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黃鶴樓王之渙和《登鶴雀樓》是一樣的嗎

時間 2021-10-14 21:24:17

1樓:牙牙的弟弟

王之渙只有《登鸛雀樓》,沒有《登黃鶴樓 》,歷史上也沒有留下名為「登黃鶴樓」的古詩。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全文: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翻譯: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及鑑賞: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

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引用,藉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時至今日,此詩還幾次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2樓:醉眼看花

1、「《登黃鶴樓 》王之渙和《登鶴雀樓》是不一樣的。

2、《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登黃鶴樓》是唐明詩人常作的題目,唐詩中著名的有崔顥的作品,明詩中著名的有戒顯的作品。

3、《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黃鶴樓》

崔顥頭像

唐:崔顥(hào)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3樓:成梓

不一樣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4樓:週週小鵬

那個是李白寫的,不一個人

5樓:

不一樣一個是崔顥另個是王之渙

6樓:【小小沈

是一樣的,都是王之渙寫的,內容都一樣,但不知道名字為什麼不同

王之渙寫的《登黃鶴樓》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加爾基 王之渙寫的是 登鸛雀樓 譯文如下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原文如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嘴角微微上揚 釋義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

登黃鶴樓的賞析精簡的,要黃鶴樓的賞析,精簡一些

崔顥 黃鶴樓 賞析 本詩最大的特點即是語如聯珠,景到言到。前四句中,黃鶴 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無暇顧及到它的重疊出現。這看似違背了七律的原則,其實在這裡作者正是根據 詩以立意為要 和 不以詞害意 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其氣概的蒼莽,感情的真...

登金陵鳳凰臺和黃鶴樓的異同點,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與崔顥的《黃鶴樓》兩首詩的異同

黃鶴樓這首詩是送別,而登金陵鳳凰臺更多的則是懷古。黃鶴樓意境高遠,向時空的縱向延伸 充滿惜別之情。後一首詩則意境深幽,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憑弔遺蹟,感嘆歷史變遷,物是人非。一切的榮辱興衰都被歷史埋沒。體裁上說,前一首是七言絕句,後者是七言律詩。1 登金陵鳳凰臺 唐代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