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起源於哪個朝代,中國牌坊的起源

時間 2021-05-07 20:00:24

1樓:輕舞

牌坊的來歷

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

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築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是由櫺星門衍變而來的,開始用於祭天、祀孔。櫺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定祭天先祭靈星。宋代則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又改靈星為櫺星[36]。

牌坊濫觴於漢闕,成熟於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極,並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築,被極廣泛地用於旌表功德標榜榮耀,不僅置於郊壇、孔廟,以及用於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點、交叉口、橋樑等處(圖4-5-92),景觀性也很強,起到點題、框景、借景等效果。

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為四類:一是功德牌坊,為某人記功記德(圖4-5-89)。如山東省桓臺縣新城鎮「四世宮保」牌坊,是明朝萬曆皇帝為當時新城人兵部尚書王象乾所建。

王象乾文韜武略,威震九邊,加功晉爵太子太保,追贈曾祖、祖父、父親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之銜,故額題「四世宮保」。 [37] 二是貞潔道德牌坊,多表彰節婦烈女,在安徽歙縣有許多這類牌坊。雲南楚雄黑井鎮有一座節孝總坊,是清朝末年由慈禧太后下令建造的,表彰本地的節烈婦女(圖4-5-88)。

三類是標誌科舉成就的,多為家族牌坊,為光宗耀祖之用(圖4-5-91)。四類為標誌坊,多立於村鎮入口與街上,作為空間段落的分隔之用。

北京有東單、西單、東

四、西四幾處熱鬧的商業區,都因有過一座或四座牌樓而得名。後來人們慢慢地把牌樓二字省略,50年代初這些牌樓又被認為有礙交通而被拆。但是「老北京」仍很難把它們從記憶中抹去,因為這些牌樓與附近街道建築群構成的場所,不僅僅是交易之處,而且是露天客廳,富有人情味。

澳門「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象徵,也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歷史上蘇州街巷中也多立牌坊,可惜解放後大量拆除移建。昆明金碧路上的金馬坊與碧雞坊,據說設計神祕,六十年出現一次雙影交錯的現象,幾乎成了老昆明的象徵和鎮城之寶,視為昆明的「凱旋門」 [38],可還是在六十年代被毀(圖4-5-87)。

在皖南徽州地區,牌坊是與民居、祠堂並列的聞名遐邇的建築,被譽為古建「三絕」,幾乎成了徽州的標誌。古徽州享有「禮儀之邦」美譽,原有牌坊一千多個,現尚存有百餘個,形態各異(圖4-5-90),被譽為「牌坊之鄉」。樹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後恩,流芳百世之舉,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現代城市建設中牌坊則多被用為有傳統特色的標誌物,建於風景區或街區等入口位置(圖4-5-93),其中粗製濫造、比例失調者眾多,但也不乏精美壯觀的成功之作。

2樓:校笑笑

牌坊的演變順序是:先秦時的櫺星門--漢到北宋的烏頭門---北宋時出現的牌坊。

櫺星門用以祭天、烏頭門是院門、軍營門(轅門)、坊門的建築樣式、牌坊的作用是表彰。

牌坊的起源

3樓:天威保變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稱呼,我們老百姓俗稱它為牌樓。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徵,牌坊的歷史源遠流長。據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

最早的牌樓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樑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

牌坊與牌樓是有顯著區別的,牌坊沒有「樓」的構造,即沒有斗拱和屋頂,而牌樓有屋頂,它有更大的烘托氣氛。但是由於它們都是我國古代用於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築物,而且又多建於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長期以來老百姓對「坊」、「樓」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後兩者成為一個互通的稱謂了。

牌坊在古時候其實就是一個門的稱謂。唐代,我國城市都採用裡坊制,城內被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劃分成若干塊方形居民區,這些居民區,唐代稱為「坊」。坊是居民居住區的基本單位,「坊」與「坊」之間有牆相隔,坊牆**設有門,以便通行,稱為坊門。

後來因為門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現在這種形式,於是老百姓逐漸地稱這種坊門為牌坊。

牌坊的種類

從建築樣式和風格上分,牌坊大體分南、北兩大派。南派牌坊秀麗精巧,尤其是徽式、蘇式、桂式牌樓,高挑的簷角顯得淑女氣十足;北派牌坊則受京城皇族影響,大多為宮廷建築,顯得凝重粗獷;如果按材質分,牌坊分為四大類:石坊、磚坊、木坊、水泥坊;如果按名稱分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門牌坊、孝子牌坊、貞節牌坊、仁義慈善牌坊、百歲壽慶牌坊、歷史紀念牌坊、學宮書院牌坊、文廟武廟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會館商肆牌坊、陵墓祠廟牌坊、寺廟牌坊、名勝古蹟牌坊等。

這些牌坊主要起著褒獎教育、炫耀標榜、紀念追思、風俗展示、裝飾美化、標識引導等作用。

牌坊之最

最多的城市

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三百多座,現仍有百餘座古牌樓傲然屹立在各景點,目前北京還有新建牌樓百餘座。

最小的牌坊

最小的石牌坊:北京最小的石牌樓在頤和園東北角諧趣園內名為「知魚坊」。

最小的木牌樓:位於北京頤和園公園內的琉璃塔坊。

最大的牌坊

最大的木牌樓:北京順義縣楊鎮的三聯木牌樓其夾杆石就有兩人高,主牌樓總高18米,總長42米。它不但是亞洲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木牌樓。

最大的石牌樓:昌平十三陵有一個北京最大的石牌樓,總寬28.86米,高14米。為六柱五間十一樓,建於嘉靖19年(1540)。

樓柱最短的木坊

位於北京北海公園內的普安殿坊。

最老最厚的琉璃牌坊

位於北京神路街的東嶽廟坊。

4樓:笨笨

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

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築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是由櫺星門衍變而來的,開始用於祭天、祀孔。櫺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定祭天先祭靈星。

宋代則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又改靈星為櫺星。牌坊濫觴於漢闕,成熟於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極,並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築,被極廣泛地用於旌表功德標榜榮耀,不僅置於郊壇、孔廟,以及用於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點、交叉口、橋樑等處,景觀性也很強,起到點題、框景、借景等效果。

5樓:山海軒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稱呼,老百姓俗稱它為牌樓。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徵,牌坊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斷, "衡門"至遲在春秋中葉即已出現。衡門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樑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牌坊的老祖宗。

其實牌坊與牌樓是有顯著區別的,牌坊沒有"樓"的構造,即沒有斗拱和屋頂,而牌樓有屋頂,它有更大的烘托氣氛。但是由於它們都是我國古代用於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築物,而且又多建於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長期以來老百姓對"坊"、"樓"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後兩者成為一個互通的稱謂了。

唐代,我國城市都採用裡坊制,城內被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劃分成若干塊方形居民區,這些居民區,唐代稱為"坊"。坊是居民居住區的基本單位,"坊"與"坊"之間有牆相隔,坊牆**設有門,以便通行,稱為坊門。後來因為門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現在這種形式,於是百姓逐漸地稱這種坊門為牌坊。

6樓:最後線索

牌坊起源於周朝。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稱呼,老百姓俗稱它為牌樓。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徵,牌坊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詩·陳風·衡門》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斷,「衡門」至遲在春秋中葉即已出現。衡門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樑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牌坊的老祖宗。

7樓:ko天雷滾滾

牌坊是由櫺星門衍變而來的,開始用於祭天、祀孔。櫺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定祭天先祭靈星。宋代則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又改靈星為櫺星。

牌坊濫觴於漢闕,成熟於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極,並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築,被極廣泛地用於旌表功德標榜榮耀,不僅置於郊壇、孔廟,以及用於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點、交叉口、橋樑等處,景觀性也很強,起到點題、框景、借景等效果。

石牌坊的形成是在什麼時期

中國牌坊的起源

8樓:

牌坊起源於唐代的坊門.坊是當時的居民區,四周有圍牆,坊門是居民區的入口,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坊的格局被打破,但坊門的形式被保留了下來,逐漸演化為牌坊.

中國象棋起源於哪個朝代,中國象棋起源於何時

蘇嘉愛娛樂 中國象棋起源於中國上古時代。中國象棋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棋戲,象棋的 象 是一個人,相傳象是舜的弟弟,他喜歡打打殺殺,他發明了一種用來模擬戰爭的遊戲,因為是他發明的,很自然也把這種遊戲叫做 象棋 到了秦朝末年西漢開國,韓信把象棋進行一番大改,有了楚河漢界,有了王不見王 即白臉將 名字還叫作...

涮羊肉起源於哪個朝代,涮羊肉起源於哪個朝代? 唐朝 宋朝 元朝

阿里 冬天裡涮羊肉是我們大眾喜愛食物之一,那麼中國什麼時候就有涮羊肉了呢?從考古資料看,內蒙昭烏達盟敖漢旗出土的遼早期壁畫中描述了一千一百年前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 3個契丹人圍火鍋而坐。有的正用筷子在鍋中涮羊肉,火鍋前的方桌上有盛著羊肉的鐵桶和盛著配料的盤子。這是目前所知描繪涮羊肉的最早資料。比遼壁...

煉丹起源於哪個朝代,中醫最早起源於什麼朝代

但最注重煉丹的是嘉靖。嘉靖中國明代皇帝。即朱厚璁 1521 1566 年在位。憲宗之孫,興獻王朱佑之子。武宗正德十六年 1521 四月即位,次年改年號為嘉靖。即位之初,革除先朝蠹政,朝政為之一新。但不久與楊廷和等朝臣在議興獻王尊號的問題上發生禮議之爭。他打擊舊朝臣和皇族 勳戚勢力,總攬內外大政,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