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常常引用陸游的什麼詩句來告訴我們要注重實踐

時間 2021-05-07 20:00:43

1樓:載酒買花長安道

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詩來告訴人們要注重實踐!出自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由南宋詩人陸游所寫的一首詩。首句是對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的讚揚,告誡自己的孩子學業應毫無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說做學問的艱難;後兩句,詩人更進一步指出實踐經驗的重要性。這首詩以思想和哲理取勝,使人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

它蘊涵著深刻的哲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兩條途徑。短短的四句詩,讀起來朗朗上口,且意境深遠,餘味無窮。

詞句註釋

①示:訓示、指示。子聿(yù):陸游的小兒子。

②學問:指讀書學習,就是學習的意思。無遺力:用出全部力量,沒有一點保留,不遺餘力、竭盡全力。遺,保留,存留。

③少壯:青少年時代。工夫:做事所耗費的時間。始:才。

④紙:書本。終:到底,畢竟。覺:覺得。淺:膚淺,淺薄,有限的。

⑤絕知:深入、透徹的理解。躬行:親身實踐。行,實踐。

白話譯文

古人學習知識是不遺餘力的,終身為之奮鬥,往往是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實踐,方能學有所成。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於慶元五年(2023年)于山陰寫給小兒子陸聿的,此時陸聿二十一歲,正值「少壯」。詩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於書房,樂此不疲地啃讀詩書。窗外,北風呼嘯,冷氣逼人,詩人在靜寂的夜裡,抑制不住心頭奔騰踴躍的情感,寫下了這首哲理詩並滿懷深情地送給了兒子子聿。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教子詩,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係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間接經驗是人們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巧的途徑。直接經驗是直接從實踐中產生的認識,是獲取知識更加重要的途徑。

只有通過「躬行」,把書本知識變成實際知識,才能發揮所學知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詩的前兩句,讚揚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以及做學問的艱難。說明只有少年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紮實基礎,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詩人從古人做學問入手娓娓道來,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

詩人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

後兩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恆地做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不能紙上談兵,要「親身躬行」。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詩人從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係著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凸顯其真知灼見。

「要躬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獲取知識後還要「躬行」,通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詩人的意圖非常明顯,旨在激勵兒子不要片面滿足於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和進一步獲得昇華。

全詩通過寫陸游對兒子子聿的教育,告訴讀者做學問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詩人從古人「學」、「問」不遺餘力的經驗中引出議論,告誡兒子,要想老有所成,一是莫負年華,應在年輕力壯時苦下功夫;同時不能僅以書本知識為滿足,而應注重「躬行」。

這首詩不僅包含詩人對子女的殷切期望,同時也體現了詩人深邃的教育思想:要珍惜時光,趁著年輕努力學習並堅持不懈。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死讀書。

2樓:c調隨風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後兩句就是。

逆流尋詩 1.我們的老師指導大家寫作時,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詩人蘇軾《題西林壁》中的兩句詩「(),()」

3樓:布吉島該叫啥

我們的老師指導大家寫作時,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詩人蘇軾《題西林壁》中的兩句詩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題西林壁》

宋代 蘇軾

原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己人身處在廬山當中啊!

擴充套件資料

《題西林壁》創作背景:

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美麗的山水觸發詩意,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就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

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題西林壁》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巨集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4樓:海上明月

1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3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5樓:匿名使用者

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強調習作是心靈的放飛,是情感的釋放,寫法不要不拘一格,選材角度要新穎,語言要有個性

6樓:匿名使用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答案是這個

7樓:匿名使用者

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8樓:匿名使用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9樓:冰凌城

你你仔細曲終人未散仔仔細細一名住宿去上學我去洗澡一起作業

我們的老師指導大家寫作時,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兩句詩是什麼詩?

10樓:匿名使用者

引用的詩應該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兩句詩主要是說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會不同。

用以啟發學生的思考和領悟,寫出自己獨特的想法!引導學生明白習作是心靈的放飛,是情感的釋放,寫法要不拘一格,語言要有自己的個性。

《題西林壁》全文如下:

《題西林壁》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的意思:

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

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

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11樓:長沙匯德教育諮詢****

應該是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主要是說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會不同,用以啟發學生的思考和領悟,談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12樓:zhang晉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13樓:曉星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4樓:呂小煒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

滿意請採納!

老師常常告誡我們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要親自實踐才行,正如古人的詩句:「。」?

15樓:沙彌小小

紙上的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至陸游《冬夜讀書示子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8653836聿》

全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註釋】示:教導。

子聿:陸游的小兒子。

淺:膚淺,淺薄。

絕知:徹底弄清楚。

躬行:親自實踐。

【解說】 在宋寧宗家慶五年,即2023年年底,陸游寫了《冬夜讀書示子聿》一首詩。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終身為之奮鬥,往往是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躬行實踐。

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在這首詩裡,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一事無成,後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於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

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係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一生勤學不息,寫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麗詩篇。這些詩篇不僅飽含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也體現了詩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當屬被世人津津樂道的《冬夜讀書示子聿》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是一首哲理詩,寫於寧宗慶元五年(1199)。整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讀起來朗朗上口,且意境深遠,餘味無窮。

子聿是陸游的兒子。陸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書房,樂此不疲地啃讀詩書。窗外,北風呼嘯冷氣逼人,詩人卻渾然忘我置之腦後,靜寂的夜裡,他抑制不住心頭奔騰踴躍的情感,毅然揮就了8首《冬夜讀書示子聿》的詩,滿懷深情地送給兒子,這是流傳千古的第3首。

詩的前兩句,作者講古人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只有少年時加倍努力,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他從古人做學問入手,侃侃而談娓娓道來,使人倍感親切清新,如沐春風。

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第二句闡述了做學問應當持之以恆的道理,同時也強調「少壯工夫」的重要性。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

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詩的後兩句,作者談從書本得來的知識比較淺薄,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他從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係著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凸顯其不凡的真知灼見。「要躬行」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這是學者的一種「躬行」,二是獲取知識後還要「躬行」,通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作者的意圖非常明顯,旨在激勵兒子不要片面滿足於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和進一步獲得昇華。他的獨到見解,不僅在古代,對做學問、求知識之人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仍然具有較強的啟迪和借鑑意義。

老師知道我們寫作時常常用什麼詩句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的老師指導大家寫作時,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 題西林壁中 的兩句詩是什麼詩? 引用的詩應該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兩句詩主要是說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會不同。...

期末到了,老師作業佈置很多,抓得很緊,而且常常大發雷霆,我很

沒有永恆的痛苦和快樂 佛語有云 當你快樂是,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秋海洋 半夜十二點給你們老師打 問一句,睡了沒?他說,睡了。你說 他媽的老子還在寫作業!立即結束通話。然後你以後就不會有那多作業了。 老師肯定是迫切希望你們可以進入緊張的複習狀態,也希望你...

當我們在學習上出現了粗心的毛病時,老師常常用什麼恰當的名言教導我們

當我們在學習上出現了粗心的毛病時,老師常常用 小心行得萬年船 的話語教導我們。祝你學習進步,望採納!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當我們學習上出現了粗心的毛病時老師常常用什麼的話語教導我們 小哥數學好 失之毫釐,謬之千里。粗心大意害死人。態度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補充句子 哎呀呀仙子 當我們在學習上取得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