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在什麼時候以二喬的原因勸周瑜的

時間 2021-10-14 20:12:56

1樓:自由仙

赤壁之前,草船之前。

諸葛亮過江,用二喬勸了周瑜,才確定了赤壁的大戰,所以赤壁之前,而草船借箭是赤壁之戰中的一個故事。

2樓:寶琬

赤壁之前

諸葛亮去了江東,先見的周瑜,在說動周瑜抗曹的過程中,用的曹操滅江東也是志在得到二喬的說辭,收到了激將的效果

3樓:匿名使用者

孔明見周瑜是在舌戰群儒之後,吳侯猶豫未決之際 ,連是戰是降都沒有定,所以肯定是在草船借箭和赤壁之戰前。

孫權母親臨終是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所以大家都知道周瑜的立場在這場爭議與決策中起著關鍵性作用。

個人覺得呢,周瑜心中早就做好了戰的準備 ,他血氣方剛,壯志凌雲,怎麼會要當縮頭烏龜。他只不過想看看諸葛亮想怎麼說服自己。結果諸葛亮不說反激,(激將法本就是諸葛亮常用的遊說方法)當然這也是因人而異,諸葛亮知道對方的弱點,才會用這種方法。

否則,如是周瑜故意刁難 ,又豈是單單苦口婆心可以動搖的?最終只會和蔣幹一樣弄得狼狽不堪吧。

4樓:大浪淘沙

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入東吳聯孫抗曹,以張昭為首的主和派與以魯肅、程普、黃蓋為首的主戰派相持不下,孫權遲疑不定,決定聽完周瑜的一件再做決定。周瑜本意主張抗曹,但在諸葛亮面前確勸孫權求和。諸葛亮知周瑜試探自己,便將計就計,說只需獻上二喬便可使是曹操退兵,以此激怒周瑜,令其說出抗曹的本意。

周瑜果然中計,勃然大怒之下說出了自己的真實主張,孫權遂拔劍斷案,以示決意抗曹。

5樓:雲淡風清不羨仙

在草船和赤壁之前,那時候亮初到東吳遊說周瑜聯合抗曹。

三國志中諸葛亮的形象是什麼?三國演義裡呢?

6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志裡的諸葛抄亮是個政治家,但卻是襲個軍事廢物,三國演義上吹的那些勝仗全部是把別人的勝仗拉到他頭上去的,他自己打的只有五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

三國演義裡他則成了神仙似的人物,天下無敵,連魯迅都說演義「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銅雀臺賦裡「二喬」的真正含義?諸葛亮激怒周瑜抗曹操所說的「二喬」又是如何改動的?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聯手指揮,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是什麼?

7樓:小笑聊情感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

與周瑜聯手指揮,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

擴充套件資料:

背景劉琮束手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於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回到鄴城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

1、於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

2、派遣張遼、于禁、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準備南征;

3、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

4、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

5、以罪名殺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同年七月,曹操揮軍南下,八月,荊州劉表病死,蔡瑁、張允等就擁立劉琮繼任荊州牧。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見,先抄捷徑輕裝前進,疾趨至宛、葉。

章陵郡太守蒯越及東曹掾傅巽等勸劉琮投降曹操,對他說:「逆順有一定的道理,強弱有一定的形勢。以臣屬的身份去抗拒天子,是對國家叛逆;以剛接手的荊州去抵禦朝廷大軍,必會陷入危險;依靠劉備去對抗曹操,一定失敗。

這三個方面我們都不行,拿什麼去對付曹操大軍?而且將軍您自己考慮一下,您比得上劉備嗎?如果劉備擋不住曹操,則即使是投入荊州的全部力量,也不足以自保;如果劉備擋得住曹操,則他就不會再居於將軍之下子。

」劉琮聽從他們的意見。

九月,曹操到達新野縣,劉琮就以荊州投降曹操,派人用朝廷過去頒發的符節去迎接曹操。曹軍將領都疑心劉琮是詐降,婁圭說:「現在天下**,各地割據勢力都貪圖用代表王命的符節來抬高自己的身份。

這次送來符節,這必定是真心誠意。」曹操於是接受劉琮的投降,繼續進軍。

九月,曹操到達新野。曹操南下的訊息,依附劉表、屯兵樊城的劉備一直不知道,直至曹軍到達宛的附近時才發現:而劉琮已向曹操投降,卻不敢告訴劉備,劉備發現狀況,於是派親近詢問劉琮,這時劉琮才派宋忠告知劉備,劉備既驚駭又頗氣憤,只好立即棄樊南逃。

8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之戰

三國署將馬謖任作戰參謀,長於戰爭理論、戰略部署和戰術安排,深得諸葛亮喜愛,兩人經常討論兵法,感情深厚,但是此人缺乏實戰經驗,屬於紙上談兵一類,劉備臨終前曾叮囑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北伐時期,街亭一戰中,在他主動要求下,諸葛亮力排眾議,委任他擔任先鋒,防守街亭這一戰略要地,並立下軍令狀。但實戰中,他不聽取副將王平的建言,一意孤行,犯了兵家大忌,在一座孤山山頂駐營,自以為居高臨下,結果被魏將張郃圍困,斷糧斷水,只好突圍,蜀軍慘敗,丟失街亭,導致北伐失敗。

由於他出發前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不得不將他處死以正軍法,同時由於用人失誤,諸葛亮自貶**,以嚴軍紀。

9樓:斷線飛走的風箏

赤壁之戰

因為他丟了街亭

10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馬謖作為一個參謀還是很稱職的,只是不懂帶兵

《三國演義》中是誰諸葛亮給劉備的

司馬徽,徐庶都曾推薦過 水鏡曰 伏龍 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玄德曰 伏龍 鳳雛何人也?正望間,忽見徐庶拍馬而回。玄德曰 元直復回,莫非無去意乎?遂欣然拍馬向前迎問曰 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勒馬謂玄德曰 某因心緒如麻,忘卻一語 此間有一奇士,只在襄陽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 敢煩元直為...

大家說說,如何評價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然後比較重情義,因為劉備三顧茅廬他就一直輔佐劉備的兒子,我覺得這種人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特別的聰明,然後足智多謀特別適合當參謀,也就是那種特別忠心的,就是輔佐劉備。我覺得 三國演義 中的諸葛亮是一位非常有智慧,讓人很敬佩的一個人物。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真實存在的人物嗎

希望是真的 很希望諸葛亮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但是諸葛亮並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諸葛亮以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的精神成為後世的楷模。中國千百年來將諸葛亮描繪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嫻熟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