惆悵,卻以雨打梧桐葉、空階滴水的空靈而清麗的夜景來渲染,從而側面凸視她的心情,別具匠心。

溫庭筠的作品風格,可用豔絕加愁絕來概括。可是這首作品卻很特別:它沒有過多的豔麗,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秋天的夜晚,一個孤獨的**,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裡對雨難寐。

這裡一洗過去的豔和鉛華,用淡妝下的秋思秋景、秋雨秋夜來實現「愁絕」。人物的妝淡,是因為情濃;景物斷斷續續的淡描,也是為了烘托愁情的濃重。尤其是秋夜無寐、臥聽夜雨滴桐聲這一長期繚繞的意象,把女主角愁腸寸斷、淚流不止的形象凸現在人們的面前。

這種以景物烘托形象的寫法,正如前人所說的,是書畫家「無垂不縮」高超手段的借用,其結果是含蓄蘊藉,藝術感染力極強。

此首寫離情,濃淡相間,上片濃麗,下片疏淡。通篇自晝至夜,自夜至曉。其境彌幽,其情彌苦。

上片,起三句寫境,次三句寫人。畫堂之內,惟有爐香、蠟淚相對,何等悽寂。迨至夜長衾寒之時,更愁損矣。

眉薄鬢殘,可見展轉反側、思極無眠之況。下片,承夜長來,單寫梧桐夜雨,一氣直下,語淺情深。宋人句雲:

「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從此脫胎,然無上文之濃麗相配,故不如此詞之深厚。

或溫庭筠《更漏子》賞析(萬露)- -

更漏子玉爐香(一作煙),紅蠟(一作燭)淚,偏照(一作對)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一作來)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一作心)正(一作最)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李冰若《栩莊漫記》曰:「飛卿此詞,自是集中之冠。」此詞在溫詞中確為很有分量的一個。

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評述的那樣:「此首寫離情,濃淡相間,上片濃麗,下片疏淡。」(《唐宋詞簡釋》)上闋是溫詞慣常寫法:

華堂錦室與美麗的思婦的組合。前三句寫室內,爐煙嫋嫋著,蠟燭滴著紅淚,照著秋意滿堂,本來就難成眠的人兒,被這明暗不定的燭光攪得更加愁腸百結。「偏」字,突顯出一種物情與人情的乖離。

後三句掉轉筆頭寫女主人公,「薄」,「殘」,是主人公輾轉難眠情狀的具體寫照,下一句的「長」「寒」正是緊扣這兒而來,這三句,以視覺、知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不厭其煩地強化著主人公的難眠,針腳很是細密。

下闋一改上闋的繁言縟句,直下淋漓快筆,情語景語有機融為一體。「人煙寒(一作空)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清初《廣群芳譜·木譜六·桐》)梧桐在華夏文學長河中帶著濃厚的衰颯秋意,它緊扣著上闋的「秋思」。「不道離情正苦」,直抒情語,點明上闋後三句之因,並將「秋思」具體指向於別後的苦戀。

末三句,從聽覺寫「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聽了一夜的雨聲,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見離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葉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裡,這比起「驚塞雁,起城烏」來,可以說是已經愁腸萬斷了。宋人聶勝瓊「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鷓鴣天·別情》)便是此末三句的遺響。

「葉葉」「聲聲」的疊用,把「長」「苦」從聲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疊字的方式將聲音拉長,從而實現雨聲由夜至曉的綿延。[南朝]樑·何遜《臨行與故遊夜別》有這樣一句詩:「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

」正與此詞境狀相似,筆者私意,詞人或許自覺不自覺地化用了這個詩句。

清代譚獻對此詞的下闋評道:「似直下語,正從『夜長』逗出,亦書家『無垂不縮』之法。」(《清人選評詞集三種·譚評詞辨(卷一)》)評得不甚明瞭。

俞平伯先生解釋為:「後半首寫得很直,而一夜無眠卻終未說破,依然含蓄;譚意或者如此罷。」(《唐宋詞選釋》)而陳廷焯卻不看好下闋的直語,「不知『梧桐樹』數語,用筆較快,而意味無上二章之厚。

」(《白雨齋詞話》卷一)但他在早些時候的《雲韶集》卷一中又有這麼一句;「遣詞悽豔,是飛卿本色。結三句開北宋先聲。」「開北宋先聲」確是很有先見的,惜其沒有進一步的論述,沒頭沒腦地擱置這麼一句就天不管了。

清人謝章鋌對此詞亦是很有一番見地;「溫尉詞當看其清真,不當看其繁縟。……『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語彌淡,情彌苦,非奇麗為佳矣。」(《賭棋山莊詞話》卷八)

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黃升《酹江月·夜涼》:

「此情誰會,梧桐葉上疏雨。」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梧桐夜雨意象不斷出現於歷代文人筆下,具有了一種文化性質。在這個文化陣容裡,溫庭筠這首《更漏子》將離情別緒添入其內涵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什麼意思,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是什麼意思

在太陽或月亮周圍出現一道光圈,色彩豔麗,人們叫它 風圈 氣象上稱暈。出現在太陽周圍的光圈叫日暈,出現在月亮周圍的光圈叫月暈。它是由於日 月光線通過雲層時,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而這種冰晶結構的雲常常是冷暖空氣相遇而生成的雲層,以後雲層增厚,發展成雨層雲,所以暈是風雨將臨的徵兆。當天空 現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