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包括哪些,古體詩有哪些

時間 2021-10-14 20:57:55

1樓:匿名使用者

古體詩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體詩的平仄並沒有任何規定。漢魏六朝詩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後古體詩受到律詩的影響,平仄上也有了一些講究。

根據這一點,古體詩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純粹的古風,一種是入律的古風。

純粹的古風的平仄基本上是自由的。不過,唐以後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的時候,有意避免律句,於是無形中造成一種風氣,要讓古體詩儘可能和律詩的形式區別並來。這樣就使古體詩的句子有了某些特點。

前面說過,三平調是古風專用的形式,這成為古風的特點之一。最後三字除了這種三平調以外,其次就是收尾於平仄平;還有比較少見的兩種,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這就是說,平腳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聲為原則;仄腳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聲為原則。

從全句的平仄看,多數句子的節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疊平疊仄,這就是說,五古第

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

二、第四字都平;七古還有第

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例如杜甫《歲晏行》:

歲雲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漁父天寒網苦凍,莫徭射雁鳴桑弓。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

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

全詩十八句中,有十五句符合上面所談的四種三字尾的要求;特別是十個平腳的句子中有七個是三平調,尤其值得注意。符合疊平疊仄要求的有九句。剩下來只有兩個律句("今年米賤大傷"和"萬國城頭吹盡角")。

由此可見純粹的古風的平仄與律詩的平仄有很大的不同。

入律的古風,和純粹的古風恰恰相反,詩人們儘可能用律句。入律古風之所以和律詩不同,主要在於:(1)句數不定;(2)平韻和仄韻交替;(3)常常是四句一換韻。

這種情況,一般只存在於七言古風中。例如王勃《滕馬閣》,句子的平仄基本上都合律,簡直是兩首律絕連在一起,不過其中一首是仄韻絕句罷了。這種仄韻和平韻交替,四句一換韻,到後來成為入律古風的典型。

白居易的《長恨歌》基本上就是這種形式,還有他的《琵琶行》和元稹和《連昌宮詞》等,都採用這種形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元和體。」

2樓:匿名使用者

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體詩的平仄並沒有任何規定。漢魏六朝詩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後古體詩受到律詩的影響,平仄上也有了一些講究。

根據這一點,古體詩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純粹的古風,一種是入律的古風。

純粹的古風的平仄基本上是自由的。不過,唐以後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的時候,有意避免律句,於是無形中造成一種風氣,要讓古體詩儘可能和律詩的形式區別並來。這樣就使古體詩的句子有了某些特點。

前面說過,三平調是古風專用的形式,這成為古風的特點之一。最後三字除了這種三平調以外,其次就是收尾於平仄平;還有比較少見的兩種,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這就是說,平腳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聲為原則;仄腳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聲為原則。

從全句的平仄看,多數句子的節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疊平疊仄,這就是說,五古第

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

二、第四字都平;七古還有第

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例如杜甫《歲晏行》:

歲雲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漁父天寒網苦凍,莫徭射雁鳴桑弓。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

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

全詩十八句中,有十五句符合上面所談的四種三字尾的要求;特別是十個平腳的句子中有七個是三平調,尤其值得注意。符合疊平疊仄要求的有九句。剩下來只有兩個律句("今年米賤大傷"和"萬國城頭吹盡角")。

由此可見純粹的古風的平仄與律詩的平仄有很大的不同。

入律的古風,和純粹的古風恰恰相反,詩人們儘可能用律句。入律古風之所以和律詩不同,主要在於:(1)句數不定;(2)平韻和仄韻交替;(3)常常是四句一換韻。

這種情況,一般只存在於七言古風中。例如王勃《滕馬閣》,句子的平仄基本上都合律,簡直是兩首律絕連在一起,不過其中一首是仄韻絕句罷了。這種仄韻和平韻交替,四句一換韻,到後來成為入律古風的典型。

白居易的《長恨歌》基本上就是這種形式,還有他的《琵琶行》和元稹和《連昌宮詞》等,都採用這種形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元和體"。

3樓:

古體詩: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

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

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

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範圍。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互動關係,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

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 ,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來避律。

在藝術上,漢樂府民歌多采用敘事的形式,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如《孤兒行》、《陌上桑》、《孔雀東南飛》;語言樸實凝練,不事雕琢,如《江南》;句式上靈活多樣,有四言、雜言,而其最大貢獻是開創並完成了五言詩的形式,不僅影響到東漢文人五言詩的創作,而且直接為建安詩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西漢文人詩主要有以劉邦《大風歌》為代表的楚歌,傳統典雅的四言詩以韋孟《諷諫詩》等為代表。直到東漢時期,在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詩才開始出現。班固的《詠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詩。

其後文人五言詩如雨後春筍,如張衡的《同聲歌》、秦嘉的《贈婦詩》、趙壹的《刺世疾邪詩》等。其中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的,是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些失意文人,詩中所抒發的大都是他們失志傷時、離愁別怨及人生無常的憂憤情緒,在藝術上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詩的典範。

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稱譽它為「五言之冠冕」,給予極高的評價。

4樓:吳田田

古體詩也叫古詩、古風。說白了,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每首詩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韻,都沒有規定。為了便於大家掌握,我們以唐代為界來說。

唐代以前的詩都是古體詩,這包括《詩經》中的詩、《楚辭》中的詩、《漢樂府》中的詩及「三曹」詩歌、陶淵明的詩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後,詩人們也寫了許多古體詩,比如李白寫的《古風五十九首》。一般來說,唐代及唐代以後,詩人們借樂府舊題所寫的詩歌都是古體詩。

也就是說,詩題中凡出現「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樣的都該屬於古體詩,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5樓:長歌聽雨

蕭邦的回答很完整了。

古體詩有哪些

6樓:小傻露

古體詩有五絕,七絕

五律,七律

古體詩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

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

三、四、

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有歌、行、曲、辭等。

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張籍的《行路難》;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有七言中雜

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

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

四、六、八言為主雜以

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範圍。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互動關係,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

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來避律。

古體詩是與「近體」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齊劃一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

三、四、

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漢魏以來樂府詩原是配合**的,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摹仿前代樂府而作,有沿用樂府古題的如李白《蜀道路難》,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題的如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新樂府》,都已不合樂,實屬古體詩範圍。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絕句」,唐時也有作者,與講究平仄的近體絕句不同,也屬古體詩一種。

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互動關係。南北朝後期有一部分詩作開始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體到近體間的過渡形式,或稱「新體詩」。

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如王勃《滕王閣》為古體詩,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聲律上近似分押仄、平兩韻的兩首七言絕句。唐代律詩格律定型之後,詩人們的古體作品中更常溶入近體句式。如王維、李頎、王昌齡、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頗有律句、律聯。

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詩作者則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等均有所創造。後來明、清學者自覺注意到古詩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現象。

清代王士□更認為古詩有平仄,於是趙執信、翁方綱等人專門研究古詩聲調。他們的研究,對於詩歌創作時自覺區別古體、近體聲律不無貢獻,但由於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為主,無貢獻,但由於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為主,因此頗有牽強,以至被譏為「不見以為祕訣,見之則無用

李白有那些古體詩,什麼是古體詩?李白《蜀道難》是嗎?

噫 yi 籲嚱 xi 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 fu 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 sai 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 zhan 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 nao 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

近體詩有哪些,古體詩和近體詩有哪些

蕭綠珏 近體詩一稱今體詩 是別於古詩及樂府歌行之一種詩體。近體詩始肇於南朝,而大成於唐代,其體制分為五,七言律 五,七言排律及五,七言絕句三類。律詩之稱為律,在其創作有一定之規格,過之則違法式,故明王世貞 藝苑巵言 雲 律為音律法律,天下無嚴於是者。律詩每首限定八句,全篇五言或七言,皆以平聲押韻,且...

古體詩與古詩怎麼區分,如何區分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代的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始於隋唐。唐初,一種新的詩體形成了。這種詩在字數 聲韻 對仗方面都有格律規定,是一種格律詩,唐人稱之為今體詩或近體詩,後人沿用唐人的說法,多稱為近體詩。同近體詩相區別的一種詩體,是不受格律限制的自由詩。它產生於近體詩之前,唐人稱之為古體詩,後人多沿用唐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