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懷》抒發了作者怎樣的複雜情感

時間 2021-07-02 19:43:34

1樓:南霸天

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和感嘆國事的複雜情感。首聯說應季節時令而產生的景物難道不好嗎?為什麼所引起的秋思卻這樣令人心神沮喪呢?

頷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繼續描繪“節物”,詠盡秋日佳趣。那麼,究竟為何而心緒黯然?頸聯告知我們,詩人因感嘆國事,連雙鬢都因悲憂而變得蒼茫了!

自己實在羞於過這種食厚祿而於中無補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聯便寫作者歸隱的思想。這就是詩人心緒黯然的所在。

《春望》抒發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2樓:百度使用者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

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

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

”(《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

“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字尾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

“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

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

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訊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

“家書抵萬金”,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故都的秋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10

3樓:令運旺冉培

故都的"

秋",其實是郁達夫的"

秋",是表現了他主觀感情、審美取向、文學氣質內和人生態度的容"秋"。作者在文中所刻意表現的"種種衰亡的生命"

正好顯示了作者對生命滿懷感傷與哀憐的情感態度,並由此奠定了本文"悲涼"的情感基調。本文的悲涼美感,跟傳統的悲秋情結有關,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關,跟作品的創作背景也有關。

4樓:匿名使用者

思想感情:作者用故都的秋折射出作者對國家的擔憂,抒發了嚮往、眷戀的感情,流露出作者憂思、孤獨冷落的感受.

旅夜書懷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旅夜書懷錶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仝笑寒 襯托詩人的蒼茫之感 沉鬱之思,以棲無定所的沙鷗自況,喻天地之大,竟沒有詩人的容身之處,詩人內心憤慨至極,表達卻曲折婉轉。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詩的前半描寫 旅夜 的情景。第 一 二句寫近景 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

雨霖鈴下闕哪些句子抒發了作者的情感

私琴襤褸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兩句是為人傳誦的名句,被稱為 古今俊語 酒醒 二字和上片 都門帳飲無緒 遙相呼應,使人將酒醒後的情景同前面送別時的情景自然地聯絡起來。妙在詞人不寫情而寫景,寓情於景中。他不直接說自己酒醒之後如何寂寞孤悽,只是拈出在飄流的孤舟中所見所感的三種物象 岸邊的楊柳,...

水調歌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急急急急

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嗎?上闋傳達了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當時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且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隱有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下闋同時表達了對家人的思念。不過,貫穿始終的還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happy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