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林黛玉,評析林黛玉1000字

時間 2021-07-19 19:03:56

1樓:匿名使用者

靜日玉生香 情重愈斟情

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

林黛玉是《紅樓夢》中的主要人物,別名「蕭湘妃子」。她父母雙亡,寄居賈府,孤高自許,敏感多愁,富有詩人氣質。《葬花吟》是林黛玉名下的作品,《風雨詞》出自她之手: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

林黛玉的性格與命運,猶如鏡花水月,終至淚盡。林黛玉並非她自己,而是一個精靈。古今所有不得志者的靈魂、精神聚會成的一個人。

在她身上,蘊涵著女孩子特有的多愁善感。春盡花落,往日「鳳眼森森,龍吟細細」的景色,已被「落葉蕭蕭,寒煙漠漠」的慘像所代替。林黛玉整日唉聲嘆氣,以淚洗面。

流年似水,於是,春盡了。

無盡的落花在園內堆積,一如黛玉不斷積澱的愁緒。「憐春忽至惱忽去」,黛玉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春來春往都讓她悲傷。當她荷著鋤頭的纖弱的身影出現在園中,當她如泣如訴的低吟聲穿透月光下落英繽紛的花叢,當她兩行悲傷的清淚無聲地滴落與蒼苔下的花瓣,有誰會認為她埋葬的僅僅是幾片凋零殘敗的花瓣?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那個被多少代人憐香惜玉、垂淚嘆息的女子,抑鬱、唯美,寒冷而高貴,再加上些凝愁,哀婉脫俗,卻只等到「一縷香魂隨風飄,三更不曾入夢來」。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黛玉以仙子特有的清幽,固守著自己的驕傲。這份驕傲,像寶釵這樣的世故不能理解。

黛玉的清愁叫人愛憐,卻並不招搖,像蕭湘館中的竹子一樣高潔堅貞,又如絳珠仙草般婉約幽雅。

嫻靜似嬌花照水

行動如落柳扶風

憐花葬花泣殘紅

文思敏捷詩詠菊

水面芙蓉秋已衰

繁條倒是花開時

黛玉的才氣令我佩服,她的命運令我垂淚,可這樣一個飄逸的女子卻將全身心投入到感情。感情就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為了寶玉,她淚水紛飛,最終淚盡人隕,這樣一個痴情的女子帶著愛來到人間,然而,卻帶著恨永遠離開了人間。

2樓:匿名使用者

紅樓夢之金陵十二釵 ---林黛玉

林黛玉,林如海與賈敏的獨女。因父母先後去世,外祖母憐其孤獨,接來榮國府撫養。雖然她是寄人籬下的孤兒,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寶玉同為封建的叛逆者,從不勸寶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

她蔑視功名權貴,當賈寶玉把北靜王所贈的聖上所賜的名貴念珠一串送給她時,她卻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這東西!」她和寶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愛,但這一愛情被賈母等人殘忍地扼殺了,林黛玉淚盡而逝。

林黛玉,又是一個說膩了卻又說不完的話題。

知道《紅樓夢》的都知道林黛玉。欣賞《紅樓夢》的大都欣賞林黛玉。但200多年以來,人們的欣賞卻是多義的流動的。

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年紀不同教養甚至不同心態中的讀者,其闡釋各有各的興奮點。姑不論「賈府上的焦大」「北極的愛斯吉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以及「健全好社會中人」是「不愛林妹妹」也「不會懂得林黛玉型」[①],即使年代與閱歷十分相近的人們之間,由於人生遭際審美習慣以及性情心緒的差異,也往往說不到一塊去[②]。

這是林黛玉性格的豐厚性所致。

然而,在歷代文化人中間,除了共同擁有的憐惜與同情之外,還有同聲同氣的讚美和冷靜客觀的推重。後者,又畢竟是一個多數(這裡說的多數與歷代擇偶問卷中的少數甚至「零票」並不牴牾)。

讚美與推重的著眼點,又不能不受到大文化背景的制約。比如從清代到20世紀50年代以前,大都將林黛玉放到道德文章天平上衡估,有一系列精闢精當精彩的論斷為證(參見一粟的《紅樓夢卷》與郭豫適《紅樓夢研究小史》)。本世紀50至70年代,大都將林黛玉放到社會歷史天平上衡估,有一系列震撼讀者啟示後人的論著為證[③]。

80年代以後,大開放大包容的氛圍促進了思維習慣與研究方法的變革,衡估天平與批評模式的多元化格局開始形成,一系列以深細妥貼的文化透視為特徵的研究成果相繼出現[④]。在多角度多 層面地觀照與把握林黛玉性格的浩瀚著述中,以50年代後期出現的「封建叛逆者」說影響最為深遠,是近40年間林黛玉闡釋中的主旋律。

早在50年代後期,在大學專題課的課堂上,筆者就由衷地接受了何其芳先生的「一對叛逆者」說,尤其喜歡「不幸的結局之不可避免,不僅因為他們在戀愛上是叛逆者,而且因為那是一對叛逆者的戀愛」這一結論,即雙重叛逆的雙重悲劇說。後來,自己有幸也登上講臺,便把這一擲地有聲的結論連同自己趨於簡單化的理解連同自己對作品的某些細小體驗,熱忱地傳授給了學生,直到70年代初都不曾猶疑過。

文革中,由於某種特殊因素的激發,重新細讀何其芳《論紅樓夢》一書,猛然發現,這位令人尊敬的學者早在提出叛逆說的同時,就對這一論斷作出了極明確極重要的補充:「至於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如果只用籠統的叛逆者來說明,那就未免更過於簡單了。」對此,在以往的聽課與讀書中竟然忽略了。

以此次發現與自省為契機,越來越覺得「如果只用叛逆者來說明」林黛玉性格,的確很難綱舉目張地揭開這一不朽典型的全部內涵。換言之,試圖以「叛逆者」詮釋林黛玉型,動輒會遇到麻煩。退一步說,即便不追求「封建叛逆者」的歷史 性內涵,僅僅把她放到與賈寶玉的比較中考察,也不難發現,在價值取向、人際關係、情戀方式等主要方面,她與她的知己之間也有一個不小的距離。

甚至有某種質的差異。

首先是價值取向上的距離。

賈寶玉不論對親權與祖訓多麼敬畏,他畢竟發表過一些有點大逆不道色彩的言論,還有一些諸如不喜讀仕進之書、不搞與仕進有關的社交、不關心家族興衰榮辱、不打算盡輔國安民責任的行為。

林黛玉如何?**中從未正面展示過她對類似上述問題的見解,在男人或女人價值取向這個大範疇內,作家沒讓林黛玉說過什麼反傳統的或具有逆反心態的話。只有一次,在與賈寶玉的對話中讚賞過探春理家並借題發揮地說:

「咱們家裡也太花費了。我雖不管事,心裡每常閒了,替你們一算計,出的多進的少,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後手不接。」看來,她對賈府經濟拮据狀況遠比賈寶玉清醒,對賈府的未來命運也遠比賈寶玉關心。

只此而已,似不能作為叛逆與否的重要依據。那麼,為什麼賈寶玉在眾多出類拔萃的女兒中偏偏視林黛玉為知 己呢?這是因為,林黛玉從不曾勸諫他去走什麼仕途經濟學問之路,對他背離傳統價值的「無事忙」的人生態度不問不聞聽之任之的緣故。

和林黛玉在一起,儘管小兒女感情糾葛不斷,但在如何做男人這一點上,沒有壓迫感。她帶給他一種寬鬆空氣。在賈寶玉看來,這十分珍貴。

對賈寶玉至親至愛的人們往往是以孟母和樂羊子妻的方式(儘管遠不及她們執著)去關心他的,甚至乾脆施之以斥責加棍棒政策。在這種「關愛」的背景上,賈母那有原則的呵護,林黛玉那無可無不可的態度就顯得特別與眾不同了:

獨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勸他去立身揚名等語,所以深敬黛玉。(第三十六回)林姑娘從未說過這些混賬話不曾?若他也說過這些混賬話,我早和他生分了(第三十二回)

以上兩處文字,正是「共同叛逆說」的事實依據。

然而,還有另外一些事實。有必要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和事實的相互聯絡中一併思索。比如第九回,寶玉為與秦鍾親近而重入家塾時曾特意向黛玉道別。

黛玉聽寶玉說上學去,因笑道:「好,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從黛玉的口吻看,她的這番話是有不確定性的,既可理解為善意的調侃,也可理解為亦莊亦諧的祝願,因此不必過於認真。

但黛玉畢竟把上學讀書與蟾宮折桂掛上了鉤,這不能不啟發我們提出一種假設:假如賈寶玉此去,果真或半真半假地寒窗苦讀起來,果真或遊戲人生似地弄個舉人進士噹噹,林黛玉就由此與他貌合 神離分道揚鑣了嗎?細讀全書與全人,似讀不出

林黛玉人物評價,林黛玉人物評價

巒渋箟 正冊判詞 釵黛合一 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紅樓夢曲 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

為什麼林黛玉那麼愛哭,林黛玉為什麼愛哭?

因為父母雙亡,再加上寄人籬下,又有那麼多的姐妹,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點,林黛玉本身性格就敏感多疑,也擔心自己會在外祖母這被嫌棄 因為黛玉的身世不好,她母親早逝父親也不在身邊,一個人寄人籬下,只能通過哭來排解憂愁。而且這種環境導致黛玉整個人性格敏感脆弱,所以總是愛哭。03 她在處理感情方面也是愛哭的林黛...

李商隱與林黛玉同是非常感性的人,林黛玉為何卻喜歡王維而討厭李商隱呢

娛樂界的百科全書 因為李商隱的詩太過於傷感,而且本身林黛玉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容易傷感的人,所以他才不會喜歡李商隱的詩。 兔牧馬人 因為王維有男子漢的氣質,李商隱有點兒太悲觀,不知道進取,所以林黛玉喜歡王偉維,不喜歡李商隱。好多人都是。 喬見萱寶 林黛玉和李商隱應該有同病相憐的感覺,同是天涯淪落人,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