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拜訪老子的故事,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時間 2021-08-11 15:58:11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一生曾兩次拜訪老子

老子至少要比孔子大十多歲,也比孔子出世出名的早,據說老子十六歲就在周朝為「國家圖書館館長」了。老子自幼勤學好問,十三歲就超過了師傅商容並被薦去周首都周太學深造,十六入朝為官,成就日日精進,聲名遠播。孔子這時在魯也小有名氣,招徒開壇,聽說國都裡有個大賢人老子,就帶**南宮敬叔一起去會會他。

老子熱情招待並教大道禮樂,孔子受益匪淺,數日後將拜別。老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一定謹記在心!」

送別之即,還有一段非常精典的對白,顯示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碰撞,摘錄如下: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

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

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

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

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之心脾,**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

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

老聃,真吾師也!」

2樓:看鑑

孔子會見老子,會發生什麼故事?

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5

3樓:我不會玩魚人

1、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

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一次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

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

孔丘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

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

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之心脾,**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捨地告別老子。

據說孔子回到魯國,眾**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

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2、孔子師老子,師徒倆互相讚譽,留下了千古佳話。孔子見老子之前,對老子已很崇拜,他說:「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

既見老子之後,認為老子的知識和見解,高深莫測,不及企及,猶如「乘風雲而上天」的「龍」。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大為驚歎。老子則比喻孔子為鳳凰。

《御覽》卷915引《莊子》雲:「老子見孔子,從**五人。問曰,前為誰?

對曰,子路,勇且有力,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淵為仁,子張為武。

老子嘆曰:吾聞南方有鳥,名鳳凰,鳳凰之文,戴聖嬰仁,左智右賢」。老子以鳳鳥比喻孔子,不獨有偶,楚狂接輿陸通,過孔子而歌曰:「鳳兮鳳兮!」老子亦喻孔子為鳳。

孔子喻老子為「龍」,老子喻孔子為「鳳」,而一龍一鳳,龍鳳呈祥,歷來是中華古老文明的標誌和吉祥如意的象徵。

3、孔子在大力宣揚自己的思想,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孔子門下,成為孔子的學生,孔子的名氣也越來越高。但是孔子卻不以此驕傲,他仍然按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做事,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突然有一天他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遇到了瓶頸,於是便召集起自己的**們,一同商討這個問題。

於是一群人在一起了,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一討論起來就像炸了鍋一樣,討論了很久,但是卻沒有討論出結果,現場一度寂靜。這時,孔子便想起了一直想要見到的人老子。

於是,他便吩咐好自己的一些**好好學習鑽研學問,然後帶上自己的幾個得意**前去請教老子。

孔子見到老子時,十分激動,差一點沒衝上去送上一個大擁抱,雖然自己很剋制,但是自己還是表現出了那麼一點點崇拜之情。老子見到倒是孔子也不驚也不忙,好像事先知道孔子要來似的。

於是乎,孔子便把自己的問題說了出來,老子聽完後,老子就說道這個問題很簡單,於是老子便張開了嘴,你看看,答案就在這裡。可是孔子沒有看明白,一臉懵。

老子看到後,又指著自己的舌頭,指了幾次後,孔子恍然大悟,就和老子說到,多謝指點。然後**們看到了也似懂非懂的說到謝謝指點,老子就說到明白就好,於是便離開了。

可是孔子的**們仍然是一臉不解,我們辛辛苦苦來先老子先生解決問題來了,可是在回去的路上,孔子說:「第一次是看他的牙齒,第二次是他的舌頭。」

牙齒雖然掉的差不多了,但還能用,舌頭也還是好的。說明不管發生什麼,經歷過什麼大難最初的一些方法還是能夠用得上,說明我們還是要從基礎找辦法。於是一旁的子路便開始說,老師,我也明白了,任何事情,只要從基礎做起,都能成功,就像水和石頭。

一般來說,水戰勝不了石頭,但是,如果水一直做垂直的自由落體運動。那麼,水就可以戰勝石頭。一切事情都要從簡單,基礎做起,因為這些東西,無論怎麼變,都不會過時。

於是孔子便稱讚道,子路,你真聰明!於是隨行的**們也紛紛贊同子路的看法。

4、孔子關於禮方面有些不懂的方面,所以特地到周的都城到洛陽,所以專門去向老子請教禮。老子見孔子不遠千里而來,很是高興,所以老子先問孔子,他對禮的瞭解和看法。聽完孔子的話,老子告誡孔子說,他所說周禮已經崩塌了,周禮所存在遺蹟還在,周禮所奉行的話還存在。

就像一個君子一樣,遇到好的君主就應該出世,遇不到好的君主就應該入世,就像烏龜一樣,遇到危險時,懂得用龜殼保護自己。懂得掩飾自己,懂得大智若愚。孔子很仔細聽著老子的話,所以老子說完他一直沒有離去。

老子看到孔子這樣子,就知道他還沒有明白。

於是張開嘴巴問他,我的牙齒還在嗎?孔子恭敬的回答已經不在了。老子又問他,那我的舌頭還在嗎?

孔子說,舌頭一直都在啊。老子笑著說,所以並不一定堅硬的東西留在最後。舌頭最軟,卻留到最後。

所以要懂得以柔克剛。孔子恍然大悟,向老子低頭鞠躬行禮。

孔子向老子請教這件事讓人明白,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單面性的,事物發展自有自身的矛盾,這個世界上也沒有絕對純粹的東西。老子對禮的闡述也使孔子受益匪淺,以至於孔子回到自己國家後,對自己的**說。

老子就像一隻在空中遨遊的龍,人們無法捉摸。而老子的知識就像空中的龍一樣高深,一般人無法到達他的境界。

5、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陽見老子問禮(老子,亦稱老聃,與孔子同時代人,其生卒年代和身世,今已無法確考。)老子告訴孔子說「我聽說『富貴者贈送人以財物,仁人者贈送人以格言』。我不能富貴,但竊冒了『仁人』的稱號,所以我只有贈送你以嘉言。

就是「一個聰明深察的人而所以走近於死亡者,就是因為他喜好議論別人的是非;—個博辨廣大的人,而所以危害其本身者,就是因為他喜好揭發別人的罪過。為人子者不要只知有己,為人臣者不要只知有己。」

關於孔子和老子的問題

看了你的文章,覺得 第一,老子不是古懂守舊,而是想法不一樣覺得一切是道,道可道,非常道之說在老子常說到,孔子的想法眾人較易接受,大眾化嘛,現在不也是以人為本嗎?要講和諧,也是以人為本,人本身是人,所以就先入為主了。第二,老子和孔子也並無聯絡,孔子曾在晚年拜老子為師,並創立儒家學派。第三,一級教師二級...

老子和孔子有何思想傳承關係,孔子思想與老子思想之比較

潘巖 孔子師承於老子 以下是著名的 孔子問禮 白話版 相信樓主看了定會有收穫 洛陽有一個碑叫 孔子問禮處 當然這是清代人建的一塊碑,現在還保留著。孔子去了洛邑,拜見了老子,老子接見了他。那麼老子是幹什麼的呢?老子,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是國家圖書館館長。但是,我覺得他不僅是一個國家圖書館的館長,而且很可...

關於孔子的故事有哪些,關於孔子的成語故事

o風來啦 孔子行禮 傳說,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天,烏雲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 孩子。歇一會兒吧!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 當時行禮用的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