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誰稱為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是六經,這和五經有什麼關係?

時間 2021-08-16 23:44:44

1樓:大大的

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後人稱之為「六經」。

1、《詩》(《詩經》)、《書》(《書經》,即《尚書》)、《禮》(《禮記》和《周禮》)、《易》(《易經》,包含《周易》)、《春秋》(發揮闡述《春秋》的史書有三部,稱為「春秋三傳」,即《春秋左氏傳》簡稱《左氏春秋》或《左傳》、《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春秋》或《公羊》、《春秋穀梁傳》簡稱《穀梁春秋》或《穀梁》)。

2、其中《樂經》已失傳,所以通常稱「五經」。《禮經》:漢代是指《儀禮》,宋朝以後《五經》中的《禮經》一般是指《禮記》。

《三字經》中:「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禮指《大禮》《小禮》,後失傳其一,並更名為《禮記》。

這六部古籍並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僅僅是對它們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3、這六部古書,從遠古留存下來,在孔子之前,為王室貴族所有,深為歷代統治者所寶重。《國語·楚語上》記載申叔時談到教育王室公子時所開列的教材即包含了這六部古書。

4、《禮記.經解》中,提到了《六經》的作用: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

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

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

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

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

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2樓:申源源忻珉

《莊子·天運》有孔子對老聃語:「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熟知其故矣。」意思是說:

我研究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很久了,熟悉其中的道理了。這是孔子研究六經的最早記載。

如滿意請採納謝謝:-)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詩》(《詩經》)、《書》(《書經》,即《尚書》)、《禮》(《禮記》和《周禮》)、《易》(《易經》,包含《周易》)、《春秋》(發揮闡述《春秋》的史書有三部,稱為「春秋三傳」,即《春秋左氏傳》簡稱《左氏春秋》或《左傳》、《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春秋》或《公羊》、《春秋穀梁傳》簡稱《穀梁春秋》或《穀梁》)。

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後人稱之為「六經」。

其中《樂經》已失傳,所以通常稱「五經」。《禮經》:漢代是指《儀禮》,宋朝以後《五經》中的《禮經》一般是指《禮記》。

《三字經》中:「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禮指《大禮》《小禮》,後失傳其一,並更名為《禮記》。

這六部古籍並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僅僅是對它們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這六部古書,從遠古留存下來,在孔子之前,為王室貴族所有,深為歷代統治者所寶重。《國語·楚語上》記載申叔時談到教育王室公子時所開列的教材即包含了這六部古書。

4樓:晨嵐

不知道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詩書禮易樂春秋是六經,這和五經有什麼關係?

5樓:東東的小店

六經指《詩》《書》《禮》《易》《樂》《春秋》這六本書,始見於《莊子--天運篇》。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與四書合稱為「四書六經。

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傳承下來就只剩下了五經,稱「四書五經」。

在六經中,《禮》《樂》的地位尤為重要,東漢班固《漢書·禮樂志》中就提到,「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但是六經中,唯獨《樂經》失傳,至少在漢代,「六經」就已演變為「五經」,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時只能設立「五經」博士。

關於《樂經》的失傳,有多種說法。一種是認為,《樂經》已亡於焚書坑儒中的秦火;另一種是認為,《周禮·春官宗伯章》之《大司樂》為《樂經》;還有就是亡於儒家傳承斷裂說。《樂經》因其禮制性和技術性強,非專業性樂師樂工難以瞭解、背誦和記錄,以至於後世儒家**未能傳承。

6樓:虞慶富為

五經指的是<易>、<書>、<詩>、<禮>、<春秋>這五部典籍。

六經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經》。也有稱「六經」為「六藝」的,韓愈《師說》中的「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六經」。

7樓:鳳鋣凰

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經。

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8樓:匿名使用者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以儒家詩書禮易春秋還有什麼為教材?

9樓:直到遇見你天蠍

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後人稱之為「六經」。

1、《詩》(《詩經》)、《書》(《書經》,即《尚書》)、《禮》(《禮記》和《周禮》)、《易》(《易經》,包含《周易》)、《春秋》(發揮闡述《春秋》的史書有三部,稱為「春秋三傳」,即《春秋左氏傳》簡稱《左氏春秋》或《左傳》、《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春秋》或《公羊》、《春秋穀梁傳》簡稱《穀梁春秋》或《穀梁》)。

2、其中《樂經》已失傳,所以通常稱「五經」。《禮經》:漢代是指《儀禮》,宋朝以後《五經》中的《禮經》一般是指《禮記》。

《三字經》中:「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禮指《大禮》《小禮》,後失傳其一,並更名為《禮記》。

這六部古籍並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僅僅是對它們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3、這六部古書,從遠古留存下來,在孔子之前,為王室貴族所有,深為歷代統治者所寶重。《國語·楚語上》記載申叔時談到教育王室公子時所開列的教材即包含了這六部古書。

4、《禮記.經解》中,提到了《六經》的作用: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

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

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

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

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

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10樓:匿名使用者

四書五經,五經樓下已經寫了。四書也叫四子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論語是是孔子**及再傳**記錄孔子及其**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共二十章。

大學、中庸(禮記裡面的篇章),大學是孔子衣缽**曾參寫的,也稱曾子。中庸是曾子的衣缽**孔汲(孔子的孫子,也稱子思子)。

孟子是孟軻寫的(也稱孟子),孟子應該不是子思子的學生,但受到子思子的影響。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買賣不在,仁義在

中國傳統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

縱橫悠行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所以孔子不做官,隱退下來整理 詩 書 禮 樂 更加眾多,紛紛從遠方到達,無不接受孔子傳授的學業。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 之後,那時孔子有四十七八歲了。他說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 易 可以無大過矣 差不多也在那個時候。周遊列國十四年,被季...

六藝是指六種技藝還是《詩》《書》《禮》《易》等

hzq秋水 1.六種技能 禮 樂 射 御 書 數。2.指六經 易 書 詩 禮 樂 春秋 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開始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 禮 樂 射 御 書 數。出自 周禮 保氏 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