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體現的儒家思想, 論語 中體現了怎樣的儒家思想

時間 2021-08-30 09:35:56

1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其中包括: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

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

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

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侷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2樓:匿名使用者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特別是教育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支援中華民族長期延續發展的精神支柱,它對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心理素質、文化素養與民族性格的形成起過極為重大的作用。如郭齊家教授所指出的[12]:“儒家教育是中國古代教育的主流,最能體現中國古典文化教育的基本特色,是我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珍貴的財富。

”但是儒家教育思想有其歷史發展過程,在不同歷史階段其內容及表現形式並不完全相同,因此要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古為今用,首先要對儒家教育思想作歷史的分析。眾所周知,從孔子刪訂六經和創立私學開始,一直到《論語》、《孟子》、《學記》、《大學》及《中庸》成書,形成一套完整的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這是奠定儒家學說理論基礎的創立時期。時間大致是從先秦到漢初。

這一時期的儒家主張以仁為本,通過個人刻苦的道德修養,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與人格,成為“賢人”或“君子”,然後推己及人,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儒家學說的創立期也是儒家教育的道德化時期。以後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開始成為官方的統治思想,從此逐漸走上政治化道路,日益成為官方的附庸。

特別是到了宋代,朱熹集理學之大成,重新從理義角度闡釋儒家學說,一方面使儒學有所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入了一些並非孔子原意的內容。朱熹死後,宋理宗將朱所著的《四書章句集註》立於學官,與《五經》並列。從元仁宗起直至明清,朱注四書更被欽定為科舉考試的必讀教科書[15]。

朱熹窮畢生精力以嚴謹的態度對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作了深入詳盡的批註,其學問人品是無可挑剔的。但無庸諱言,其中確有一些闡釋並非孔子原意而是朱熹自己的發揮,因此我們研究儒家學說和儒家教育思想,應當著重研究它創立時期的學說和思想,特別是孔子和孟子等先秦儒家的理論和思想,而對漢儒和宋儒們的觀點只作為參考。下面我們就以《論語》、《孟子》、《學記》、《大學》、《中庸》等著作為主要依據,對孔孟所代表的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下面簡稱為“孔子教育思想”)與當代一些著名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作些對比研究,並對這種教育思想在資訊時代所具有的意義進行初步的**。

3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傳**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

<論語>中體現了怎樣的儒家思想?

4樓:手機使用者

《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其中包括: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

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

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

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侷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但《論語》包涵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孔子的主要學術思想是以“仁”為核心,但“仁”具體指的是什麼?孔子沒有給出一個統一的概念,有人說“博愛謂仁”,這也是“微言大義”。但是在《論語》裡,孔子只是對“仁”的表象和運用提出了看法。

孔子有六位**先後向其問過“仁”,以下分別作以說明。

首先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

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是孔子的**,孔子對於顏淵問仁,說道,一個人只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鬥爭,淨化心靈,保持克己的誠敬,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同體的境界了,這種境界就是“仁”。同時,孔子還告訴顏淵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那就是隻要不符合禮的境界,你只要不看、不聽、不說、不動就可以了。

其次就是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歲,是平民出身,孔子認為仲弓具有領袖的氣質。孔子對於仲弓問仁,他說,一個人在外,要有禮貌,要誠心誠意地與人相處,做事情要有責任感,自己不願意的,

就要想到可能別人也不願意。對於自己和別人都要沒有怨言。仲弓說,自己雖然不聰明,一定照老師說的去做。

下來是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這裡的訒,具有忍讓的意思。孔子說,有仁道的人,不是隨隨便便發表自己意見的,並且說要做到這一點非常難。孔子之所以對司馬牛這樣講,也許這位老兄平時有說話不大注意的毛病吧。

下來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問仁。子曰:居於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樊遲這位老兄會駕車,用現代人的話來講,就是懂駕駛技術,有駕駛執照,名樊須,字子遲,比孔子小三十六歲。大概孔老夫子周遊列國時,就是樊老兄當司機吧。樊遲兩次問到仁,第一次,孔子說,能夠尊敬別人,愛護別人,就是仁,並且說,知人善任的人就是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

第二次,孔子說,自己平時說話辦事,要恭恭敬敬,誠誠懇懇,為人處世,要忠人之事,要盡責任。對於平平常常的人,也要盡心盡力。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貢這個人,用現代話說,他是個外交家,也會做生意,善於辯論,孔子死後,子貢為他的老師守墓三年,可謂誠孝。子貢問,怎樣做才是仁呢?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呢?

孔子說,一個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先把做事情的本領學好。在這個社會中,想要有所貢獻,有所作為,必須結交主流社會各種賢達的人,和這些人做朋友,只有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才能達到仁的境界。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張,姓顓孫,名師,比孔子小四十八歲。子張問為仁,孔子說,恭、寬、信、敏、惠。對於自己的行為要嚴加約束;對於別人要寬巨集大量,要能夠包容於人;對於別人要有信任感,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於自己也要有信心;做事情要聰明,要理智,要反應快;對於家人、朋友、同事,要多做有利的事,這樣才能與人相處,創出一凡大事業。

孔子之所以對於仁,分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是與他主張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關。孔子的**眾多,相傳有三千餘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餘人,根據《論語》中孔子自己的總結,**中性格、學識有所不同,即:德行:

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貢;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

子游、子夏。不同的學生,孔子告訴他道理的方法不同,指導他做事的方法也不同,只有這樣做, 才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當然,《論語》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即忠恕之道,但在《論語》中,他還提出了自己的其他主張。例如:他重視人的力量。

在生活、學習、事業上採取積極的對待態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認識問題和教書育人上,主張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於老師講的,也不要全面接受,老師不對,學生也可以明確的指出來,所謂“當仁不讓於師”。

注重“學”與“思”的結合,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堅決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主張以“仁”、以“德”教化天下,即用王道治理天下。

當然,他的有些主張,在今天看來,已經過時,有的甚而至於用革命的觀點看,是反動的。但我們不能因言、因事廢人,對於糟粕,要加以剔除;對於積極方面,要加以有效地利用,也就是說,我們要以唯物和歷史的觀點對待孔子學說,對待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哪些基本內容

2012 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談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時指出 倡導富強 民主 文明 和諧,倡導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倡導愛國 敬業 誠信 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對當今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不健康 不文明現象的反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充分體現了...

怎樣理解儒家思想仁,談談對儒家仁的理解 ????

白若琪是隻貓 1 改造 董仲舒吸取陰陽五行家 道家法家思想有利成分來改造儒學,提出 大一統 天人感應 三綱五常 等思想 要做到待人寬容 己不所欲,勿施與人 2 漢武帝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就是要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 仁 仁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它的仁義禮...

《論語孟子》分別體現了孔子 孟子的什麼思想

t阿毛 論語 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 仁 即忠恕之道。當然還有 禮 和 德 孟子 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 論語是仁心仁術,仁者無敵 孟子傳乘發揚光大 論是巨集觀,是基礎,是根 孟是微觀,是方法,是樹枝 從漢朝的董到明的朱,極左 到了五四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