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做有道德的人 為題的徵文

時間 2021-09-21 08:08:54

1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美德,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

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

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這裡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

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

「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

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

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麼?

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

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2樓:手機使用者

中華武術,人人皆知。孝敬父母,天經地義。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集體,感恩社會, 是我們的職責。我們要誠實守信,禮貌待人。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美德,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

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

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這裡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

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

「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

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

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麼?

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

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3樓:

.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孝敬父母,天經地義。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集體,感恩社會,是我們的職責。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說到文明美德,我想到了一個故事。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

「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

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三國時期的劉備曾經以此教導過他的兒子。

我們如果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昇華。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溪,以成江海。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 不能只講動機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效果去判斷其善惡。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係,注意實際行為的鍛鍊,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

作為一箇中國人,應該從小接受傳統教育,學習《論語》、《三字經》等傳統文化,學習孔子仁德、忠信、做事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我們要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讓我們的每個人誠摯有愛、充滿活力,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定有序、和諧美好,讓我們的國家更富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徵文六百字

4樓:匿名使用者

本次大講堂的主題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講堂的目的是「構建和諧社會,再現中華盛世」。

談起「中華文化」這四個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話叫「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是教科書中常見的用來描述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句話,可是,要是問到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又有幾個人能回答上來呢?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引起了我的反思,身為一名中國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卻不知道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我想這是讓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讓我痛心的事情。

雖是短短四天的學習時間,卻是讓我受益匪淺,感悟頗深,我是沒有什

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禮儀」為主題的作文

5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傳統美德立足於現實的人、立足於你我他組成的社會。中國人從來相信,每個人都要講道德,道德跟每個人有關;天道與人道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人能夠「與天地合其德」。例如,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這一方面賦予道德極高的權威性,另一方面將道德深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能夠通過加強自身修養,做到「盡心知性」,甚至可以「知天」。

這就樹立了人的道德主體意識,增強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中華傳統美德以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係為基點,認為「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在承認人不能離開「利」、應當「義利雙行」的同時,強調要「義以為上」「重義輕利」;強調守住「以義制利」的紅線,做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如此「重義」,最根本的原因是「義為利本」「義以生利,利以豐民」。

中華傳統美德強調,一切有道德的人特別是政治家,都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興天下利」「利濟蒼生」。

中華傳統美德注重處理個人與集體、公與私的關係,認為「公私相背,善惡所由」。也就是說,一切道德上的問題都是由於公私的對立引起的,「善惡生於公私」。人們道德水平的高下也體現在處理公私關係時的不同態度,所謂「君子小人趨向不同,公私之間而已」。

此外,如何處置公私關係還決定著個人甚至國家事業的成敗,所謂「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耳」。中華傳統美德一直認為「公」是最高境界,「天下大同,聖賢至公」。因此,人也應「至公無私,大同無我」。

在日常生活中,個體應堅持「破私立公、克己遷善」原則,通過省察克治,做到「公重私輕,公而後私」,達到「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這種集體主義精神貫穿於中華傳統美德的一系列道德準則和規範中,如仁義禮智信、勤儉誠敬和等。

中華傳統美德注重知行合一,在重視道德認知的同時強調行,認為「口說不濟事,要須實踐」。也就是在重視人的道德教育和培養的同時,努力促進道德意識的實踐和力行。這不但是因為「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更重要的是實踐是檢驗真假對錯的標準:

「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空言虛語,雖得道心,人猶不信。」

綜上可見,中華傳統美德充滿了真善美,教會了歷代中國人怎樣立德做人、怎樣治國理政,在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不但如此,中華傳統美德還為今天的倫理道德建設奠定了深厚基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美德精神。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做到不隨物流、不為境轉、不為名利而動心、不被假象所迷惑?從道德修養的層面來說,需要我們從中華傳統美德中汲取豐富營養,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信。

怎樣選擇中華傳統文化詩詞歌賦,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詩

尹朶月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朱敦儒的詩詞。曾為梅花醉不歸。佳人挽袖乞新詞。輕紅遍寫鴛鴦帶,濃碧爭斟翡翠卮。人已老,事皆非。花前不飲淚沾衣。如今但欲關門睡,一任梅花作雪飛。 猴54222祭籃 當然是現代詩人烏青體了。他的那首 天上的白雲真白啊 的詩。看第一遍就驚豔了,而且看第一遍就記住了全文,從小到大...

「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家長評語什麼寫

沒有說清楚,再補充下!傳統文化教育 學校 手機使用者 安徽廬江有一所全免費的傳統文化教育學校,該校有 可以去了解下,培養師資的。 手機使用者 北京王財貴教授的論語一百,是一個很好的課堂,在 你一定也可以接觸更多你想學習和你想去的學習場所!你可以去諮詢下 呵煩 我知道安徽廬江的傳統學樣辦的很成功,免費...

弘揚中國文化例文,關於幼兒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課題範文

我們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她有著悠久的歷史 淵源的文化。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給我們留下一座巨大的寶庫,寶庫裡有著許多的 寶藏 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 陶瓷等 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 國畫等 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元宵節鬧花燈等 但是,我對民族藝術國畫情有獨鍾。清明上河圖 是一幅水墨畫,也是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