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康德的絕對道德律令,怎樣理解康德的三個絕對道德律令

時間 2021-10-14 23:14:23

1樓:遊俠

1、「普遍立法」,即個人行為的標準必須可以成為普遍規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為必須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當作工具;

3、「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佈普遍規律的意志,即道德主體不受外界因素制約,為自己規定法則。

道德律令,是德國康德用語。指先天的可作為道德基礎的普遍法則與條件。

擴充套件資料康德的批判哲學認為,道德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個人的、特殊的、經驗的感受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切道德判斷之上的先驗規則之上。只有從純粹理性的意志中衍生出來的先驗規則,才能適用於所有的時代和所有的人。

道德規律是道德建設不可或缺的。道德律令以絕對命令的形式出現,說明它是強制性的。康德認為人不僅受理性的控制,而且受物質慾望的**。他們必須克服這種強迫形式的經驗慾望。

2樓:只剩腦袋

推出了這三條絕對道德律令:

1;你必須如此行事,你的這種行為方式可以作為所有人的行動典範——類似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總是將他人當作目的,而不僅僅當作手段——不論你的目的多麼光明,只要你實現它的手段是骯髒的,它就是骯髒的。

3;彷彿你是目的王國中的一員而行動——這玩意兒是個普世價值,在非洲食人部落同樣適用。

怎麼理解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和康德的絕對道德律令?

3樓:清溪看世界

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按照看來勢必增大或減小利益有關者的幸福的傾向,亦即促進或妨礙這種幸福的傾向,來贊成或非難任何一項行動。任何法律的功利,都應由其促進相關者的愉快、善與幸福的程度來衡量的。

康德的絕對道德律令:指總是按照那些同時可以成為普遍規律的規則行事。絕對命令是善良意志的自律,絕對命令是針對假言命令而言的,假言命令以經驗為基礎,是有條件的,而真正的道德命令是絕對的。

這一命令適用於所有人,絕對命令無須涉及其他目的,其自身就是必然的一個行動。

擴充套件資料

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的意義:

1、功利主義首先是判斷一個行為對錯的標準,通過兩個要素,快樂和痛苦去判斷。邊沁:自然把人類置於兩個強有力的主人的控制之下:

痛苦和快樂。只有他們才能向我們指出應當做什麼,並決定了會做什麼。

2、人的行為是遵循一個苦樂原則的,這也是人本性的一種傾向—追求快樂,逃避痛苦。邊沁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他的功利主義學說,他的功利主義本質就是一種快樂主義。

3、功利主義的的這個功利是一種功效,是對快樂和幸福功效的追求,對痛苦功效的逃避。

4、邊沁的功利主義是以個人為出發點的,但歸宿是社會。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什麼意思

4樓:不羈閣三不羈

這是大哲學家康德先生在《純理性批判》裡的一段話,意思是說:「有兩樣事物使我心中不斷充滿驚奇和畏懼:在我頭上繁星密佈的蒼穹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後來李澤厚在《浮生論學》中引用了這段話,並從新翻譯成了更有中國詩詞韻味的一段話,他的翻譯是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在這裡,道德法則或道德律令是一種「直接命令我們去做某事,不要把它當作達到另一個目的的條件」的絕對命令。

5樓:yang風雲

這句話是德國大哲學家康德的名言,原載於《純粹理性批判》一書,後來康德去世之後,這句話就成了他的墓誌銘。

康德這段話講的極為精彩,可以說是他哲學貢獻的精煉表述。在此,事實認知與道德認知終於找到了銜接之處,那就是人的理性,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令,其背後都是人的理性在提供支撐。

在康德看來,人同時處於兩個世界之中,一個是現實世界,另一個是價值世界,正如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中所說:

就自身僅只是知覺,就感覺的感受性而言,人屬於感覺世界,就不經過感覺直接達到意識,就他的純粹能動性而言,人屬於理智世界。對於這一世界,我們還沒有更多的知識。

而人之所以能夠有道德認知,有「應然」的意識,恰好是因為人同時處於這兩個世界之中:

「因此,定言命令之所以可能,就在於自由的觀念使我成為意會世界(intelligible welt)的一個成員。倘若我僅僅是這一世界的成員,那麼我的全部行動就會永遠和意志的自律性相符合。然而,我同時既然是感覺世界的一個成員,那麼,我就應該和這一規律相符合了。」

6樓:南笙淺夢憶華年

意思是:「有兩樣事物使我心中不斷充滿驚奇和畏懼:在我頭上繁星密佈的蒼穹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這句話是德國大哲學家康德的名言,原載於《純粹理性批判》一書,後來康德去世之後,這句話就成了他的墓誌銘。

後來李澤厚在《浮生論學》中引用了這段話,並重新翻譯成了更有中國詩詞韻味的一段話,他的翻譯是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康德這段話講的極為精彩,可以說是他哲學貢獻的精煉表述。在此,事實認知與道德認知終於找到了銜接之處,那就是人的理性,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令,其背後都是人的理性在提供支撐。

7樓:匿名使用者

在這裡,道德律令不是普通法律法規,不是我們常講的那種普羅大眾的道德,而是由我自己內心深處發出的道德,我尊存我自己的內心,出來的那種真善美,而不和外部世界牽扯關係。

8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個典型的害義翻譯,直接看願意翻譯比較好:「有兩樣事物使我心中不斷充滿驚奇和畏懼:在我頭上繁星密佈的蒼穹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這段話大概是說宇宙(自然)的規律和道德(倫理)的意義讓我好奇且畏懼。並沒有在對道德律令要絕對遵從的意思,而是說對道德律令是如何形成的充滿好奇,對道德律令的巨大作用充滿畏懼,比如某人想出的「是個人就該捨身救人」這種鬼知道怎麼想出來的玩意,但卻可以確實的把人推向死亡。

康德的先驗意識和道德律令是什麼意思,簡單準確的表達下。一定要簡單。不需要詳細解釋

9樓:我不墜

樓上渺渺說的

bai理論沒錯,不過du你可能不zhi是很理解。我給你舉例說明一dao下,「專先驗」即先於「驗」,這屬個「驗」就是我們能夠感知、檢驗的客觀存在,是「後果」,先驗就是導致我們感知到客觀世界之所以如此的一種可能存在的「前因」。比如:

你剛走出門口,忽然上面掉下來一個花盆,你看到花盆掉下來是「經驗的」,你推測花盆掉下來的原因這個「先於驗的存在」。可能是風吹的;可能是小孩子不小心碰的;也可能是有人故意的,但是你並沒有感知到花盆掉下來的「因」,你只是憑著「果」來推測,所以「先驗」的存在不用置疑,而「先驗」的方式有很多可能,且你又無法去驗證它。 至於「道德律令」,我認為僅僅一句話就可以說明:

「不願自身及自身所在乎的東西受到傷害,當這個範圍擴充套件到群體時就是:我不傷人,人亦不傷我。」這就是道德律令。

10樓:匿名使用者

要簡單的是嗎?好

先驗就是認識如何可能的條件。

道德律令就是人無條件履行的內道德義務。因容為康德認為道德絕對不是基於感情,也不是基於結果。否則道德就不純粹。

康德的先驗概念除了先於經驗,還有先天的含義,也就是普遍必然性。因此在康德哲學裡,就是指的認識何以可能的條件,具體來講,就是時間,空間等感性純直觀和十二個先驗範疇。推測花盆掉落等,實際上不能算嚴格的先驗。

11樓:仙源渺渺

康德的抄先驗是與經驗相對襲來說的,「我將bai所有那些不是與物件有關,而是與我du們關zhi於物件之認識方式有關的認dao識,只要它們是先天可能的,都稱作『transzendental』。『transzendental』並不意味著某種超越出經驗的東西(那將會是『超越的』),而是某種雖然先於經驗(『先天的』),但除了使經驗成為可能以外還沒有得到更進一步規定的東西。」

道德律令康德認為,道德性的客觀根據僅僅是道德律令,道德律令的三個公式就是普遍化原則、人是目的原則以及自律原則。定言命令即是普遍化原則,它要將人的主觀準則轉化為普遍法則,而這種轉化又是通過人的意志而發生的;人的意志要把人自身看作最終的目的,而不能只看作是手段;人類自身就是道德規律的立法者,自己立法,自己執法,從而構成自律。

__________________

謝:我不墜,給我的解釋。我認為:

先驗是存在的(文化中),比如孝順父母,團圓等那可是我的先驗。

道德律令:孔子的修身(內在秩序),天理難容(外在秩序)

12樓:翔羽葉

樓上正解;給你極簡單而準確的:

先驗就是先於經驗,不是時間優先而是邏輯在先;

道德律令就是道德實踐所依據的先驗無條件的原則。

13樓:匿名使用者

康德的先驗意識是指人的先天"認識結構",康德沒有**先天認識結構如何產生專,這也是他的理論的不屬

足之處.先天認識結構就是人認識世界的一組範疇,包括時間空間,因果等.康德認為人對世界的認識不是對世界中物自體的認識,而是對物自體的現象的認識,因為人無法感受到物自體,只能感受到物自體的現象,這些現象也就是經驗.

然而時間,空間,因果等也是人無法感受到的,但我們相信時間空間,因果.因為他們是人先天的認識結構.這就是先驗意識.

康德的道德律並不是感性的道德律而是理性的道德律,一切感性的判斷標準都不能成為道德的判斷標準.理性的道德律**於"自由意志",所謂"自由"就是對於某件事情不存在因果律,也就是你不一定非要做它不可."意志"可理解為可持續,就是說某一行為不會自我破壞(比如說謊,就會自我破壞.

你說謊是為了要別人相信你,但你的謊言卻導致別人對你的不信任,這就是自我破壞).所以"出於道德的行為"那就是無目的無因果的整個群體的可持續的行為.

康德的絕對道德是什麼意思?

14樓:碎極塵重

這問題時間已經久了,但忍不住說兩句。

推薦答案的這位大大有些答非所問哦,大概這位不是學西哲的吧。「絕對道德」或者是「絕對律令」是舊的譯法,德語原文是kategorischer imperativ(英語:categorical imperative),字面意思大概是「無條件/絕對的的命令」;較新的譯法是「定言律令」或者「定言令式」。

康德認為,道德完全先天地存在於人的理性之中。只有因基於道德的義務感而做出的行為,方存在道德價值。因心地善良而做出的義舉,或是因義務而做出的德行(譬如軍人因救災而犧牲),都不能算作真正有德的行為。

道德應當,而且只應當從規律概念中引申演繹而來。儘管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某種規律,但只有理性生物(人)才具有按照規律的理念而行動的能力(自由意志)。就客觀原則對意志的約束規範而言,其命令儘管是強制的,但同時也是理性的。

這種理性命令的程式,就叫作「律令/命令/戒令(imprativ)」。

律令有兩種。如果某種行為無關於任何目的,而出自純粹客觀的必然性,那麼這種令式才是定言律令。如果行為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則被康德稱為「假言令式」。

康德認為,定言令式總是先天的(而不是後天的),又是綜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即不是由其他前提演繹出來的)。「先天綜合判斷」故而也成為康德倫理體系的重要概念。

絕對值該怎樣理解?

無論是絕對值的代數意義還是幾何意義,都揭示了絕對值的以下有關性質 1 任何有理數的絕對值都是大於或等於0的數,這是絕對值的非負性。2 絕對值等於0的數只有一個,就是0。3 絕對值等於同一個正數的數有兩個,這兩個數 互為相反數或相等。4 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的絕對值相等。5 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6 負...

怎樣理解物權是支配權 絕對權和對世權

1 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的權利,即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權物權的構成體系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3 物權是財產權摺疊 物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 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財產利益包括對物的利用 物的歸屬和就物的價值設立的擔保,與人身權相對。4 物權的客體是物,且主要是...

怎樣理解實踐的本質,結構和過程,怎樣理解實踐的本質

首先 目的性 是實踐的基本特徵之一。就是說,人的活動是有目的性的。所以,實質上,人的實踐的目的性,主要表現在人的全部實踐過程,都是有理論指導的,而且是為了實現某種理論的。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社會性的物質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 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三個基本特徵。第一,實踐是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