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為什麼要隱居田園

時間 2021-10-17 09:31:44

1樓:奧特七弟

陶淵明少年時受傳統儒經的影響,懷有兼濟天下大濟蒼生的壯志。但是,由於門閥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門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權位的壟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陶淵明的理想是難以化為現實的,他理想的夢幻註定會破滅。陶淵明直到二十九歲的「高齡」才出仕為官,但終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過是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芝麻小官,不僅壯志無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虛與委蛇。

到他三十九歲時,多年來的經歷使他的思想發生了質的變化,他開始轉向躬耕自給自足,追求心靈的寧靜與澹泊。此後,他又為彭澤縣令,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餘日就解印掛職而歸。從此,他結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經的彷徨,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歸隱田園之路。

自四十一歲歸隱田園之後,陶淵明確確實實享受了一段「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然而書香門第出來的陶淵明畢竟不是稼穡的好手,「開荒南野際」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過上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

義熙四年在陶淵明四十四歲時,一場災禍更使得他全家一貧如洗。這年夏天,詩人筆下洋溢著生活氣息的「方宅十餘畝,草屋**間」被一場無情的大火燒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親朋好友的接濟過活。永初三年(422年)陶淵明五十八歲時生活已近絕境,其情狀反映在《有會而作》一詩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飢。

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詩人貧病交加,在其《輓歌詩》中第二首自輓詩中,詩人對死後可以「鼓腹無所思」的幻想讀來讓人心酸:「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觚。

春醪生蜉蟻,何時更能嘗。餚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歲的陶淵明淡然離世。

2樓:匿名使用者

陶在最後決定終身隱居的時候,他的心情實際上是複雜和矛盾的。「一方面,他擺脫了封建統治羅網,感到極大慶幸與愉快」,「另一方面,歸隱就要終身放棄政治理想,就要遭受飢寒痛苦」

如此看來,歸隱並不是陶的「心甘情願」,而是「不得已」,「陶之所以成為一個隱士,決定於他的思想見解和道德品質,更是決定於他生活的歷史時代和社會風氣」(7)。也正是由於如此,魯迅先生說,「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十一個人」,又說:「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不為五斗米折腰

晉朝的政治太黑暗了

陶淵明看不下去了,就卷著鋪蓋捲回家了

杜聿明為什麼只是箇中將軍銜,杜聿明為什麼是中將

夢中雨滿羅蘭玉 1 杜聿明資歷不行,32年才被委為該17軍五師第七十三旅旅長,在國民黨中的資力不是很高,國民黨的上將也不容易得到,除了幾個大佬,何應欽 陳誠 顧祝同 白崇禧 李宗仁,然後就是地方實力派,閻錫山 張學良 馮玉祥等 2 抗戰是他成名發家的時期,然而真正抗戰而讓老蔣給他個上將的很少,或者說...

陶淵明不是叫陶潛麼?為什麼後人稱他陶淵明

空白 陶淵明原名就是陶淵明,字元亮,後更名陶潛。陶淵明死後,後人稱之為 靖節 他的墓葬稱靖節墓。陶淵明 352或365年 427年 潯陽柴桑 今江西省九江市 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 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 建威參軍 鎮軍參軍 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

杜聿明為什麼是中將

szj心誠則靈 杜聿明在國民黨一直是中將幹著上將的事,還有一個人與杜相似,就是最後一任山東省主席王耀武。此二公其實在1945年就能授上將了,其他中將和這兩個比職務差太多 當大元帥時指揮戰爭手下也有過好幾個十大元帥之一的啊,這要看當時形勢和上級命令,一群人中總該有個帶頭的吧,再說其他的中將受他指揮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