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大肚不好,為什麼佛像中還有大肚彌勒佛,這個形象好像無人不曉

時間 2021-08-11 17:52:10

1樓:

世間的人說大肚不好,佛可從沒這麼說過啊!

佛說: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說啊人人百年後都是一堆的骷髏,所以大肚不大肚有什麼區別呢?肚子都會消失沒有不見了!

至於形象啊,你要看看彌勒的典故了!

最早期的彌勒形象就是和佛一樣,頭髮卷的,身上是袈裟披掛著的!

後期的胖彌勒是中國化的彌勒!就是帶了中國人的意識形態的彌勒的樣子!

彌勒在佛教史上被認為有兩種不同的身份。他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幾乎可以說超過任何一個位大乘論師或者行者。從信仰的角度上說,從原始佛聖典《阿含經》到大乘佛教經典,都以為他是當來下生的彌勒佛,曾經七佛受記,為釋迦牟尼佛的輔佐,現正在兜率內院說法,等待釋迦牟尼的世紀結束後,他就正式成為娑婆世界的教主;因此,他現在的地位稱為「一生補處」。

換言之,他就是下屈娑婆世界成正等正覺的候補人。用現在的話來說,他便是釋迦牟尼的法統繼承人,而這個法統的繼承,以人間的觀念來說,是相當長的,要經過八萬四千歲的交遞增減,一百年增加一歲,由十歲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再由八萬四千歲減到十歲,為一輪次,亦即釋迦牟尼的一個法統世紀的結束,才輪到他的住法時間。此一信仰,在漢傳、藏傳兩大語系佛教中非常流行,顯密兩宗對彌勒都有深厚的信仰。

現在的彌勒形象多為布袋和尚的形象:

不知名氏,來歷不詳的布袋和尚,自稱「契此」,他是五代明州奉化人(或說四明人)。笑口常開,蹙額大腹,經常佯狂瘋顛,出語不定,就地而臥,隨遇而安。他給人歡喜快活、逍遙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

手持禪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資具通通放在囊袋中。

一生奇事不勝列舉,高興就臥在雪裡,雪也不沾身;能夠預卜吉凶和氣候,天晴時,穿著高齒木屐,跑到橋上,豎膝而臥,雨天則穿上溼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靈驗,被認為是一大奇人。有一首偈說: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便是形容布袋和尚逍遙放曠,無拘無束的一生。

樑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嶽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將入滅前,說了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安然坐化。

至此,眾人才知道行履瘋顛的布袋和尚,原來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和尚仍揹著布袋到處走,於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影象供奉在家中。據說,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儲存在嶽林寺大殿的東堂上。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門前就可看見笑意盈盈的彌勒菩薩,好像歡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遊客。以下的詩偈,最能說明菩薩的滿腔歡喜: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2樓:

就像千手千眼觀音代表的是大能力大智慧一樣,大肚彌勒佛也是一個包含了一定隱喻的形象。

有一句話說的就是彌勒——「大肚能容」,在這裡「大肚」一詞通假了「大度」。

萬事容人三分,容他人觀點,容匯貫通……重點都在一個「能容」上。

所以,彌勒的形象實際上是啟發世人的「容」,而他笑嘻嘻的樣子,是「和善」。

3樓:維緣為源

如幾位師兄所說

有表象的作用 再就是 我國古代有個布袋和尚 他的所做所為和經裡講的彌勒菩薩所做所為一樣 大家就以他的形象代表了 學佛就是學佛的心胸 行為 如果您的心和所做都和佛一樣 那您就是佛頂禮

4樓:寒燈客

阿彌陀佛,這個形象是布袋和尚(彌勒菩薩再來),整日嘻嘻哈哈不說話,揹著一個大口袋,去化緣的時候隨便人家給什麼都只管往袋子裡一裝,逢人問他什麼是道?他就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問的人懂了就懂了,不懂的話他拿起布袋就走了。曾留下一首詩: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5樓:匿名使用者

形象是表法的。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 」

6樓:匿名使用者

和尚麼,不幹活還能吃飯,當然越吃越胖啦,不奇怪

7樓:匿名使用者

大肚彌勒是與宋代的布袋和尚有關係的。

8樓:法國_梧桐

大肚是寬容、樂觀、仁慈的表象

如來,觀音菩薩,大肚彌勒佛應該如何擺放

9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應該這樣,不知道你說的如來是不是本師釋迦佛,如果是的話,那麼就放在中間,觀音菩薩在佛陀的右邊,彌勒佛在佛陀的左邊。

其實這樣擺放有些不合規矩,但是您只有這三尊佛像,所以也只能這麼放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如來放中間,觀音彌勒放兩邊。

附:供佛 供具 及相關資料

佛菩薩形象,一般建議供在上位,就是一開門一眼可以看到的位置。

當然,實際情況可以按您實際擺設來靈活變通,佛法圓融,都是可以的。

淨空法師學佛問答裡面就屢次開示:

問:居住條件不太好,沒有專門放經本的房間,只好放在臥室,請問行嗎?

答:行。佛法是從內心的真實恭敬,不在乎形式,形式一定要與自己生活條件相應。

如果只有一間屋,臥房、客廳都在一起,佛像就供在那裡,這是如法的。如果房間很多,應該用一個房間做佛堂,這是恭敬心,所以佛法是非常活潑的。【講座編號:

21-90-65】

話說回來,**是上方?坐在這個座位,每一個門,人進來的時候你第一個看到,這個位置就是大位、就是上位。因為房子的建築方位不同,所以不拘哪個方向,我們供佛一定供在上位,不要去搞東南西北,這就對了。

《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都是向南方,南巡參訪,這個「南」絕對不是東南西北的南。如果說只有南方有善知識,而北方、東方、西方都沒有善知識嗎?為什麼善知識偏偏都到南方去?

「南」是表法,代表光明,在五行裡面南方是火,火是代表光明,光明代表智慧。善知識是有智慧的人,他住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叫「南方」,善知識是有福報的人,他住的地方也叫「福城」,所以福城、南方不是指一個方向、一個地區,我們要懂得佛法這個意思。

我們只要虔誠恭敬供養佛菩薩、禮敬佛菩薩,就能消災免難,這個道理要懂。

【關於各種供具表法簡述】:

供香不是給佛菩薩吃的,也不是給佛菩薩聞的,是用來提醒自己,念念不忘佛菩薩的教誨,才不會做出錯事,令自己後悔的事情。

人內有煩惱,外有**,財令智迷,色令智昏,供香,是在提醒自己,待人處事做判斷的時候,要有佛菩薩的智慧,要有佛菩薩的心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二七卷) 2003/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17-0927

燃燈,這是以智慧、光明供養大眾,幫助大眾破迷開悟。供香是幫助大眾轉惡為善。你看看這一句裡頭的意思,「香」表戒定,學佛的同學都知道,香贊裡面有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

所以我們每天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燃香、燃燈,你要懂得它的意思,不是佛菩薩要的,「香燈」是提示我們自己。我們看到香的煙、聞到香的味道,就要想到戒定;看到佛菩薩前面供的燈,就要想到智慧。戒定慧是三寶,『具眾寶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三四卷) 2002/6/11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17-0734

佛前面供花、供果,這個很普遍,常常看到有人帶著香花水果到寺院去供佛、供菩薩。什麼意思?花代表的是因,果是表果報,花好,因好,果一定好;果好,因一定好,花跟果是代表因果的,讓你看到,常常想到種善因得善果。

你要能想到這一點,光明照耀,你的心裡面放光!不是供花給佛菩薩看的、給佛菩薩欣賞的,佛菩薩是泥塑木雕,它怎麼會欣賞?供果,佛菩薩也不會吃,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教學,千萬不要把意思錯會了!

有人問,哪些花不能供佛菩薩?哪些果不能供佛菩薩?那這就是迷信。

在佛法裡頭,無論什麼樣的花都能供,無論什麼樣的果也能供佛,為什麼?表法!看到花就知道修因,因是什麼?

四攝六度。花代表四攝六度,在《華嚴經》裡面花代表十波羅蜜,果代表菩提涅盤。在淨宗裡面,果代表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就證果,這是供花、供果。

我們最常見的供水,水在一切供養品裡面,表法當中是最重要的,供一杯水。水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為什麼?讓我們能看得見,這最好,它表法!

水代表什麼?水代表我們的心,這杯水清淨沒有汙染,表清淨心。水裡頭不起波浪,平的,代表平等心。

所以這杯水供在那裡,讓我們看到了,我們常常想到我自己的心要清淨、要平等,表這個意思。水可以常供,花果、燈明也可以常供,教你無論在白天晚上、無論在什麼時候,看到就引起如來對我們的教誨,它在那個地方時時刻刻提醒我,是這個意思。唯獨供飯菜不能久放,因為供飯菜表法的意思少,報恩的意思多。

我們每天吃三餐飯,吃飯的時候沒有忘記:我要供佛、要供養法界一切眾生,佛門叫出食,出食是佈施一切鬼神眾,餐餐飯不忘。但是你要曉得,佛菩薩都是日中一食,所以早晚決定不能供飯菜,日中一食。

中午供上,上供完之後就要撤下來;就好像你們請客請人吃飯一樣,飯吃完,當然飯菜剩下來的都要撤走,你總不能老放在客人面前。隨時用完了,隨時就撤走了。所以用飯菜供佛,供養完畢立刻就撤出。

撤出之後供眾,先供佛、後供眾,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香花、水果是表法的,表法可以常常放在那裡。

現在我們也有看到一些道場,它們的香、它們的燭都用電燈做的,做成蠟燭的樣子,上面是個紅色的電燈泡,我看到很多。香也是如此,那不是真的香,但是香的前端是小電燈泡,很小的電燈泡,你看到是紅色的光點。這個有形相,沒有香味,但是行,表法。

讓你看到了,知道自己要怎麼樣修學。花果也供的是假花,假的果,這行,為什麼?它是表法,讓你常常看到想到,不會把它忘掉,意思在這裡。

可以說道場、佛堂裡面,所有一切陳設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你要會看,你要能夠體會到,進去一句話不說,佛菩薩跟你講經說法就圓滿了,那真的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盡在莊嚴無語中,你細心去體會。

香爐表什麼?香爐是燃香的,香代表信,信香;香代表戒定慧,戒定真香;香又表五分法身香,前面說過。所以你看到香菸繚繞,聞到香味,你就提醒:

我要修戒定慧三學,我要修五分法身,那就是「光明照耀」。沒有燃香,你看的時候,香爐沒有香,你看到香爐,看到香爐就想到燃香。看到蠟燭,從前在佛菩薩形像面前供養燈明,供養油燈、蠟燭,那個表法非常明顯,就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現代說的捨己為人,犧牲奉獻的精神。

現在都用電燈代替,是很省事又很乾淨,但是表法不太容易覺察到。所以你一定曉得,供具是教學的,必須要收到教學的效果。

【關於各佛菩薩的表法簡述】:

彌勒菩薩,現在造的像,一般是布袋和尚的造型,笑嘻嘻的,笑臉迎人。他是下任佛。彌勒的名字是梵文音譯,意思是慈氏,示現出來表達的是慈悲、寬容、快樂。

地藏菩薩表法「孝」(詳見《地藏經》),而地藏的名號,說的就是心地寶藏,人人皆有,真要種福,從心地裡面種,也就是從孝開始種福,才能有真實收穫。孔子《孝經》雲:夫孝,德之本也。

有本源,才有後面種種利益。佛也說,好好奉養父母,是三世諸佛,(成佛)淨業正因。(《觀無量壽經》,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孝養父母。

)有的寺廟還有供伽藍尊者(關公),表法「忠」,忠是孝的落實,不是愚忠,忠,看字就知道,中道的信,心正,謂之忠,是你的心正,你的心不偏,你的心不斜,這叫忠;換句話說,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正知正見。

順帶一提,大雄寶殿裡面,一般供奉的是華嚴三聖,普賢菩薩 釋迦牟尼佛 文殊菩薩。

一般一佛兩菩薩這樣的三聖組合,都是兩菩薩錶行門和願門,也表大智和大行,佛表圓滿佛果,行願相資,有智有行,就能達至圓滿菩提的意思。

普賢菩薩表法「大願、大行」,《華嚴經》的最後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有願望就要有行動去落實,願望才能真實現。

文殊菩薩表法「大智」,一般持如意,如意頭是彎回來的,真有智慧,才懂得回頭,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從迷、邪、染中回頭,依靠覺、正、淨。回頭依靠,是為歸依(古文通假字作皈依)。

有智(判斷)、有願(方向)、有行(實行),才能證究竟圓滿佛果。釋迦牟尼佛就是究竟圓滿佛。

釋迦牟尼是梵文音譯,意思是能仁、靜默。

仁是不自私,「仁」是一個單人旁,這邊是二,是兩個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儒家說的,己欲立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則勿施於人。做到極處就是佛家說的「無我」,為什麼能夠做到這個程度,佛真清楚,真明白,你我本是一體,何來你?何來我?

就是道家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也就是現代量子物理研究出來的「弦」,是構成所有人和一切的本質。

靜默,就是清淨、清涼,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總是妄念紛飛,心裡面波濤洶湧,焦慮燥熱,弄得自己一刻不得安寧,而靜默的心,水平如鏡,清淨無染,清涼自在,能照一切山河大地,所謂山來見山,無所不見。

大雄寶殿後面一般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表法大慈大悲,慈者「予樂」,悲者「拔苦」。大者,無有分別,不論男女老幼,年齡國籍,信仰宗教,一律平等幫助救度。還有千手千眼觀音,表法眼到手到。

看到了,立刻就加以幫助,表這個意思。

其實佛菩薩的存心都是一樣的,例如地藏孝,觀音不孝麼?其實一樣孝。彌勒慈,觀音慈,普賢文殊不慈麼?都是慈的。

我們明白其實佛佛道同,佛菩薩在理上,存心都是一樣的,只是事上,為我們示現出不同的方面而已,看到佛菩薩形象,我們能提醒自己,念念不忘佛菩薩的教誨,放下妄想、執著、分別,心裡面獲得清淨清涼,那就好。

開店大庭放佛好不好,店鋪裡放什麼佛像供奉比較好

倍客家 挺好的,但是佛也是有專攻的,放個財神爺最好了 店鋪裡放什麼佛像供奉比較好 8萬4千法門 1 有同學來問我,家裡供的佛像 菩薩像,擺的位置,有人來跟他講,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到底怎麼辦?這是魔來擾亂。他讓你起分別,讓你起執著,讓你起煩惱,所以決定不能聽。2 佛像供在家裡面要供在什麼地方?如...

老虎和獅子既然老虎厲害,那為什麼還有西方人說是獅子厲害!到底哪個厲害

市翠柏 一般人有孟加拉虎打非洲獅 所以勝算不大 但是東北虎 力量 智商 老虎頜骨比獅子大說明智商高 速度 敏捷 技巧 牙齒 東北虎犬牙長7.8cm 獅子只有5.2cm 獅子還有勝算嗎 可在國外獸中之王是獅子 在中國是老虎 那的是外國人拍的 當然獅子厲害 還有他們不要臉 吧非洲獅和孟加拉虎一起打 你說...

既然「大乘」是後來產生的,為什麼佛經中會出現「大乘」

t深深海底行 樓主您好!阿含經是聲聞 集結 500集結 以其證量,不可能通達般若乃至唯識。因此,只能著重集結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三十七道品等關於解脫生死的法義 沒有能力集結諸法實相乃至法身的更細微相貌 一切種智 聲聞 集結之後,諸大菩薩檢視成果 四大部阿含經 發現著重點僅是解脫道法義。關於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