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元宵節點燈祭祖的特別風俗來歷是什麼

時間 2021-07-18 07:13:41

1樓:小可愛喏

年年鬧元宵,元宵佳節是我們中國人每年的記憶,可是我國因為地區文化差異大,節日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你想要了解每個地方的節日文化是非常困難的,你對臺州元宵節的習俗有多少了解呢?本期傳統節日為你解析。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台州、溫州等地都有送墳燈的習俗。過去,人們在元宵節時,自己扎制或購買墳燈送上山去,在先人墳前點起來,這一風俗至今在臺州一些地方盛行。

不過,因為紙燈容易引發山林火災,各鎮(街道)和農林主管部門每年元宵節前都要宣傳防範,提倡老百姓以塑料花燈代替紙製墳燈,近年也有老百姓送鮮花代替的。

吃糟羹吃糟羹也是台州的元宵風俗,這一天,許多人家都要吃糟羹。糟羹有甜羹與鹹羹之分,甜羹由山粉(番薯澱粉)、金彈餅(金橘蜜餞)、花生仁、芝麻糖等做成,鹹羹則在山粉中加入蟶、豆腐、青菜、蠣肉等做成。

解鷂燈所謂解鷂燈,就是將燈籠通過紙鷂放到天空中去 溫嶺中醫院原副院長張悟新介紹,他小時曾跟著父親和大伯做過紙鷂:先用蔑刀削好毛竹片,紮成架,再在架上貼上光連紙。做的紙鷂有的是上寬下窄的,

微呈弓形,在紙鷂上,貼上紅紙剪的「雲頭」(雲紋)圖案,有的還要貼上其他一些圖案的剪紙以圖美觀。解鷂燈用的燈,也有翅膀,裡面點上小蠟燭,將鷂燈套在風箏線上,然後一隻一隻放上天去。

點間間亮 點間間亮這一風俗,黃岩、溫嶺、玉環等地均盛行,傳說這風俗來自戚繼光抗倭。戚繼光台州抗倭時,有倭寇在上元節時潛匿人家,戚繼光為肅清倭寇,叫百姓將蠟燭在暗處點亮以方便檢查,因此形成了點間間亮的習俗。過去沒有電燈時,人們在每個房間內燃點蠟燭,現在人們則將每個房間的電燈亮起來。

2樓:小姐姐獅子座

元宵節是個團圓的節日,這個就是懷念先祖的做法

3樓:檸檬我超萌

古時候人們張燈結綵祭祀祖先。感恩和緬懷他們,祈求祖先保佑

4樓:必嗆蹲悔倉誠鞍

台州元宵節點燈祭祖的特別風俗是以前的時候就流傳下來的

5樓:

就是福建以前那一塊流傳下來的,也是和大陸一家親

6樓:胡洛杯

元宵佳節是我們中國人每年的記憶,可是我國因為地區文化差異大,節日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你想要了解每個地方的節日文化是非常困難的

7樓:小短腿

元宵節點燈是很熱鬧的,大街小巷都掛滿了燈籠。

8樓:百度

古時候很早就穿下來得,表示了很熱鬧一家親得那種感覺,很有韻味。

9樓:弟弟行為呵

萊裡就是民間的傳說慢慢演變今天的樣子,加上人們都喜歡熱鬧

10樓:之建

吃糟羹吃糟羹也是台州的元宵風俗,這一天,許多人家都要吃糟羹。糟羹有甜羹與鹹羹之分,甜羹由山粉番薯澱粉、金彈餅金橘蜜餞。

元宵節的來歷以及風俗習慣是什麼?

11樓:喜腦弓子

節是我國最為傳統盛大的節日,從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是各種活動慶祝節日。那麼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和漢武帝有關。

12樓:瀟筱這來

元宵節的來歷: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說法來的。

風俗習慣:

1、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2、觀燈,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

3、逐鼠,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13樓:茶茶xi允在

元宵節的來歷: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司馬遷建立《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志》日:

"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

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元宵節的風俗習慣主要有猜燈謎、吃元宵、看花燈、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

元宵節的來歷\習俗\傳說

14樓:

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是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右腳元夜、燈節。就是春節過後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代表著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其實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已經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元宵就是「上元節的晚上」,主要活動是吃湯圓就是元宵,猜燈謎,賞月,賞花燈,耍龍燈有稱舞龍燈或龍舞,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送孩兒燈,迎紫姑,走百病,逐鼠,祭門、祭戶。

元宵節的來歷是什麼?

15樓:禾鳥

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

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16樓:喜腦弓子

節是我國最為傳統盛大的節日,從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是各種活動慶祝節日。那麼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和漢武帝有關。

17樓:菅懷雨璩畫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闔家歡樂!團團圓圓!

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又名「燈節」或「燈夕」。北魏時期,道教篤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別為正月十

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也有人認為,它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

相傳早於漢文帝期間,已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及至漢...

18樓:空美媛齋癸

v.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

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

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19樓:鞠翠花喻書

元宵節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也稱「元夕節」,又名「燈節」或「燈夕」。按照中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故此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

相傳早於漢文帝期間,已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及至漢武帝建立了「太初曆」,進一步肯定元宵節的重要性。元宵節的節期,隨著歷代的發展而不斷延長,相傳唐代的元宵只持續三日,到了宋朝則延長至五天,及後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節點花燈寓意什麼,元宵節花燈的寓意介紹 元宵節花燈名稱都有哪些

year我不餓 花燈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 儺戲 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現代社會多於春節 元宵等節日懸掛,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元宵節花燈有表演型花燈,如龍燈 獅子燈 走馬燈 鯉魚燈 蚌殼燈等 觀賞性...

元宵節的傳說(),元宵節的傳說(50字)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李鵬亞 元宵節由來50字 篇一 元宵節的由來及傳說 元宵節的由來及傳說 節日由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 太一 的活動,太一 主宰宇宙一切的神 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

元宵節的由來,元宵節的由來300字

哆哆資料 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 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 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馬遷建立 太初曆 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據說是漢文帝時為 平呂 而設。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 陳平掃除了呂氏家族的勢力,擁立漢文帝劉恆登基。因為漢文帝登基的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