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禮,無以立」出自古代哪一位名人

時間 2021-08-16 22:23:51

1樓:匿名使用者

不學禮,無以立。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孔子

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 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出自**

3樓:小t架到

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做什麼事情,先學會做人! 《論語》中說:

「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 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所以今天我向大家推薦的是:

「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真實教誨,以禮待人才能以理服人!請和我一起朗誦一遍——不學禮,無以立!

「孔融讓梨」—— 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故事。四歲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為他懂得謙讓,懂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懂得使別人快樂,懂得別人的快樂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如果一個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禮儀的人,那他也是一個對社會毫無用處的人。

因為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隨著社會交往的日益擴大,真誠、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禮儀已成為擴大交流、增進友誼、加強合作、促進發展的重要手段。禮儀是無處不在的,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我們學生應互相理解、寬容待人。

培養協作精神,這樣使班級更團結、友誼更深厚。我們將挑起傳承禮儀的使命,無負於未來,無負於這教育我們的美麗校園。

文明禮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讓我們一起記住「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禮,無以立」只有簡單的六個字,卻含義深刻。孔子說:「做人要有禮貌,沒有禮貌,怎麼來做人啊!

」夫子的確是夫子,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師就是這樣教書育人,很是敬佩不已。禮儀是作為一個健全人所必須的素質,一個人如果連這一點也不能做好,儘管道貌岸然,也只是個有缺陷的人。

但是這裡的「不學禮,無以立」。是「禮」而非「理」。我們現在大說特說不學禮如何如何,可又有誰去看《禮記》,又有誰去了解傳統的禮節?

有人說這都是以前的東西了。可這為什麼會成為以前的而不是現在的將來的?還不是我們丟棄了它,我們沒有去學禮!

禮已失,禮已棄。問天下何人祭祖?幾人守孝?

幾無人也!或許把「禮」理解成「禮」有些片面,但是這的的確確是個事實啊

出自《論語·堯曰篇第二十》

4樓:匿名使用者

不學禮無以立,出自《論語·堯曰篇第二十》

5樓:青河星雲

孔鯉呀!他老爸孔子教育他的!

不學禮 無以立班會稿,不學禮 無以立班會稿500字

國防空軍 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做什麼事情,先學會做人 論語 中說 不學禮,無以立 就是說 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所以今天我向大家推薦的是 不學禮,無以立 這句話。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真實教誨,以禮待人才能以理服人!請和我一起朗誦一遍 不學禮,無以立!孔融讓梨 一...

如何理解孔子的「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禮而無以立 出自 論語 季氏篇第十六 釋義 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詳解 這裡的 禮 古時候主要指禮學,包括禮經 禮書之學,是宗法制度中的行為規則。那麼在今天,主要指的是人的一切行為規範,是衡量做人的重要尺度。立身 直白地說,就是處世為人。不學禮而無以立 通俗地講,就是行為粗俗,不遵守法度和社會...

周公之禮出自什麼典故,周公之禮是什麼意思啊?

相傳西周初年,世風磽薄,婚俗混亂。輔佐天子執政的周公為整飭民風,親自制禮教民。周公格外重視婚禮,從男女說親到嫁娶成婚。共分納采 問名 納吉 納徵 請期 親迎 敦倫七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細緻的規定,合稱 婚義七禮 士婚義七禮 為讓 士 人理解如何執行 七禮 周公遂與妻子一起演禮,現身說法。可演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