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這首詩的看法,您對 楓橋夜泊 這首詩的看法?

時間 2021-09-11 22:32:28

1樓:匿名使用者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1],夜半鐘聲到客船。

【賞析】

張繼,南陽(今屬河南)人,生卒年不詳,約住開元至大曆末年之間以鹽鐵判官、檢校祠郎員外郎,卒於洪州(今江西南昌)。

藝術中國 http://www.artx.cn/

這是一旨膾炙人口的小詩。蘇州城外的楓橋和寒山寺因此而名聞遐邇,成為每個遊客必到的名勝。

在這首詩中,張繼精確而細膩地寫出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聲有色,使人從有限的畫面中獲得悠長的韻味和無窮的美感。這首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係又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所以任何人讀這首詩都不難成誦,並且愈是反覆吟詠,便會愈益感到它蘊含豐厚,詩意濃郁。

「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詩人夜泊時所見,點明瞭時間是深夜,季節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靜之中,偶有烏鴉啼叫劃破夜空,反而使周圍的氣氛顯得更加寧謐深沉。

第二句點出詩人夜宿於客舟,是切題之句。原來,在停泊於岸邊的客舟中過夜的詩人,其實一直不曾入寐。月落、烏啼、秋霜滿天,這是他對遠處景物的感受,而江楓和漁火,則是他對近處景物的觀察。

讀這兩句,重要的是體會其中包含著的時間過程。從欣賞遠景到留心近景,從倚窗不寐到帶愁而眠,無疑過去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兩句詩所寫的,實際上就是詩人勉強睡下去以後依然輾轉反側難以入寐時,對於方才觀察所得的記憶與想象。

詩人運用由遠而近、由虛及實的手法,把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他寄居的這條客舟上,集中到他這個帶著愁緒夜不能寐的主人公身上。所謂「江楓漁火對愁眠」,也就是使懷著憂愁的客船夜泊者對著船外的江楓漁火而眠。

也許有人會問:詩人到底有什麼憂愁呢?這首詩並沒有回答。

這正是中國詩的一個特點,它無論是寫愁還是寫樂,著力的是寫出一種情緒,一種氛圍,一種色彩和調子,而不是寫出它的事實,或**它的原因。事實上短小到僅有四句二十八字的絕句,本來也不可能講清事實和原因,詩的揚長避短,便形成了中國詩重抒情的特質。

詩的後兩句,是用作者在客艙中的所聞所想,進一步襯托自己的孤寂。在萬籟俱寂之中,詩人忽然聽到遠遠地傳來了鐘聲,那悠揚的鐘聲在夜空中迴盪著。於是他猛地想起,著名的寒山寺就在近旁,這鐘聲一定是那裡傳出來的。

彷彿撞鐘,清音激越,難免會使詩人想到,人生逆旅中的種種境遇和遭際。這一點。詩中沒有明寫,給讀者留下了豐富想像的餘地。

[1]姑蘇:蘇州的古稱。寒山寺:在蘇州西郊楓矯之側,相傳唐僧寒山,拾得曾居此。故名。

給我點分吧

2樓:常青§樹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前兩年就聽到有人對這首詩中的「烏啼」「江楓」「愁眠」作了考證,初聽覺得很新鮮,同時也對自己過去望文生義的理解感到慚愧。然而聽得多了,不覺產生了一點疑問:這些考證是可靠的嗎?

是必要的嗎?它究竟是提高了這首詩的藝術價值,還是貶低了它?

我以為,這首詩之所以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無論如何不在於如考據家所認為的在兩句詩中羅列了三座橋和一座山,而在於詩人以匠心獨運的傑出才能,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圖畫。你看:涼秋夜半,霜氣逼人,月亮下去了,耳聽幾聲烏鴉的驚叫,眼看江岸的丹楓和江中的漁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鄉愁,久久不能成眠。

而寒山寺的半夜鐘聲,又遠遠來叩旅人的心扉……這樣一幅美妙而獨特的圖畫,使千古讀者,不知不覺好像親臨其境,和詩人一起體驗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情懷。

可是現在有人說,這幅圖畫不對了。首先,「烏啼」不是烏鴉叫。因為「烏鴉的習性,在日落之後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那麼「烏啼」是什麼呢?他們考證出,「烏啼」者,「烏啼橋」之謂也。說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處,有一座烏啼橋。

「據寒山寺住持說,烏啼橋建於隋大業七年,毀於清同治年間」。因此斷定,詩中「月落烏啼」,說的是「月亮向烏啼橋那方向落下去了」。——此種說法,我覺得遠不是無懈可擊的。

在一般情況下,烏鴉確實不在夜間啼叫,但不等於說烏鴉夜啼的情況絕對不會有。大家都知道,樂府中就有《烏夜啼》的曲名。傳說劉義慶①(註釋:

①〔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宗室,封臨江王。愛好文學,招納文士。撰有《世說新語》。

)因事觸怒文帝,被囚於家。其妾夜聞烏啼,以為吉兆。獲釋後遂作此曲。

又,樂府琴曲歌辭有《烏夜啼引》,傳為魏何晏①(註釋:①〔何晏(?—249)〕三國魏玄學家。

)之女作。此外,唐教坊曲及後來的南北曲都有《烏夜啼》曲。我們能不能用「烏鴉的習性」把這些曲名和傳說故事全部勾銷呢?

曹操在他的《短歌行》裡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之句,我們能不能以「烏鴉的習性」夜間棲宿於巢中不出為由去考證一番,說這月明之夜南飛的烏鵲是一種別的什麼夜遊鳥呢?事實上,夜間棲宿巢裡的烏鴉,在特殊情況下,比如說受到什麼驚擾,是會飛起來、叫起來的。其次,你說烏啼橋建於隋大業七年,有何文獻史料為證?

如無文獻史料可證,安知這烏啼橋不是在《楓橋夜泊》膾炙人口之後,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須知這種情況是司空見慣的。比如在梁祝故事普遍流傳之後,在不同的地方,出現過多少個祝英臺讀書處和梁山伯墓、梁山伯廟啊?

第三,橋在河上,位置較低,揆情度理②(注:②〔揆(kuí)情度理〕按照一般情理推測揣度。),不可能使人產生月亮從那個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除非你那座橋是建在突起的小山岡上的專給詩人寫「月落烏啼」用的怪橋。

對於「江楓」的新解尤其牽強。我沒有作過調查,不知道寒山寺前是否真有兩座並排的姐妹橋,一座叫江村橋,一座叫楓橋。就算有這兩座橋吧,詩人怎麼會把它簡稱為「江楓」寫入詩中?

顯然,把江村橋和楓橋合併簡稱「江楓」,不僅不合古人的習慣,甚至也不合最會濫用簡稱的今人的習慣。像這樣的簡稱,除了詩人自己,還有哪個能懂?再者,詩是要講究形象和意境的。

這樣一個莫名其妙的簡稱,究竟有什麼形象和意境可言?有什麼美感可言?可以說,除了留給一千幾百年後的好事者作考證文章之外,什麼意義也沒有。

最後,這個「新解」如果能夠成立,那麼,這首詩的題目也應當改為「江村橋楓橋夜泊」了,這行嗎?

對於「愁眠」,新解者也有發現,說是「運河西岸,對著寒山寺大約兩公里遠有兩座山,一座叫獅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所以,新解者認為,「江楓漁火對愁眠」,就是江村橋、楓橋、漁火,對著愁眠山的意思。我覺得,給這麼一「解」,這句詩就索然無味了,整首詩也索然無味了。

近來有些同志在那裡大聲疾呼:詩中要有一個「我」在,沒有「我」就沒有詩,沒有文學!這說法對不對暫不去說它。

單就《楓橋夜泊》這首詩而言,確是有個「我」在的。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這個「我」,實為一篇主宰,全詩命脈。

有了這「愁眠」的「我」,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鐘聲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觀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種動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釋成兩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變成死的了,全詩也就變成死的了。如此,「夜半鐘聲」也變成沒來由的了。

須知,「鐘聲」到客船,實際是到客船上的「愁眠」人耳中。船是無知之物,它管你鐘聲不鐘聲呢?

因此,我認為,若是把「愁眠」解釋成一座山,只會把全詩意境破壞無餘,只會把這詩篇給糟蹋了。這種解釋法是不足取的。也許考據家會說:

「明明對著寒山寺大約兩公里遠有座愁眠山,你有什麼理由說張繼不是寫的它呢?」我還是那句話:你有什麼文獻資料可以證實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呢?

如果沒有,那麼,安知它不是在張繼這首詩出名之後,被好事之徒附會命名的呢?事實上,考據文章所謂「愁眠山又名孤山」一語已經透露了訊息。不妨查究一下:

這座山究竟是「又名孤山」還是「原名」孤山呢?如果是原名孤山,那麼,「愁眠」之名,是後人附會上去無疑。如果真是「又名」,為什麼要在唐時就已著名的(如果不著名,張繼船過姑蘇,就不會知它名,當然更不會把它寫進詩篇了)「愁眠」之外,再起一個「孤山」的「又名」呢?

這倒真是一個無法解答的難題。

「新解」還有一說:「漁家既然掌燈,那『眠』字就無從解釋了。」所以只好把「愁眠」解作一座山。

我卻看不出漁家掌燈和旅客在自己船上「愁眠」有什麼「無從解釋」之處。難道漁家掌燈之後就不許旅客睡下?或者,旅客睡下之後就不許漁家掌燈?

總之,我覺得,這樣的「新解」,把一字一詞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就會使詩的意境全失,興味索然。這樣的考證、新解,即使不是牽強附會,也是以犧牲詩的藝術為代價的。老實說,作為一個唐詩的讀者,我很不贊成這種「新解」。

我希望,作這樣考證和索隱的,只是那些旅遊業的實幹家。他們為了給寒山寺附近的名勝古蹟招徠遊客,去作這樣的索隱和考證,以及給《楓橋夜泊》作出這樣的「新解」,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希望文學研究者不要這樣做。

3樓:ziling鈴

題為「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

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濛濛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

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

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

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於周圍昏暗迷濛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裡,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

「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裡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

我們從那個彷彿很客觀的「對」字當中,似乎可以感覺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間一種無言的交融和契合。

詩的前幅佈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

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

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裡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於樑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

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彷彿迴盪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

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裡,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後,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鍾,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藉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

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的意思,古詩楓橋夜泊的詩句意思

楓橋夜泊 意思,張繼的一首經典古詩,一起看看這首詩寫了什麼吧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文解釋 月已落下,烏鴉仍然在啼叫著,幕色朦朧漫天霜色。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

楓橋夜泊這首詩前兩句是什麼意思,《楓橋夜泊》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註釋 楓橋 在今蘇州市閶門外.此詩題也作 夜泊楓橋 江村橋 2 江楓 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 江村橋 和 楓橋 的名稱.楓橋也叫封橋 據 大清一統志 記載,橋原本不叫楓橋,這裡原來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來船隻停泊的碼頭,由...

楓橋夜泊本詩先後寫了什麼,《楓橋夜泊》的作者是什麼朝代的?詩題的意思是什麼?本詩的詩眼是什麼?本詩先後寫了什麼內容?

火星鼠 月亮,烏鴉,霜,江楓,漁火,姑蘇城,寒山寺,鐘聲,客船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翻譯 月已落烏哀啼霜草寒凝萬物雖寂靜,江村橋楓橋仍默默相望 船伕伴著漁光也尚未安眠。在這秋天清冷的江南水城外,古寺夜半無常鐘聲沉重的穿透了遊子的客船。此時的情境和我落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