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四大名著的四大名著,歐洲四大名著的名著作者

時間 2021-06-26 05:01:53

1樓:透水簆儨

歐洲的古典四大名著,包括以下四部作品:

1、荷馬的《荷馬史詩》

2、但丁的《神曲》;

3、歌德的《浮士德》;

4、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

2樓:鈄鬆區學海

荷馬的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賽羅》,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

歐洲四大名著的名著作者

3樓:匿名使用者

荷馬的《史詩》、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

荷馬荷馬(ὅμηρος/homer),古希臘盲詩人。公元前873年生。約前9世紀-前8世紀。

相傳記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紀特洛伊戰爭,以及關於海上冒險故事的古希臘長篇敘事代表作--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即是他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而成。他生活的年代,當在公元前10~9、8世紀之間。他的傑作《荷馬史詩》,在很長時間裡影響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倫理觀。

但丁阿利蓋利·但丁(公元2023年-公元2023年),13世紀末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

他被認為是義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也是西方最傑出的詩人之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歌德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2023年8月28日-2023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202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

2023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

威廉·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2023年4月23日-2023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清末民初魯迅在〈摩羅詩力說〉(2023年2月)稱莎翁為「狹斯丕爾」)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任何戲劇家的作品。

莎士比亞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長大,18歲時與安妮·哈瑟維結婚,兩人共生育了三個孩子:蘇珊娜、雙胞胎哈姆雷特和朱迪思。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夥人之一,後來改名為國王劇團。

202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後逝世。

2023年到2023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接下來到2023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

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

浪漫主義時期讚頌莎士比亞的才華,維多利亞時代像英雄一樣地尊敬他,被蕭伯納稱為莎士比亞崇拜。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舊廣受歡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詮釋。

4樓:匿名使用者

歐洲四大名著的名著作者分別為:【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其對應的作品分別為:《荷馬史詩》《神曲》《哈姆雷特》《浮士德》

相關簡介:

(1)荷馬是一位傳說性的人物,大約生活在公元前9世紀到前8世紀之間,很可能是小亞細亞地方愛琴海一帶的人。據說他是一個雙目失明的職業樂師,同時又是一位大詩人。揹著希臘古代的七絃豎琴,四處漂泊,把自己的詩吟唱給人們聽。

他的詩在七絃琴的伴奏下,美妙動聽,情節精彩,深受人們的歡迎。古希臘流傳最久的兩部史詩《伊里昂紀》和《奧德修紀》就是他的作品,因此,歷史上稱為「荷馬史詩」。古希臘歷史從公元前11世紀到前8世紀習稱為「荷馬時代」,就是由荷馬史詩而得名的。

(2)但丁一生著作甚豐,其中最有價值的無疑是《神曲》。

(3)成於2023年的《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最高成就。

(4)《浮士德》是歌德傾畢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詩性的鉅著。

5樓:木兮

荷馬是一位傳說性的人物,大約生活在公元前9世紀到前8世紀之間,很可能是小亞細亞地方愛琴海一帶的人。據說他是一個雙目失明的職業樂師,同時又是一位大詩人。揹著希臘古代的七絃豎琴,四處漂泊,把自己的詩吟唱給人們聽。

他的詩在七絃琴的伴奏下,美妙動聽,情節精彩,深受人們的歡迎。古希臘流傳最久的兩部史詩《伊里昂紀》和《奧德修紀》就是他的作品,因此,歷史上稱為「荷馬史詩」。古希臘歷史從公元前11世紀到前8世紀習稱為「荷馬時代」,就是由荷馬史詩而得名的。

相傳荷馬為古代希臘兩部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修紀》的作者。古代作家如公元前 5世紀的希羅多德,較晚的修昔底德,公元前 4世紀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都肯定這兩部史詩是荷馬的作品。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已遺失的古代史詩,也曾有人說是他的作品,但那些大概是後人的擬作。

有一篇已經失傳的諷刺詩和一篇現存的《蛙鼠之戰》,據說也是荷馬寫的,但前者只有亞里士多德一個人的話作為根據,後者則已證明為公元前 4世紀的一篇擬作。還有一些獻給天神的頌歌,傳說也出於荷馬之手;實際上是古代吟誦史詩的職業樂師所用的引子,是較晚時代別的詩人寫成的。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修紀》,每部都長達萬行以上;《伊利亞特》共有15,693行,《奧德修紀》共有12,110行,兩部都分成24卷。這兩部史詩開始時只是根據古代傳說編的口頭文學,靠著樂師的背誦流傳下來的零散篇章,荷馬如有其人,大概就是最後把這兩部史詩初步定型的職業樂師。

荷馬史詩一方面是在民間的口頭文學基礎上形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許多世紀裡積累起來的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儲存了遠古文化的真實、自然的特色。同時表明在遠古地中海東部早期這個古代文化中心,它的文學曾達到相當高度的繁榮。史詩開始用文字流傳下來之後,又經過許多世紀的加工潤色,才成為現在的定本。

十四世紀初,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這是一場新興的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它的中心,最初在義大利,後來擴及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地。文藝復興的概念最初是義大利的藝術家們提出來的,意思是主張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古典文化。

其實它並不是單純的復古,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創造。

文藝復興運動以人文主義為思想核心。它以人為中心,主張人的尊嚴和價值。它歌頌愛情,要求個性解放,發展個人才智,提倡冒險精神。

它提倡人性,反對神權。總之,人文主義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的要求。

但丁就是早期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傑出代表人物。他的長詩《神曲》,無情地批判了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種種罪惡,表達了對人類理想的追求,使人們看到了新思想文化的一縷曙光。

恩格斯稱讚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但丁於2023年誕生於義大利最大的手工業、商業城市佛羅倫薩。他是古羅馬人的後裔,曾祖父參加過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立下戰功,受封為騎士。後來家道中落,到他父親時,已淪為普通市民,他的父親是法庭的文書。

但丁的少年時代在故鄉度過。他很早就開始學習拉丁文、詩學、修辭學和古典文學作品。青年時代的但丁更是博覽群書,多才多藝,對各門學科都有很深的研究。

他特別推崇古羅馬詩人維吉爾,把維吉爾當做自己的精神導師。

《神曲》不是用拉丁語,而是用義大利方言撰寫而成。「神曲」的義大利原意是「神聖的喜劇」。《神曲》全長一萬四千多行,分為《地獄篇》、《煉獄篇》、《天堂篇》三部分。

每篇三十三歌,加上序曲,共一百歌。

2023年,《神曲》的最後一篇《天堂篇》脫稿不久,但丁不幸染上瘧疾,於同年9月14日逝世於拉韋納。拉韋納人民隆重地安葬了但丁。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家。

他的創作廣泛地反映了當時英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風俗、習慣,可以當做這個時代的一部形象化的歷史來讀。他的戲劇在歐洲戲劇發展史或文學發展史上佔據重要地位,值得我們去總結和批判地借鑑。

莎士比亞於2023年4月23日出生於英國中部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祖輩務農,父親經營手套生意兼營農業,擔任過當地的議員和鎮長。

悲劇《哈姆萊特》(1601)是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最高成就,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復仇的故事。莎士比亞通過哈姆萊特之口談到過戲劇(也可說一般文藝)的目的:「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演變發展的模型。

」也就是說,文藝創作的目的是:反映時代,反映現實。我們知道,莎士比亞的戲劇一般取材於古代的或者外國的故事,但它表現的卻是當代英國的生活和鬥爭。

《哈姆萊特》不僅思想內容上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它也是莎士比亞藝術上成熟的標誌。莎土比亞在《哈姆萊特》中還充分利用「獨白」這一傳統手法,來揭示主人公的內心活動,使得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豐富。

莎士比亞是語言的大師,他的語言豐富而富於形象性。他的戲劇主要用無韻詩體寫成。又結合了散文、有韻詩句和抒情歌謠等,不同的文體在劇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莎士比亞按照人物的身分與處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語言,文雅或粗俗,哲理或抒情,目的都是為了更有助於表現人物。克勞狄斯與波洛涅斯,雷歐提斯與奧斯里克,王后與奧菲利婭,哈姆萊特與霍拉旭,所用的語言都各如其人。同是一個哈姆萊特,裝瘋時的語言與平時的也各不同。

此外,莎士比亞還善於運用比喻。隱喻等形象化的語言。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期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他一生跨兩個世紀,正當歐洲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年代。

封建制度的日趨崩潰,革命力量的不斷高漲,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自己對於社會的認識,創作出當代最優秀的作品。

歌德於2023年8月28日誕生在德意志中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市。父親是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做過當地的參議員,他很注意對歌德的教育;母親是市長的女兒,善於講故事,從小就培養了歌德對文藝的興趣。歌德通過**法國隨軍劇團的演出,接觸到莫里哀、高乃依、拉辛的戲劇。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在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歐洲和德國的現實進行探索的思想總結和藝術總結,在某種意義上也可看作是啟蒙運動的藝術總結。

《浮士德》的創作延續了將近60年之久。歌德在斯特拉斯堡求學期間,就曾創作過《原浮士德》。《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於2023年,第二部完成於2023年。

浮士德是16世紀的人物,後來成為民間傳說中的形象。傳說他通曉天文地理,懂得魔術;他死後人們把當時傳說中人和魔鬼訂約的故事,都集中在他身上。在傳說和後人寫的文學作品中,浮士德的形象不斷豐富、發展,越來越明顯地體現了資產階級在上升時期的願望和精神。

歌德在這個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更加深化和豐富了這個形象的社會意義。

《浮士德》以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初期德國和歐洲的社會現實為背景,通過主人公努力追求的一生,概括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不滿現實、極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理想社會的全部過程。

《浮士德》的結構龐大而複雜。第一部包括25場,前面另有《獻詩》、《舞臺上的序劇》、《天上序幕》三個小部分。第二部也包147括25場,分成五幕。

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故事情節,而是以浮士德的思想發展為線索,貫穿始終,可以稱為哲理性的詩劇。

四大名著故事的簡介,四大名著簡介

紅樓 這一塊紛紛擾擾的石頭 三國 這一批兵荒馬亂下的足智多謀又無力迴天的人水滸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盔甲 西遊 把熱鬧跌坐成永不死亡的寂靜 紅樓 紅樓正好對青燈,意象絕美 三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漁樵喜相逢 水滸 英雄淚,有淚如傾 西遊 這麼晚了,你還要到 去呢?紅樓 紅樓夢我覺得它們十四五歲一幫青少年生...

關於四大名著的謎語,四大名著的謎語

三國除了蓋的都拿走 劉備 留被 鍍金 黃蓋水滸.元前明後 宋清 元前是宋朝,明後是清朝 6.單刀赴會 關勝 關雲長單刀赴會 1 三國人物謎語 1.準備就職 2。雞蛋 3.千里駒 馬良 4.除了蓋的都拿走 5.降落傘 6.天子允諾 王允 7.花容玉貌 顏良 8.鍍金 9.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

四大名著名的作者,四大名著的作者

四大名著之 三國演義 羅貫中 1330年一1400年之間 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 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 今山西 一說是錢塘 今浙江杭州 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 除 三國志通俗演義 外,他還創作有 隋唐志傳 等通俗 和 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等戲劇。另外,有相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