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名鼎,中國古代四大名鼎

時間 2021-06-14 15:15:05

1樓:北境陌上子

中國古代四大名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大克鼎。

1、司母戊鼎,全稱為後母戊大方鼎。原器2023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2、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2023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3、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202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4、大克鼎又稱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2023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2樓:血灑征衣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

的青銅方鼎,2023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家的農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

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晚期偏早器。是我國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釐米,重近34.5公斤,2023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方口,大沿,長頸,高圈足。頸飾三角夔紋和獸面紋。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肩部四隅是四個卷角羊頭,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高圖足上。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全體飾有細雷紋。

器四隅和中間等分線上都沒有稜脊。

毛公鼎   西周晚期器物。道光末年出於陝西省岐山縣。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

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完整的冊命。

共五段:其一,此時局勢不寧;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其三,給毛公予宣示王命之專權,著重申明未經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預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誡勉勵之詞;其五,賞賜與對揚。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大克鼎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紀末)   鼎是青銅禮器中的大類,在古代社會裡曾是統治階級劃分等級和權力的標誌。  鼎也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種用途。   大克鼎為西周後期著名重器,清光緒年間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

  同出器物多件,都屬於一個名叫克的貴族。  大克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重201.

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腹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字型工整,筆勢圓潤,銘文前段14行有陽線格欄,後段格欄制範時除去。

銘文用筆厚重質樸,筆勢遒勁雄偉,形體舒展、挺拔,雖用圓筆,也有其偉岸與雍容之態度。「大克鼎」出土於清末金石學和金石書法鼎盛時代,故其銘文書法在當時倍受推崇。

3樓:微軟中國

中國古代四大名鼎古代四大名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大克鼎

中國古代四大名鼎

4樓:淚

中國古代四大名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大克鼎。

1.後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全稱為後母戊大方鼎。原器2023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

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2.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2023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釐米,高58.3釐米,重量34.

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3.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202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鼎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造型端莊穩重。

4.大克鼎(big grams tripod)又稱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2023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鼎腹內壁亦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記錄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的內容。

5樓:匿名使用者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 的青銅方鼎,2023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家的農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

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四羊方尊商晚期偏早器。是我國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釐米,重近34.5公斤,2023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

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方口,大沿,長頸,高圈足。頸飾三角夔紋和獸面紋。

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肩部四隅是四個卷角羊頭,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高圖足上。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

圈足上是夔紋,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隅和中間等分線上都沒有稜脊 毛公鼎 西周晚期器物。道光末年出於陝西省岐山縣。

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

完整的冊命。共五段:其一,此時局勢不寧;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其三,給毛公予宣示王命之專權,著重申明未經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預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誡勉勵之詞;其五,賞賜與對揚。

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大克鼎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紀末) 鼎是青銅禮器中的大類,在古代社會裡曾是統治階級劃分等級和權力的標誌。 鼎也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種用途。 大克鼎為西周後期著名重器,清光緒年間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

同出器物多件,都屬於一個名叫克的貴族。 大克鼎形體巨大,高93.1釐米,重201.

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腹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字型工整,筆勢圓潤,銘文前段14行有陽線格欄,後段格欄制範時除去。

銘文用筆厚重質樸,筆勢遒勁雄偉,形體舒展、挺拔,雖用圓筆,也有其偉岸與雍容之態度。「大克鼎」出土於清末金石學和金石書法鼎盛時代,故其銘文書法在當時倍受推崇。

6樓:匿名使用者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大克鼎。

7樓:北境陌上子

中國古代四大名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大克鼎。

1、司母戊鼎,全稱為後母戊大方鼎。原器2023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2、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2023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3、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202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4、大克鼎又稱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2023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關於中國古代四大名鼎,你知道多少

8樓:新左右

古代四大名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大克鼎。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2023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家的農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

該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四羊方尊,商晚期偏早器。是我國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釐米,重近34.

5公斤,2023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方口,大沿,長頸,高圈足。

頸飾三角夔紋和獸面紋。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肩部四隅是四個卷角羊頭,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高圖足上。

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隅和中間等分線上都沒有稜脊。

9樓:南宮雪緣

光大禹九鼎就有九個,

逆天的名鼎怎麼可能只有四個。

中國古代四大名鼎古代四大名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大克鼎

10樓:匿名使用者

額然後呢的問題是什麼啊

古代用的鼎具體是幹什麼用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製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鼎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普通人很難享用到。因為鑄造的成本高,也是貴族地位和階級的象徵。

身份階級高低以擁有幾口鼎為標準,「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這是周朝定的禮儀制度。鼎逐漸成為了傳國重器。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擴充套件資料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時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

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

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中國四大名亭的文化藝術價值,中國古代四大名橋 四大名樓 四大名亭 四大名塔,分別是什麼?

誰是我的小公舉 四大古橋 潮州廣濟橋 湘子橋 河北趙州橋 泉州洛陽橋 北京盧溝橋 四大名樓 山西鸛雀樓 江西南昌滕王閣 湖北武漢黃鶴樓 湖南嶽陽岳陽樓 四大名亭 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長沙的愛晚亭 杭州的湖心亭 四大名塔 嵩嶽寺塔 河南登封嵩嶽寺 飛虹塔 山西洪洞廣勝寺 釋迦塔 山西應縣佛宮寺...

中國四大名錦,誰知道指的什麼,中國古代四大名錦所指那些

冉聽雲 雲錦 蜀錦 宋錦和壯錦,合稱 四大名錦 雲錦 是南京傳統提花絲織物的總稱,其歷史可追溯到宋朝在南京設立的官營織造 錦署,開始織錦,以其華貴,多彩燦爛,變換如雲霞而得名。雲錦在明清時代非常流行,專為宮廷織造,主要用作 御用供品 供宮廷服飾和賞賜用。直至晚清以後才流傳至民間。因現代只有南京一地生...

中國古代的四大名琴是哪,中國古代的四大名琴是哪四個

七七的小店 中國古代四大名琴指的是齊桓公的 號鍾 楚莊王的 繞樑 司馬相如的 綠綺 和蔡邕的 焦尾 這四張琴被人們譽為 四大名琴 詳細介紹 1 號鍾 號鍾 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 號鍾 琴。後來 號鍾 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