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什麼日子,廣西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時間 2021-10-14 21:32:00

1樓:

三月三是上巳節。

漢族的三月三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說法,三月三拜蚩尤。

農曆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苗族、瑤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

農曆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2樓:不會飛的肥豬

三月三是全國愛耳日。

由來:針對大陸耳聾發生率高、數量多、危害大,預防工作薄弱的現實,衛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老齡協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10部委局共同確定:每年的3月3日為「全國愛耳日」。

3樓:菅勃紀曼安

三月三歌圩,壯族及漢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

不少專家倡議將軒轅黃帝誕辰三月三日、上巳節設立「中華聖誕節」,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漢族: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過了「鬼節「關。這個訊息很快傳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婦女就成群結隊到山間地裡採摘青蒿做粑粑。

直到現在,舒城、霍山民間還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習俗呢。

4樓:

農曆三月初三,古稱「上巳日」,是古人出門踏青的日子,也是去年男女在野外相會,表達愛意的好時機。

在古代,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唐代杜甫的《麗人行》就是寫這個節日的盛況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可惜,宋代以後禮教漸嚴,男女私會不被容許,這個節日也日趨沒落,最終被人們遺忘。踏青也改在清明進行。

不過,幸好西南少數民族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

在這一天,闔族男女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狂歡終日,其盛況頗似唐代。

「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傳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的時候各縣、鎮、鄉、村都要舉行隆重的歡慶活動。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裡,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

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

傳說遠古時 代,聚居於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裡倖免於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

男耕女織, 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

節日裡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 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 化石的巖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 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 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

男女青年都會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

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 小夥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髮釵插在姑 孃的髮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繫於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 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故事是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漢人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用吃雞蛋的方式悼念祖先,並希望沾點靈氣。

第二個故事是講在壯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際習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

小夥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急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還有人說三月三,是個古老的節日,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上已節」演變而來的。那時這個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三月上旬。「已」是地支中的幹位。

過去紀年紀月紀日用六十花甲,即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與地支「子醜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輪番搭配,以數學組合方式組成六十個組合形式來記日記年。「上己」就是三月中第一個出現「己」的日子,因此叫「上己」。過去,在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郊遊踏青。

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禮教約束,自由交往。 到秦時,「上己節」的活動被正式定在三月初三這一天。這天,人們在郊外水濱盪鞦韆,放風箏,觀風景,青年男女對歌抒懷,各行其樂。

到唐代,這種風氣還一直流傳著,甚至連皇家戒備森嚴的宮廷也敞開了大門,讓嬪妃宮女到郊外歡度一日。詩聖杜甫描寫玄宗寵妃楊玉環及其姐妹到長安城外郊遊時就寫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 三月三這個節日發展到後來,在人們的生活中漸漸淡下去了,即使某些仍保留著這一風俗的地方,內容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逐漸成了一個休息、遊樂和集市**活動的節日。

6樓:就在今天

贊同樓上的觀點,並補充如下:

三月三日,是客家桐花鄉祭活動開始的日子.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較為普遍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節日**與活動內容,隨居住地區 不同有所區別。 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一帶布依族 將「三月三」又叫「祭地蠶」,俗稱「地蠶會」。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人們稱它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

7樓:清涼夏妃

三月三是什麼日子,有什麼習俗,你知道嗎

三月三是什麼日子

8樓:

農曆三月初三,古稱「上巳日」,是古人出門踏青的日子,也是去年男女在野外相會,表達愛意的好時機。

在古代,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唐代杜甫的《麗人行》就是寫這個節日的盛況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可惜,宋代以後禮教漸嚴,男女私會不被容許,這個節日也日趨沒落,最終被人們遺忘。踏青也改在清明進行。

不過,幸好西南少數民族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

在這一天,闔族男女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狂歡終日,其盛況頗似唐代。

「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傳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的時候各縣、鎮、鄉、村都要舉行隆重的歡慶活動。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裡,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

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

傳說遠古時 代,聚居於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裡倖免於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

男耕女織, 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

節日裡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 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 化石的巖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 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 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

男女青年都會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

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 小夥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髮釵插在姑 孃的髮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繫於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 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第一個故事是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漢人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用吃雞蛋的方式悼念祖先,並希望沾點靈氣。

第二個故事是講在壯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際習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

小夥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急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還有人說三月三,是個古老的節日,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上已節」演變而來的。那時這個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三月上旬。「已」是地支中的幹位。

過去紀年紀月紀日用六十花甲,即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與地支「子醜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輪番搭配,以數學組合方式組成六十個組合形式來記日記年。「上己」就是三月中第一個出現「己」的日子,因此叫「上己」。過去,在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郊遊踏青。

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禮教約束,自由交往。 到秦時,「上己節」的活動被正式定在三月初三這一天。這天,人們在郊外水濱盪鞦韆,放風箏,觀風景,青年男女對歌抒懷,各行其樂。

到唐代,這種風氣還一直流傳著,甚至連皇家戒備森嚴的宮廷也敞開了大門,讓嬪妃宮女到郊外歡度一日。詩聖杜甫描寫玄宗寵妃楊玉環及其姐妹到長安城外郊遊時就寫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 三月三這個節日發展到後來,在人們的生活中漸漸淡下去了,即使某些仍保留著這一風俗的地方,內容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逐漸成了一個休息、遊樂和集市**活動的節日。

三月三日,是客家桐花鄉祭活動開始的日子.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較為普遍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節日**與活動內容,隨居住地區 不同有所區別。 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一帶布依族 將「三月三」又叫「祭地蠶」,俗稱「地蠶會」。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人們稱它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

9樓:清涼夏妃

三月三是什麼日子,有什麼習俗,你知道嗎

10樓:匿名使用者

三月三,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節。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11樓:雨洗風吹

據說是王母娘娘的誕辰

廣西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12樓:米格戰鬥機

歌圩節。

農曆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苗族、瑤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 、三月三拜軒轅說法 ,三月三拜蚩尤。

農曆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農曆三月三是幾號,農曆三月三是陽曆的幾號

每一年都不一樣,2019年農曆三月三是4月7日。三月三,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裡,頭上綠葉蔽天,腳下 葉毯 鋪地,幽邃 涼爽 安謐。難怪 三月三 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 愛情節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 擋人 變向...

三月三日是什麼節日,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就是古時的 上巳節 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因為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不同,所以到魏晉時就以襖初三 來代替 上旬的巳日 作為上巳節了。上巳節起源於周代。起初它是 種巫教活動,即通過水濱祭祀 沐浴活動,除災祛邪 析求生育。可以說上巳節厚本是上古先民的嚴求育節 漢代以後,上巳節雖然仍有祛邪求育...

三月三歌會是哪個民族的節日,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魚要糧 三月三歌友會是廣西壯族 漢族 瑤族 侗族 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三月三,壯族人稱 窩埠坡 或 窩坡 原意為到垌外 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 歌圩節 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 歌仙會 關於它的來歷,民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經常唱山歌來表達愛意。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