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

時間 2021-08-11 17:58:15

1樓:亂絞絲

炎黃:炎帝神農氏和黃帝有熊氏,代表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黃帝的後代。指中華民族的後代。

中華民族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

因此,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

相傳在上古時代,中國的黃河流域住著許多分散的人群。他們按照親屬關係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聯合起來組成了部落。黃帝和炎帝就是其中兩個大部落的首領。

那時候,人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災,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時候,來到了黃帝部落佔據的地方,他們看到那裡條件很好,就決定長期住下來。

可是黃帝部落的人不願意,結果雙方互不讓步就打起仗來。經過三次戰鬥,炎帝部落被打敗了。炎帝向黃帝認輸,表示願意聽從黃帝的命令。

黃帝就答應了炎帝部落住下來的要求。黃帝的妻子親自教給炎帝部落的人養蠶繅絲,黃帝讓人把造車、造船的技術教給他們。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藥送給了黃帝。

他們相處得很好。後來,他們聯合在一起組成了炎黃部落聯盟,黃帝成了這個聯盟的領袖。中華民族的歷史,從此就開始了。

所以中國人就把黃帝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並自稱是「炎黃子孫」。

黃帝陵就在中國陝西省黃陵縣的一座長滿了蒼松翠柏的山上,現在每年清明時節,都有許多海,內外炎黃子孫到那裡去祭祖。

關於炎黃子孫的民間傳說

【成語條目】炎黃子孫

【拼音】yán huáng zǐ sūn

【解釋】炎黃:炎帝神農氏和黃帝有熊氏,代表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黃帝的後代。指中華民族的後代。亦作「炎黃子孫」。

【典故】

在有關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本領最大、發明最多的人是黃帝。傳說他發明了車、船、鍋、鏡子,製造了弩。又傳說黃帝讓倉頡創造文字,伶倫製作樂律,大撓制定甲子,岐伯寫了醫書。

據說,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陝西。黃帝族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後到達今山東地區。

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九黎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和安徽一帶。相傳炎帝族和九黎族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發生了一次戰爭。

炎帝族戰敗,向黃帝族求援。黃、炎兩族合併。

根據以上的神話傳說,可以看到,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個部落,逐步以黃帝族為主,相互融合,黃帝就成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共同祖先。後來,各族都認為是黃帝的後代,稱為「炎黃子孫」。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指中華兒女

2樓:蒼天哪大地啊

因為傳說我們是炎帝和黃帝的子孫

為什麼我們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

3樓:

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

「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

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兩個部落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炎黃:炎帝神農氏和黃帝有熊氏,代表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yandi;yan emperor ),華夏始祖之一,與黃帝(huangdi;yellow emperor)並稱為中華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

又稱赤帝、烈山氏,距今2023年至2023年左右生於姜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

炎帝制耒耜,種五穀。立市廛,首闢市場。治麻為布,民著衣裳。

作五絃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

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他與黃帝結盟並逐漸形成了華夏族。

黃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前2717-前2023年)。軒轅黃帝為華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與炎帝(yan emperor,生於今寶雞境內的姜水之岸)並稱為中華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以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載入史冊。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在此期間有了文字。

黃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炎黃子孫是指中華民族的後代。亦作「黃炎子孫

鯀、禹與夏人之後,以及共工、四嶽與各姜姓國,「皆黃、炎之後也」。先秦炎黃子孫包括夏、商、姬、姜四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繼承了華夏文明的國家。

比如周王室和魯、晉、鄭、衛、韓、魏、燕、虞、虢等姬姓國;齊、申、呂、許等姜姓國。徐、黃、郯、江、趙、秦等嬴姓國、子姓宋國。炎黃合祀,始自秦靈公。

《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

他們是起源於陝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4樓:小周高等教育**答疑

「炎黃子孫」之說,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我們聽慣了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那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始祖是黃帝,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

中華文明的傳播是以發源地為中心,然後向四方輻射。簡言之,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始祖,一塊發源地,一條母親河,中華文明只有一箇中心,逐漸傳佈四方。歷史真相正是如此麼?

絕對不是。這個古史框架是由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建立起來的。當時的司馬遷也並不能暢所欲言,他明知道出生東夷的伏羲與出生南蠻的神農都比出生於西戎的黃帝歷史悠久,但是漢武帝自比黃帝,一定要以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從,卻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一些真實情況,希望讀者「好好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來。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稱為「華夏族」,中國人稱自己為「華夏兒女」。華夏族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始於原始社會的末期,那時在中原地區的炎帝部落,黃帝部落及其他部落經過兼併戰爭之後,融合成一個統一的大規模的部落聯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華夏族。然而,「華夏」一詞的本義是什麼,至今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有些人從字面上去解釋,賦以美麗、光輝、偉大之類的意義,顯然是不足取的。 華、夏兩字,在《尚書》和金文中已有出現。「華夏」一詞,在古文獻中首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楚失華夏」。《論語》稱為「諸夏」:「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諸夏」即華夏族各個諸侯國的意思。先秦時期,人們把中原地區的民族稱為華夏、諸夏,而把其他民族稱為夷、狄、戎、蠻。後來,經過多次民族大融合,華夏的概念比先秦時擴大了,中國人都稱自己為華夏兒女。

認真考究起來,先秦時期「華夏」的概念,也已經丟失了本義。現試將華夏一詞作一解釋,以求教於專家、學者。 有關「華夏」名稱的來歷,應該追溯到中華民族的始祖母——伏羲之母華胥。

華夏即是華胥。 華胥是伏羲之母。

5樓:匿名使用者

相傳在上古時代,中國的黃河流域住著許多分散的人群。他們按照親屬關係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聯合起來組成了部落。黃帝和炎帝就是其中兩個大部落的首領。我們的老祖先.

那時候,人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災,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時候,來到了黃帝部落佔據的地方,他們看到那裡條件很好,就決定長期住下來。

可是黃帝部落的人不願意,結果雙方互不讓步就打起仗來。經過三次戰鬥,炎帝部落被打敗了。炎帝向黃帝認輸,表示願意聽從黃帝的命令。黃帝就答應了炎帝部落住下來的要求。

黃帝的妻子親自教給炎帝部落的人養蠶繅絲,黃帝讓人把造車、造船的技術教給他們。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藥送給了黃帝。他們相處得很好。

後來,他們聯合在一起組成了炎黃部落聯盟,黃帝成了這個聯盟的領袖。中華民族的歷史,從此就開始了。所以中國人就把黃帝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並自稱是「炎黃子孫」。

黃帝陵就在中國陝西省黃陵縣的一座長滿了蒼松翠柏的山上,現在每年清明時節,都有許多海,內外炎黃子孫到那裡去祭祖。

黃帝領導中國時期,創作了衣冠禮儀等文明。華就是美麗的衣冠,夏就是完善的禮儀。從此,黃帝統治的人民就稱為「華夏」。

黃帝統治的地區就被稱為「中華」。從此,中國又有「衣冠之國」「禮儀之邦」的稱呼。

漢朝時期,外國人稱華夏人為漢人。從此,漢是華夏的另一個稱呼。在某些時期是褒義(例如漢唐時期),在某些時期是貶義(例如北朝、元、清時期)。

在古代,中國專指華夏民族生活繁衍的地區,所以,中國人民又被稱為華夏兒女。

6樓:匿名使用者

炎黃戰蚩尤之後兩個部落聯合,黃帝還被稱為:人文初祖。兩人聯合的部族就叫華夏族。

為什麼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

7樓:

中國人自謂「炎黃子孫」。「炎」是炎帝,「黃」是黃帝。炎帝雖居「炎黃」稱謂之前,實際上卻處於遭冷落和貶抑的地位。

有典籍說,炎帝和黃帝是同胞兄弟;但這種傳說比較晚出。在記載上古神話傳說的《山海經》裡,並無此種說法。而炎帝和黃帝各自為不同的神系,則是各典籍之共識。

當然,我們也不妨推測:所謂炎、黃兩大神系,可能是抹上了神話色彩的華夏兩大原始部落,而炎帝、黃帝也許就是兩大部落的酋長。

炎帝又稱「神農氏」,這個稱號更鮮明地反映了炎帝神系對華夏民族的貢獻。《周易?繫辭傳》說: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宋,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農氏首倡了農耕種植。《呂氏春秋》記述:

「神農之教日:『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當年而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親耕,妻親績,所以見致民利也。」

炎帝不僅是躬身勞苦,還有踐危履險的勇氣。炎帝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闢(避)就」;「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之命」。據說,神農為辨識草木、昆蟲的藥性,竟曾「一日而遇七十毒」。

炎帝作為「帝」,自當擔負更多的「嘗藥濟人」的艱險重任,比諸徵方士覓求長生不老藥的秦皇漢武,那真是迥於雲泥!據說,炎帝還發明、製作了琴瑟,創造「宮商角徵羽」五絃之音。

當然,黃帝也非常了不起。黃帝發明製造了車,「軒轅氏」便是因此而得名。黃帝還始造釜甑,從此開創了華夏人「美食文化」的歷史。

黃帝的第一夫人嫘祖首倡蠶桑一織絲事業。黃帝原為中原各部落的首領,後來同炎帝大戰於阪泉之野,在各個部落的支援下,獲得全勝,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都同樣值得我們感恩和尊崇。

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不斷髮展,並與各少數民族通婚,慢慢形成華夏族。因此,中國人常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為什麼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為什麼中國人說自己是炎黃子孫

中國人自謂 炎黃子孫 炎 是炎帝,黃 是黃帝。炎帝雖居 炎黃 稱謂之前,實際上卻處於遭冷落和貶抑的地位。有典籍說,炎帝和黃帝是同胞兄弟 但這種傳說比較晚出。在記載上古神話傳說的 山海經 裡,並無此種說法。而炎帝和黃帝各自為不同的神系,則是各典籍之共識。當然,我們也不妨推測 所謂炎 黃兩大神系,可能是...

為什麼說我們中國人複雜呢,為什麼中國人稱我們是龍的傳人

其實中國人複雜這個問題是錯誤的,每個國家都複雜,現在中國處於一個高度發展的時期各種的現象都會出現,這是一個國家發展所必須的,也是必然要經歷的,你也要考慮中國歷史文化的因素,中國的歷史幾千年的文化,對於中國人的影響是比較多的,因為其它國家的歷史一度斷裂,他們接受過其它統治者的思想,但是自己的國家建立使...

為什麼中國人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並引為自豪

zh朱麗戲 炎黃子孫,也稱黃炎子孫,黃帝子孫,是華夏民族的自稱。炎黃 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首領。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黃帝姓姬 號軒轅氏,是皇帝族的首領。後來,兩個部落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黃子孫這個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