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法,自然法,社會法三者的區別與聯絡

時間 2021-06-28 22:04:41

1樓:

推薦閱讀張文顯先生的《21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史》。你說的時政法應該是實證法學吧。題主你應該是說的三個學派的關係吧。

三**學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和社會學法學派,這三個在現代西方影響較大、佔傳統地位的法學流派。他們的法學理論,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過程中留下的足跡,這對我們認識人類法的發展歷程、規律及本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和法治建設,亦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

實證主義法學派通常泛指以19世紀a.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為思想基礎的各派資產階級法學,也稱實證法學或法律實證主義,其創始人是19世紀英國的j.奧斯丁。

從狹義上講,實證主義法學就是指各種分析法學派。因此又稱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它強調的是實在法,即國家制定的法。這派法學的特徵是:

區別「實際上是這樣的法」和「應當是這樣的法」,即區別實在法與正義法或理想法;它申明自己只研究實在法,著重分析實在法的結構和概念;根據邏輯推理來確定可適用的法;認為法與道德無關或至少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絡。

實證主義法學派的基本觀點是:惡法亦法;法和道德之間,實然的法和應然的法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法是國家主權者的命令,是一個「封閉的邏輯體系」。在法和道德本質聯絡的問題上主張不符合道德的法不影響法的實在性的觀點。

這也是其與自然法學派主要的分歧之一,自然法學派主張惡法非法,從自然法和道德的合理性基礎上**法的合理性問題。

而自然法學派是指以昭示著宇宙和諧秩序的自然法為正義的標準,堅持正義的絕對性,相信真正體現正義的是在人類制訂的協議、國家制訂的法律之外的、存在於人的內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們的協議產生的規則本身的法學學派。

自然法學派又可分為古典自然法學派和新自然法學派,它們的產生和發展都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需要的,併產生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在西方,每次社會大變革時期,自然法學總是作為一面旗幟,主導著西方社會法律發展的大方向。例如,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法無明文不為罪、人身自由不可侵犯、人民主權、權力分立等思想,都發端於自然法學的理念。

另外,自然法學派特別重視法律存在的客觀基礎和價值目標,即人性、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秩序,他們對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客觀基礎的探索,對於認識法的本質和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在法學研究中表現為一種激進的理想主義情懷,以諸如正義、平等、自由等抽象價值來構建自己的批判**,在破解傳統法律理念,重塑時代法律神聖性的歷程中,功勳卓著。

然而,社會學法學派是在社會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實證主義的法學思潮。其將社會學的分析框架和理論工具引進到法學領域,在社會中研究法律,並通過法律研究社會,強調法律的社會作用和效果。

社會學法學派認為法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秩序,真正的和主要的法律不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規則,而是社會立法中的秩序或人類聯合的內在秩序。法律與國家之間並沒有不可分割的聯絡,它並非一定由國家機關特別是立法機關所制定和實施,在沒有國家的時侯和地方也存在著法律。社會和國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弱汰;法的任務只在於維護個人自由;每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樣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從事的任何活動。

最後,如博登海默所言,真理是人們在任何特定時間的經驗的總和。法律彷彿是一座有許多廳堂的大廈,用一盞燈很難同時照到每個角落。而一個法學流派,就如照亮法律大廈的一盞燈,"橫看成嶺側成峰",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勾勒出了法律的形象。

2樓:可以

據我個人的理解,自然法是一切法的基礎,它具有一定的約束力,是制定人為法的標準,至於道德,牽涉到風俗、習慣、甚至氣候…道德也有一定的約束力(比如古代中國),二者的相同點是,都發源於人類的理性,不同的是,自然法是與生據來的,而道德是後來人為產生的…

民法、自然法、萬民法的概念和三者間的聯絡? 20

3樓:

在西方,自然法是與成文法相對而言的。成文法因歷史、地域、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其內容具有不完全性,有惡法和被錯誤適用的情況。

萬民法是市民與外人或外人間關係適用的法

自然法強調依照自然規律解釋法律

萬民法不等同於自然法,因為自然法普遍地適用於一切動物,即萬民法只適用於人類自己。

道德、倫理、法律三者有何區別與聯絡?

4樓:老法大

道德不是法律,法律可以說是道德規範,道德與法律都具有時代特徵,現今的法律就是對道德的進一步規範,也就是說現在的法律就是現代社會的基本道德標準。倫理與道德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廣義性與狹義性的關係,倫理主要指人之間的關係而言的道德規範,而道德是整個社會中的人都應該懂得的行為規範,針對於任何人來講。法律與倫理的關係如同道德與倫理的關係,法律是對道德與倫理的維護:

即法律包含道德,道德包含倫理,倫理影響道德,道德影響法律。在這裡需要言明一點:道德不是法律,是因為每個時代的法律不一定容納上一個時代的法律,而是取找補短,用一個詞來表述就是揚棄,而上一時代的法律由於它對人們的影響而轉化為道德,這種道德就是人們常常掛於口頭的道德,但不屬於這個時代的道德標準,這一點很容易讓很多人進入誤區。

道德、倫理、法律三者有何區別與聯絡?求解

5樓:微笑向日葵

道bai德是以善惡為評價標準,通過社du會zhi**、傳統區域性習俗和dao內心信念維繫並專發生作用的行為原

屬則、規範的總和。

道德不是法律,法律可以說是道德規範,道德與法律都具有時代特徵,現今的法律就是對道德的進一步規範,也就是說現在的法律就是現代社會的基本道德標準。

倫理與道德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廣義性與狹義性的關係,倫理主要指人之間的關係而言的道德規範,而道德是整個社會中的人都應該懂得的行為規範,針對於任何人來講。

法律與倫理的關係如同道德與倫理的關係,法律是對道德與倫理的維護:即法律包含道德,道德包含倫理,倫理影響道德,道德影響法律。

6樓:血刺楓默★放

道德不是法抄律,法律可bai以說是道德規範,道德與du法律都具有時代特徵,現zhi今的法dao律就是對道德的進一步規範,也就是說現在的法律就是現代社會的基本道德標準。倫理與道德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廣義性與狹義性的關係,倫理主要指人之間的關係而言的道德規範,而道德是整個社會中的人都應該懂得的行為規範,針對於任何人來講。法律與倫理的關係如同道德與倫理的關係,法律是對道德與倫理的維護:

即法律包含道德,道德包含倫理,倫理影響道德,道德影響法律。

在這裡需要言明一點:道德不是法律,是因為每個時代的法律不一定容納上一個時代的法律,而是取找補短,用一個詞來表述就是揚棄,而上一時代的法律由於它對人們的影響而轉化為道德,這種道德就是人們常常掛於口頭的道德,但不屬於這個時代的道德標準,這一點很容易讓很多人進入誤區。

試問中國的人民、社會、國家三者的區別與聯絡

7樓:一覽天下中國紅

區別 ;人民

來;指作為社會自基本成員主體bai的勞動群眾du 一個人人民就是一個個體zhi

,而社會相應的就是有許dao多個體組成的共體。社會;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會在現代意義上是指為了共同利益、價值觀和目標的人的聯盟。

社會是共同生活的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社會關係聯合起來的集合 (樓主要注意社會不能籠統的說與人民是包含關係;因為社會還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等)國家;是指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政治權力機構 從抽象的角度,國家是一定範圍內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體形式 聯絡;社會與人民一般都屬於國家管轄範疇,這樣說吧國家即管理著人民與社會,反過來人民與社會又要參與國家的一些事務中共同維護國家的秩序保證生活的安定,而單獨考慮社會與人民的聯絡來說;社會的主體是人、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價值理念等構成的,社會一般的就是有人組成的沒有人就沒有社會,沒有社會人的存在本身意義也就消失了

8樓:風火3月

這種提問太偏激了...

辯證統一關係

第三者和情人的區別,小三與情人的區別

情人是不需要任何回報不需要任何責任不需要任何承諾的情人是兩廂情願的不圖結果的 第三者卻不同 第三者要的是結果 第三者是沉重的 他們要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 他們要拼命的把自己第三者的位置轉變成第二者這很累情人則不一樣 只需要享受這些偷來的美好時光即可 喜歡他卻不愛他和他在一起卻不想擁有他 不必彰顯自己的...

磋商與協商的區別,商量 協商 談判 三者的區別?

向日葵 大概意思都一樣,不同的是磋商是外交正式場合使用,磋商是仔細的反覆的衡量之後,將內部的商量結果告訴對方。如果對方不答應,內部再次進行反覆討論,拿出一個結果,告訴對方,所以一般磋商都是低層次的人,做不了主的人跟對方打交道,雙方都需要一個幕後的權力者進行裁決。在生活領域,協商是處理人與人關係的潤滑...

中國的婚姻法是怎樣管理婚外情第三者的

關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對禁止婚外情的規定,主要是在第 三 四條有明確規定的,即禁止重婚 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並且在第三十二條中明確規定,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屬於感情確已破裂,准予離婚的依據之一。下面是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三條 禁止包辦 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