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節的,關於中秋節的資料

時間 2021-09-11 22:33:34

1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作文寶

《中秋節》

秋風讓五穀給我們帶來豐收的喜悅,秋風讓我們盡享天高雲淡風清的薰陶。當我們沉浸在這其中時,中秋節到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佳節,月兒高掛,寄寓著遊子無限的思念。

遠思兩鄉斷,清光千里同

一宿舍樓裡,一出外打工的遊子獨自站在窗前深思。屋內空蕩蕩的,圓桌上放著一盒拆開了的月餅。他開啟窗子,望著夜空中那一輪金黃的圓月,不禁想起了遠在家鄉的親人:

父母的身體是否安康,生活是否快樂,此刻是否在思念著他……想到這裡,他的眼眶裡充滿一種液體,晶瑩的淚花在發光。他很自責,很難過,因為他知道父母現在一定是望著天空中的孤月,淚流滿面了。出外生計,已有好幾年沒回家了……他不禁想起了往事。

此刻,他最牽掛的是家鄉的父母。於是,他拿起了**,撥通了家裡的**,**鈴聲「嘟嘟「地響,通了,**那頭傳來老母沙啞的聲音,「喂,媽,是我,您和爸還好吧!」他抑制住心中的湧動問道。

「好,好,都很好,你不用擔心,你要照顧好自己啊。」聽到老母這番話,他的眼淚終於奪眶而出了,他不敢聽他母親的聲音了,那會是一把利刀,足以把滿懷內疚的孝子宰割。「媽,沒事了,我掛了。

」說完他重重地把**扣上。他多麼希望回到家裡,陪伴著二老。這對他來說是最大的願望了,可是不可能的。

月亮是那麼圓,那麼的皎潔,他只能把思念寄託於月亮,月與人是那麼的近,仿拂只有月

2樓:

吃月餅就是中秋節呀。

3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吃月餅,又叫月餅節

有關中秋節的資料

4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

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資料(越短越好,簡寫!)

5樓:匿名使用者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

「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

……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quot;。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6樓:弦之月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中秋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7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詩詞,關於中秋節的古詩

唐杜甫 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唐皮日休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宋米芾 中秋登樓望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關於中秋節的謎語,關於中秋節的謎語

這裡有些 可以看看 關於中秋節的謎語有哪些 懵懂 謎面 外圓來正割垂直線,積分源開方斜角邊。打一傳統節日 謎底 中秋 謎面 山旁隱現橫空日,雨下埋香寂寞人 打一傳統節日 謎底 中秋 謎面 六點一分東方明,有望採得火種 打一傳統節日 謎底 八月十五中秋 謎面 中秋佳節結良緣 打一城市名 謎底 重慶 解...

關於中秋節的詩,小學關於中秋節古詩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夜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碧虛無雲風不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