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成語故事。簡短一點

時間 2021-10-18 04:19:57

1樓:愛上壞女孩傑

孔子孟子名言!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

「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

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2樓:匿名使用者

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求兩個簡短的故事:關於孔子和孟子的

3樓:科普小星球

一、孔子

1、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領取補償金,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

「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

「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覆鑽研,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3、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

「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

「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

」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們講:

「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

二、孟子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

「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2、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

」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

「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

」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

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

《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閒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

」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3、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4樓:牙牙的弟弟

1、孔子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孟子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擴充套件資料:

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至聖」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大名自然無人不知。而兩大宗師的思想、學說聯絡緊密,相輔相成,因而常被合稱為「孔孟之道」。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生積極從政,希望有一番作為。

但他在魯國遭受權臣排擠,後來周遊列國也得不到諸侯重用,政治生涯始終鬱郁不得志。於是,後期孔子轉而通過治學來影響政治。

他收徒講學,著書立說,編修整理了《詩》《書》《周易》《春秋》等經典。孔子的門生據稱多達3000人,其中比較出名的有72人。而孔子和**的言行則被記錄在《論語》這部書中。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一個「仁」字。據統計,在《論語》裡,「仁」字出現過109次,孔子對於「仁」的內涵有多種表述和闡釋,但最核心的說法就是「愛人」。

有了愛人之仁心做基礎,才能踐行忠、恕、孝、悌等德行,才能建設、實施禮樂制度。同時,「仁」也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仁學的追求目標之一是培養君子人格。此外,孔子也把「仁」的概念擴大到政治領域,要求君主愛民,施行「德治」。

孔子為儒家思想這座大廈打好了基礎,描繪了藍圖。而孔子歿後百餘年,給儒家大廈添磚加瓦的孟子誕生了。

孟子(約前372——約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他師承子思(孔子之孫)的門生,曾經遊說齊、魏等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同樣不被諸侯接納、重視。

和「王天下」比起來更樂於「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孟子,於是也選擇了退居講學,並和**共同撰寫了《孟子》一書。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

在政治領域,他對孔子的「仁」學做了繼承發展,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張。孟子認為,人民是國家政治的根本,即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統治者應該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要保障人民權利,使人民生活安定。孟子還說,君主只要實行王道,贏得民心,就可以不戰而服萬國,無敵於天下(所謂「仁者無敵」)。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幾千年來對我國思想、文化各方面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成語故事

5樓:靜水一語

孔子:1、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

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2、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3、不捨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意思是:

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

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孟子:1、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

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樑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

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 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3、孟母三遷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

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

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

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

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孟子有關的成語故事,有關於孟子的成語故事

孟母三遷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 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 不行 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

孔子的成語故事,關於孔子的成語故事

不會飛的肥豬 1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時孔子已帶領 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1 善與人交 晏嬰是與孔子同時...

關於孔子的故事有哪些,關於孔子的成語故事

o風來啦 孔子行禮 傳說,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天,烏雲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 孩子。歇一會兒吧!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 當時行禮用的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