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許多精彩的句成了成語,請列舉幾個和論語十二章相關的成語

時間 2021-10-20 20:25:06

1樓:天子傳說

原文: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成語:不亦說乎,三省吾身,從心所欲,溫故知新,不堪其憂,不改其樂,曲肱而枕,擇善而從,不捨晝夜,切問近思,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耳順之年,年逾不惑,年逾耳順,從心之年,食蔬飲水,樂在其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樓:匿名使用者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不亦樂乎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任重道遠

3樓:浮生豈能如夢

吾道一以貫之!

朝聞道兮死可以已!正值年少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中年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老年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勿以怪力亂神。

論語十二章中有很多句子被沿用為成。請說出三個成語並說出它們的意思。

4樓:鄧奔奔

溫故知新,溫習舊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情便勇敢的去做。

中道而廢,半路就停止了。

見賢思齊,看到德行好的人,要想學習他。

舉一反三,比喻善於學習,由此及彼。

任重道遠,比喻責任重大,要長期奮鬥。

華而不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

5樓:匿名使用者

江南的冬是溫溫的,潤潤的,對我這個北方的人來說,是最好不過的氣候了。我在這深冬裡,帶著孤寂的心情,帶著憂鬱的心情,帶著沉重的心情,千里迢迢來到這多少人夢裡的江南,烏篷船寫意的江南,一葉小舟出沒在煙雨裡的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

論語十二章有哪些成語

6樓:匿名使用者

從心所欲

[拼音]:cóng xīn suǒ yù

[釋義]: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

[出處]:《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例句]:他遇事從心所欲,弄得大家都對他有意見。

溫故知新

[拼音]:wēn gù zhī xīn

[釋義]:溫:溫習;故:舊的。 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例句]:對學過的東西要溫故知新,對不認識的東西要不恥下問,對於學習要學而不厭。

擇善而從

[拼音]:zé shàn ér cóng

[釋義]: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例句]: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做人上我們都應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拼音]:sān rén xíng bì yǒu wǒ shī

[釋義]: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意思是說,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可供學習、效法的物件。

[出處]:《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師,只要肯放下架子,不恥下問,你就可以學到許多新的知識。

不捨晝夜

[拼音]:bù shě zhòu yè

[釋義]:舍:放棄。 不放棄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例句]:再沉落,那是奈何橋上,亡魂不捨晝夜的歌聲。

7樓:歐米伽

成語有如下:

【不亦樂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從心所欲】

【溫故知新】

【一簞一瓢】

【樂在其中】

【博學篤志】

【三人行必有我師】

建議提問的朋友遇到正確答案時,能夠及時將最快回答正確的答案採納,免得其他朋友以為前面還沒正確的答案而費盡腦筋。

採納他人的答案,既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肯定,且提問者和答題者雙方都能獲得財富值,正所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未徹底解決你的問題或有其它疑難,儘可向我發起追問,亦可求助於我的團隊。

8樓:魂釗

從心所欲

[拼音]:cóng xīn suǒ yù

[釋義]: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

[出處]:《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例句]:他遇事從心所欲,弄得大家都對他有意見。

溫故知新

[拼音]:wēn gù zhī xīn

[釋義]:溫:溫習;故:舊的。 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例句]:對學過的東西要溫故知新,對不認識的東西要不恥下問,對於學習要學而不厭。

擇善而從

[拼音]:zé shàn ér cóng

[釋義]: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例句]: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做人上我們都應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拼音]:sān rén xíng bì yǒu wǒ shī

[釋義]: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意思是說,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可供學習、效法的物件。

[出處]:《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師,只要肯放下架子,不恥下問,你就可以學到許多新的知識。

不捨晝夜

[拼音]:bù shě zhòu yè

[釋義]:舍:放棄。 不放棄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例句]:再沉落,那是奈何橋上,亡魂不捨晝夜的歌聲。

9樓:匿名使用者

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後生可畏,當仁不讓,安貧樂道

10樓:郭雯雯

【不亦樂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從心所欲】 【溫故知新】 【一簞一瓢】 【樂在其中】 【博學篤志】 【三人行必有我師】

11樓:精神佈道者

三十而立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不亦樂乎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任重道遠 簞食瓢飲

論語十二章至今還在使用的成語有哪些

12樓:匿名使用者

三省吾身,任重道遠,死而後已

13樓:匿名使用者

三人行,必有我師

擇善而從

不亦樂乎

14樓:驕傲的智者

成語有如下:

【不亦樂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內【四容十不惑】

【從心所欲】

【溫故知新】

【一簞一瓢】

【樂在其中】

【博學篤志】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疏食飲水、擇善而從、不捨晝夜、逝者如斯。

論語中含有成語的句子

15樓:21世紀第一聖人

咱們現在不少常用的成語都出自《論語》,《論語》中演化出成語的內容也很多,這裡例舉幾個。

1.《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直接產生巧言令色。

2.《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衍生出溫故知新。

3.《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俏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於此。

4.《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這是三思而後行的出處。

5.《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證」,這更不用說啦。

16樓:匿名使用者

朝聞道,夕死可以 ……(朝聞夕死)

《論語》裡有很多句子演變為今天的成語或熟語,請根據下列句子的意思寫出相應的成語或熟語。(共10分,每

17樓:匿名使用者

1.不恥下問    2.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3.當仁不讓    4.發憤忘食           5。殺雞焉用牛刀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後生可畏     8.患得患失9.手足無措        10.禍起蕭牆無

寫出三句論語中的句子並作解釋,請寫出論語中關於三句孝道的句子

o哇帥 原文 1 1 子曰 1 學 2 而時習 3 之,不亦說 4 乎?有朋 5 自遠方來,不亦樂 6 乎?人不知 7 而不慍 8 不亦君子 9 乎?註釋 1 子 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 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 書中 子曰 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 學 孔子在這裡所講的 學 主要是指學...

論語中的成語

論語 中成語頗多,今略摘於此,與眾友人共賞 學而時習之 犯上作亂 君子務本 巧言令色 不忠不信 言而有信 過勿憚改 溫故而知新 慎終追遠 一言蔽之 從心所欲 孰不可忍 射不主皮 里仁為美 君子喻於義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君子懷德 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 小人懷惠 小人喻於利 見賢思齊 肥馬輕裘 不堪其憂...

求論語中的成語

夜靈悠悠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犯上作亂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言而有信 溫良恭儉讓 和為貴 一言以蔽之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從心所欲 隨心所欲 溫故知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義勇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盡善盡美 朝聞夕死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見賢思齊 父母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