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時間 2021-08-30 10:23:53

1樓:獨自倚花紅

表達了作者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的思想感情。

1、全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譯文及註釋:

(1)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2)註釋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佳節:美好的節日。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3、創作背景

此詩原注:「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

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

2樓:閆雁箕向山

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情感。望採納(老師經常跟我們說的。。)

3樓:緒雍止從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感情。作者唐代詩人王維。

4樓:手機使用者

表達的是他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兄弟的思念。

5樓:

小孩子好好學習,不要把作業搬上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6樓:_溾魅

表達了身在異鄉的遊子適逢佳節對故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我獨自一人在他鄉遊居漂泊,每每一到好節日,我對家鄉、對親人、對老友那濃濃的思念之情更加深了。在遠方就知道兄弟們登上高處,身上都佩帶著茱萸草,卻少了我一個人。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表達了身在異鄉的遊子適逢佳節對故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全詩用詞精練,曲折有致。

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7樓:匿名使用者

王維是山西太原祁縣人,這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詩,相傳是王維十七歲時所作。少年時的王維,才華出眾,但是身在他鄉,思鄉之苦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真的是格外錐心刺骨。

首句「獨在異鄉為異客」,連用「異鄉」「異客」和「獨」,表現遠在他鄉的王維煢煢孑立的悽惶之感,與第二句的「佳節」形成強烈反差,自然引出「倍思親」之感。

三、四句延續了思念親人的主題,但是作者妙在從對面落筆,想象家鄉的每個兄弟都插上了茱萸登高臨遠,兄弟們在團聚喜悅中也會懷想「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自己吧!想到這裡,作者似乎稍感安慰,卻也更加思鄉了。

8樓:時光恩寵丶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詩人孤獨、思念家人的感情。

「獨在異鄉為異客」,開篇一句寫出了詩人在異鄉的孤獨之感。詩人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用了一個「獨」、兩個「異」字,可見詩人在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

「遙知兄弟登高處」,詩人從直抒胸臆,轉筆寫到自己對親人團聚的聯想,遙想兄弟們在重陽佳節登上高山,身上插著茱萸,該是多麼的快樂。如果詩人單單是想到親人們的歡樂,倒可以緩解詩人的思鄉之情,但是,詩人在最後寫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來詩人想到的不是歡樂,而是自己沒有在家鄉和親人們歡度佳節,所以親人在插茱萸時也會發現少了一個人,這樣親人們肯定會思念我的。

9樓:歲月不寒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詩人想念家鄉渴望親人團聚的感情

10樓:匿名使用者

古詩鑑賞——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1樓:冰楓朵朵

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

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

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

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

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一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

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

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裡,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絡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

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清人沈德潛以為詩的後兩句「即陟岵詩意」(《唐詩別裁集》卷十九)。的確,二者在表現方法上頗有相似之處。《詩經·魏風·陟岵》末章有云:

「陟彼高岡,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夢想親人,轉而擬託親人也想念自己。

王維詩中也用了這種表現方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展來個急轉,轉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兩地相念之情。「遙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這重陽佳節到來之時,親人們定同往年一樣登高飲酒。這緊扣了詩題,也點明瞭第二句提到的「佳節」的具體所指了。

作者料定,當親人團聚一起歡度重陽節而「遍插茱萸」之時,會記起他這客處異鄉的遊子的。結句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親,而其情自見,給人留下想象的餘地,最後兩句運用對寫法寫自己的想象,更突出自己的思念。

概括:作者一人在外面做客,每當獨自過節時,就更加想念親人。作者在遙遠的地方知道兄弟們正在登高了,兄弟們都插了茱萸,才醒悟原來作者沒有在。

題目中的「山東兄弟」是誰?本人搜尋網路、不同多個版本的唐詩賞析,均沒有確切答案和明確解釋,只是籠統解釋為作者王維的「朋友」或「親人」.

統攬全詩並結合不同學者的賞析文章,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山東兄弟就是王維的朋友,王維。

詩的前兩句是第一人稱寫法,後兩句是寫家鄉親人登高,而獨自缺少遠在山東的「兄弟」---王維的朋友

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

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讓人感覺有一絲淒涼。

12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詩人想念家鄉渴望親人團聚的感情。

13樓:露女生

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真實地描述了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也表達了詩人渴望重陽節闔家團圓的願望。

14樓:匿名使用者

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

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讓人感覺有一絲淒涼。

15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詩人思鄉的思想感情

16樓:我愛聽風鈴

表達了詩人孤獨寂寞和思鄉懷人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7樓:阿沾

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

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

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

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

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

「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

「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

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意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意思

註釋 登高 九月九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習俗。茱萸 藥性植物。重九俗以結子茱萸枝插頭。簡析 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意思是什麼,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意

基泥太妹 王維是早熟的詩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 他從十五歲開始作詩,二十歲以前便寫出了 洛陽女兒行 和 桃園行 等佳篇。這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是他十七歲作的,立即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廣泛為人們傳誦。王維弟兄共五人,他居長,另有兩個妹妹。作這首詩時,他初次離開了家鄉,詩中表達了他思念親人的深情。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雁博士 表達了詩人想念家鄉渴望親人團聚的感情。王維這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詩載於 全唐詩 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 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