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的意思?要正確答案哦。。快,回家作業

時間 2021-10-15 00:17:22

1樓:

玉石不經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

以喻人不經過培養、鍛鍊,不能成材

2樓:華麗麗的無聊

1.《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謂玉不加工,不成器皿。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

3樓:芒果映像工作室

出自《三字經》

其書作者說法大致有四種:一、明代黃佐《廣州人物傳》十,明末諸生屈大均《廣東新語》十一,清代惲敬《大雲山房記》二,都以為作者應是宋末區適子;二、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注:

「《三字經》,南海黎貞撰。」據此以為《三字經》為明代黎貞撰;三、或者又有區適子所撰,黎貞增廣之說;四、世傳王應麟撰,王應麟(1223—1296),南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學紺珠〉序》:

「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經》作者自先生(王應麟),因取文熟復焉,而嘆其要而該也。」清代賀興思《〈三字經〉註解備要敘》:「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經》一出,海內外子弟之發矇者,鹹恭若球刀。

」都明確認為《三字經》是王應麟所撰。一般來說,《三字經》作者應為王應麟。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啟示: 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4樓:歲歲歲星落人間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5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2),教學為先。《兌命》曰(3):「念終始典於學(4)。

」其此之謂乎! 雖(5)有佳餚,弗(6)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7)。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8)也。

《兌命》曰:「學學半(9)」其此之謂乎! 本節選自《學禮》。

譯文玉石不經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比喻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

《尚書.說命》中說:「自始自終想著學習。

」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儘管有味美可口的菜餚,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儘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篇說:

「(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6樓:紫色淚

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為以件玉器,人不學習就不知道道德。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給是經嗎

三字經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出處 禮記 學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原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 曰 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玉不琢不成器,玉是怎麼琢成器的,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y神級第六人 玉器的一般加工程式 將一塊玉石琢磨成器物,要經過一系列加工程式。中國古代已有一套程式,清代的琢玉程式有搗砂,研漿 開玉 扎堝 衝堝 磨堝 掏堂 上花 打鑽 透花 木堝 皮堝 等工序,反映了中國琢玉工藝的成熟。現代,玉器的加工程式,一般分為選料,設計,琢磨,拋光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定...

玉不琢不成器作文,玉不琢 不成器400字作文

qweqweqwe雪花 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是三字經裡的的一句話。意思是 再好的玉石如果不經過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也不會成為出眾的玉器。在我小學 一 二年級的時候,成績非常差勁。再加上班主任非常偏向好同學。所以我很快就被老師 拋棄 了,就是說被老師歸到了 差生一欄 不久我就失去了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