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古詩的韻角,作古詩講究什麼,中國古詩的韻律,有何講究?

時間 2021-05-07 20:00:10

1樓:王彬毅

1韻角:古詩分兩種,古體詩,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韻腳都是很講究的。所謂韻腳,就是相應的句子最後一個字所應該注意的韻。

簡單說 就是讀音相近,給你做一首藏頭詩,注意下一二四句。

朝露沐晨風

華清池春濃

一生一世情

夢中與君逢

給一二四最後一字都標上拼音,一看你就明白了

2: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

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

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

三、四、

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有歌、行、曲、辭等。

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張籍的《行路難》;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有七言中雜

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

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

四、六、八言為主雜以

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範圍。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互動關係,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

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來避律。

古體詩是與「近體」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齊劃一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

三、四、

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漢魏以來樂府詩原是配合**的,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摹仿前代樂府而作,有沿用樂府古題的如李白《蜀道路難》,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題的如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新樂府》,都已不合樂,實屬古體詩範圍。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絕句」,唐時也有作者,與講究平仄的近體絕句不同,也屬古體詩一種。

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互動關係。南北朝後期有一部分詩作開始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體到近體間的過渡形式,或稱「新體詩」。

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如王勃《滕王閣》為古體詩,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聲律上近似分押仄、平兩韻的兩首七言絕句。唐代律詩格律定型之後,詩人們的古體作品中更常溶入近體句式。如王維、李頎、王昌齡、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頗有律句、律聯。

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詩作者則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等均有所創造。後來明、清學者自覺注意到古詩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現象。

清代王士□更認為古詩有平仄,於是趙執信、翁方綱等人專門研究古詩聲調。他們的研究,對於詩歌創作時自覺區別古體、近體聲律不無貢獻,但由於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為主,因此頗有牽強,以至被譏為「不見以為祕訣,見之則無用

2樓:匿名使用者

韻角,就是要對稱。要講究通順

中國古詩的韻律,有何講究?

3樓:匿名使用者

古詩詞韻律,是指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 韻。所謂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 韻部。

句子押韻,不僅便於吟誦和記憶,更使作品具有節 奏、聲調諧和之美。一首詩有沒有韻,一般人都能覺察得出來, 而要說明什麼是韻卻不那麼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拼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押韻規則]

近體詩押韻有較嚴格的規定,總結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聲韻],分述如下:

偶句押韻

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 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例如:

寄揚州韓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

第一二四句押韻。又如:

登樂遊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首句並不入韻,二四句押韻。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 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關於首句押韻與否的平仄規律 請參照「平仄簡表」。

只押平聲韻

近體詩規定,只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一條死規矩,事實上 以近體詩為例,若押仄聲字會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覺 遵守這一規則。

中間不能換韻

古詩(古風)允許中途換韻,但近體詩不允許這樣。

首句押韻可借鄰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 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 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 韻),也不能摻雜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 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

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 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

《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餘甘漱晚汀。軟沙倚坐穩,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華音發從伶。數杯君不見,都已遣沈冥。

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 了八庚的「清」。這叫做借鄰韻發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 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

押韻須注意事項

忌重韻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裡重複出現,此乃大忌。

避免同義字相押

如一首詩中同時使用「花」、「葩」,「芳」、「香」等。

避免出韻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一 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這主要是因為古今語音變化的原因,現 在已沒必要再強調這一點。

[唱和]

唱和就是依照別人詩中所使用的韻字來押韻做詩,叫做「和 韻」或「步韻」,主要有三種方式:

1、次韻:又稱步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後次序都 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2、用韻:即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韻:即用與原詩同一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以ao為韻腳的古詩詞,越多越好

4樓:流年

李煜的、馮延巳的,挺多的啊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

......

舊體詩和新體詩有什麼區別,舊體詩有那些要求

5樓:面壁

如果現在說「舊體詩」和「新體詩」,多是指「舊體詩(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和「自由體」,看題主的口氣,應該也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平時讀的舊體詩中,一般每句的字數是一樣的,即三言詩是每句三字,四言詩是每句四字……我們平時多見的,是五言詩和七言詩。舊體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都須押韻,但近體詩在平仄搭配方面更為講究,有專門的規則,古體詩基本也就是押韻即可。我們平時學到的舊體詩多是近體詩,太多,以至不好舉例,如所有的律詩都是,但優秀的古體詩也是很不少的,如李白的《將進酒》等長詩(這類的不等長句古詩都是古體),等長句的古體詩,如孟郊的《遊子吟》、《登科後》,李紳的《憫農》,杜甫的《望嶽》(這首形似五律其實不是)、崔顥的《黃鶴樓》(這首形似七律其實不是)等。

自由體,也就是現代體詩,每句字數、是否押韻皆無硬性要求,可說沒有硬性規則,關鍵看內容是否有詩意。

按說兩類詩沒有高下之說,都能寫出精彩的詩句。但目前的現實中,新體詩似有墮落之勢。剛剛拜讀了所謂的梨花體、羊羔體等,感覺也沒什麼出奇的,現在的新體詩(自由詩)的主流似乎本來也就這樣,說白真白,說玄真玄。

還是讀舊體詩吧,感覺現在還是舊體詩更好懂,也更實在。舊體詩不等於是古詩,當代喜歡作舊體詩的大有人在,包括我自己。

6樓:匿名使用者

舊詩:又稱「舊體詩」。我國古代的詩歌體裁,包括古體詩、新體詩和近體詩,主要指五言、七言律詩和五言、七言絕句。其名稱是作為「五四」新文**動產生的新詩的相對物出現的 。

新詩:又稱「現代詩」。與舊體詩相對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動以後產生的新體詩,包括現代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等。

7樓:匿名使用者

本身沒新舊之分,是時間的劃分,語文老師要講的吧,我忘了

古詩的問題

8樓:梨雲飄雪

所謂押韻,是把同一韻部,也就是同一韻母組成的字,放在詩的固定位置上,以構成和諧的**美。在絕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處,即押在句末一字上。

平仄,是聲調的講究。平聲即陰平聲、陽平聲字,仄聲即上聲、去聲和入聲字。簡單地說就是平聲是漢語拼音中的一二聲,仄聲就是三四聲。

至於對仗,一般地講,絕句可用對仗,也可不用對仗,是否用對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強求。如果視為擷取律詩的中間兩聯,就可以全詩用對仗。

笠翁對韻這首詩怎麼寫,笠翁對韻是古詩,還是文言文

笠翁對韻 是李漁寫的一本書,用於兒童音韻啟蒙,內容如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 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笠翁對韻 是從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 詞,用來熟悉對仗 用韻...

有哪些古詩是五絕仄起首句不入韻的

解瑾 五言 七言詩,只是說一句裡有五個字或七個字,並沒說押韻為平或仄,也就是說,既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還有一些作品的韻腳既有平聲字,也有仄聲字,即平仄韻混用。押韻,是為了讀起來有音律感,並不是為了好看。五言 七言詩,既有古體的,也有近體的,如樓主所舉例子,即為古體詩 押仄韻。所謂古體,即周...

什麼叫做韻 韻部和韻目,音韻學中的小韻指什麼?它和韻部 韻目 韻攝的關係?(請附圖詳述)

1 韻是形聲字,音為形,勻為聲。舊多寫作均。韻的本義是指和諧的聲音,也指風度 氣質和情趣。韻也指音節中聲母 介音以外的部分,如ang iang uang是三個韻母,但同是ang韻。在古代,不同的聲調屬於不同的韻。現代韻也指韻母。2 韻部是指押韻字的歸類,包括韻腹和韻尾。這是韻書的基礎。無論何朝何代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