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和詞有什麼特點?有什麼不同,詩與詞有什麼區別

時間 2021-07-19 20:34:39

1樓:聊遠定洋

詩,是為吟詠言志的文學題材與表現形式,漢代以後《詩》則專指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詩人一般泛指寫詩的人,在文學意義上講,應是在詩歌創作上取得成就的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等人。詩的題材繁多,一般分為古體詩和新體詩,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樂府、趣味詩、抒情詩、朦朧詩等。

詩的創作一般要求押韻,對仗和符合起、承、轉、合的基本要求。

詞是詩的別體,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2樓:郎夢玉狄朝

詩是一種典型的語言藝術,而詞卻是一種典型的精美語言藝術。繆越先生曾經形象地把詩詞語言特色比喻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園亭。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詞因為題材多關乎女性,故而詞的語言也帶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輕靈細巧、纖柔香豔。

3樓:甕清秋艾斯

詩的創作一般要求押韻,對仗和符合起、承、轉、合的基本要求。

詞是詩的別體,詞分為上闋下闋,字分平仄。

4樓:申其童迎

詩要押韻,至少隔句押韻。詞就隨意得多。

詩慢慢與**脫離,詞都有唱腔

詩與詞有什麼區別?

5樓:暴走少女

一、bai題材內容的差異

1、詩詞的

du題材內容也zhi有很大差

異。詩在題材上比dao較偏重回政治主題

,以國家興亡、答民生疾苦、胸懷抱負、宦海浮沉等為主要內容,抒發的主要是社會性的群體所共有的情感。

2、而詞在題材內容上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以描寫男歡女愛、相思離別為主,抒發的大多是作者個人的自我情感。

二、語言特色的差異

1、詩是一種典型的語言藝術,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2、而詞卻是一種典型的精美語言藝術。繆越先生曾經形象地把詩詞語言特色比喻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園亭。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詞因為題材多關乎女性,故而詞的語言也帶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輕靈細巧、纖柔香豔。

三、起源不同

1、詩源於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於勞動。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

2、詞是一種抒情詩體,是配合**可以歌唱的樂府詩,是唐宋時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唐宋詞是中國文學發展的新階段,是唐宋文學的一個光輝成就。

6樓:秦也抱只貓

詩和詞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從時間上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5666234:

詞始於樑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詩就可以從《詩經》追溯起。

2、從題目方面:

詩是自由取題目的,詞必須有詞牌名。

3、從和**的關係方面:

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

4、從形式方面:

(1)、句式不同:

詩有律詩和絕句,有七言和五言之分,格律詩句式整齊劃一,古詩長短隨意。

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並且詞有詞牌,詞在每種詞牌名下有固定格式,每句幾個字都有要求。

(2)、詩詞的押韻規則也不同:

格律詩只用平聲韻,一韻到底,隔句壓韻,首句可壓可不壓;

詞平仄通壓,中間可以換韻,韻腳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規定。

(3)、詩詞的對仗規定也很不相同:

格律詩第

二、第三兩聯必須對仗,而詞的對仗卻靈活得多,沒有統一的要求。

5、從語言特色方面:

詩的語言偏於自然清新,詞的語言偏於精工華美。

詩是一種典型的語言藝術,而詞卻是一種典型的精美語言藝術。

6、從風格和意境方面:

詩莊詞媚。詩的情感表達偏於莊重;詞的情感表達偏於嫵媚。

7樓:看景者我

"和"讀hè ,指唱和,和答。

和就是附和的意思。在傳統詩歌學裡,和詩是由兩首以回上的詩組成,答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

平仄的運用以及節奏的安排上,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要求。講究步韻,依韻,用韻。

要求如下:

步韻:又稱為"次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後次序都須相同。

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從韻: 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舉例如下:

摺疊古時和詩

和詩必須要"步韻,依韻,從韻"。現代詩存在一部分無韻詩。

無韻詩怎麼步韻呢?比較合理的觀點是:原唱,唱和要意思差不多,或者有關聯。

這過程稱為和答,和答不必從韻。

如:1.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8樓:匿名使用者

詞,通俗些,如bai

歡迎詞、告別詞du、創刊zhi詞、發刊詞、dao唱詞、歌詞等;辭,文版一些,如辭章、辭令權、辭藻等。

詞,在語言學中指有一定意義的、最小的、能自由運用的語言單位,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實詞、虛詞、詞素、詞根等。

辭,另外有告辭、推託的意思,如辭別、辭讓、萬死不辭等, 這些意義不能用「詞」。舉個「不辭勞苦」的例子,「她已是中年人了,在單位裡忙於工作,回家又忙於家務,業餘還擠出時間來不辭勞苦地去鄉鎮企業,把她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在成語中,原來用「詞」就不能改用「辭」,反過來也是如此。如「義正詞嚴」、「萬死不辭」、「辭不達意」等等。

詞,唐、宋興起的一種文學形式,又稱長短句。如詞話、詞牌、詞譜、詞曲等。辭,先秦、漢興起的一種文學形式,如集屈原等人所作賦的書為《楚辭》。後泛指賦體文學形式,如《歸去來兮辭》

詞、辭這兩個字,有時是相通的,如「詞典」也可作「辭典」,但也有區別。

詩和詞有什麼不同之處?

9樓:虔誠的圖騰

區別如下:

詩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 ,只不過那時候是四言的詩。到後來發展成樂府、古體詩和近體詩。樂府可以合著聲唱。

古體詩不太講究格律。近體詩講究格律,分為律詩和絕句(五言和七言,六言的也有,但是很少)。大約最早的時候,詩和歌是不分家的。

人們在勞動中哼的小調,口口相傳,最後**字整理之後,形成的一種凝練的文學體裁。

詞是給樂曲富人曲譜填的詞。詞必須要削足適履地去適應歌。詞是一種詩的別體,萌芽於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

到了宋代,詞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全盛時期。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因此,可以說,詩是為擺脫歌而削足適履,詞則是為適應歌而削足適履。

10樓:吳田田

詩與詞都是世代文學中屬於韻文的文學形式。二者的不同表現在幾個方面,但主要的不同在於它們的作用。詩是運用語言文字的美妙結構,供人們吟詠的;詞是運用語言文字的美妙結構,還要能配合**,作為某以樂曲的歌詞,供人們歌唱的。

簡單地說,詩和**沒有關係,而詞是依附於**曲調的。

應該注意的是,我們說詩與**沒有關係,是指唐宋以後,包括唐以前還不能這樣說。詩,最早是專門指《詩經》中的作品,這些作品形成於周代,在形式上一般是四言一句,四句一章,三章或四章為一篇。秦漢時所謂的詩就是指這些作品。

這些作品當時大都可以配樂歌唱,因此,從語言文字形式角度叫做詩,從**性角度叫做歌,詩歌不分。這時的詩不能說與**沒有關係。到西漢時代,就沒有人再歌唱這些作品,這些詩開始與**沒有了關係。

可以說,從漢代開始,一般的詩與**的關係逐漸消失。到了唐代,漢魏以來的樂府歌辭也失去了它們的樂譜,只剩下曲調名字。中間的細節我們不說了,一個意思,就是唐宋以前詩與**關係的消失有個歷史過程,不是一下子的變化。

但是唐宋以降,詩就是詩,詞就是詞,還是有個明白的區分。

詩與詞除了上述主要的區別點外,在形式上,從唐代至今,詩的形式沒有變化,不外乎

五、七言古體、律體兩種;詞則每一個曲調有它自己的句式,以長短句構成。詞還有個特點,就是題目有兩個。詞最早用於酒樓歌席上妓女歌唱,歌詞內容限於傷離、怨別、春感、秋悲之類,因此,除了標明曲調名之外,別無題目。

從蘇軾開始,擴大了詞的內容,需要另用一個題目來概括詞的內容,第一個題目是詞調名,第二個題目是詞題。

另外,在用字的聲韻方面,詩與詞也大有不同。詩的調和聲音要求分清平仄。凡是應當用仄音的地方,可以用去聲、上聲或入聲字。

詞的聲音要求嚴格,因為要能配**。它不但要分清平仄,還要分清四聲。押韻方面,詞的韻法比詩複雜,詞在韻法上的變化依詞調不同而有差異。

因此,詩好寫而詞難作也,不是象我們一些朋友認為的那樣:詩嚴整難寫而詞可隨便順口溜。

詩和詞的區別它們各有什麼特點

說一說詩與詞的區別,它們各有什麼特點?

11樓:熱情的百歲山

商旅往來,宗教傳播,人口遷徙,戰爭征服,使節互訪。 %d%a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

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崑崙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併),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遊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裡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絲綢之路(德語:

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2023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併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

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絡在一起。

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詩和詞有什麼區別,詩與詞有什麼區別

月似當時 詩講究格律,詞有詞牌。律詩有拗救,有 一 三 論 詞沒有。但詞的一三五字,往往也是可平可仄的。與律詩比,詞更委婉 陰柔 通俗,更口語化。詩詞的分別 時間上講,一般認為詩開張在戰國,詞發於殘唐五代。對於古代大多數的士大夫來講,詩關乎功名利祿,文人作詩都是在作文章的另一體,是主業,詞是副業,詩...

詩和詞有什麼區別,詩和詞的區別

1.時間方面的差別。可能大家會覺得,詩詞的時間差別在於,乙個是唐朝,乙個是宋朝,但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詩的出現並不侷限於唐朝,而詞也不侷限於宋朝,而唐詩和宋詞最為出名,是因為詩是在唐代達到巔峰的,詞則是到了宋代才發展起來。時間方面的差異也就決定這兩者之間是不一樣的,相對而言,詩是比詞出現得更早。2....

關於杜甫的詩有哪些特點,杜甫的詩有什麼特點

湛凌春 憂國憂民,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 沉鬱 的特點,沉鬱 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 後來杜甫寫更以 沉鬱頓挫 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 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