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寧」姓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時間 2021-10-25 17:59:50

1樓:匿名使用者

姓氏源流

寧(nìng 甯)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以諡號為氏。據《姓纂》和《急就篇》記載:「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諡寧公,支庶因以為姓。

」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襄公有曾孫去世後諡號「寧」,其支庶子孫有以其諡號「寧」為氏,世代相傳姓寧。

2、出自姬姓,**於封地,以邑名為氏。上古周朝時,衛國有位公族叫衛成公,衛武公將其兒子姬季亹(wěi 音偉)封於寧邑(今河南省修武縣)。他的子孫便以封地名為姓,稱寧氏,世代相傳姓寧。

據《元和姓纂》四十六:「甯,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亹,食採於甯,弟頃叔生跪,跪孫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又《潛夫論》引《世本》雲:

「甯氏出自衛武公子季亹,食採於甯,因以為氏。」再《姓氏考略》:「甯,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亹,食採於甯,以邑為氏。

望出齊郡,又與寧通。漢甯成,史記作寧城。」據此,寧氏發祥於春秋時代距今兩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帶古老家世,始祖衛康叔是周武王同母弟,當時被封為諸侯的周文王眾多子弟之中,相當出類拔萃。

衛武公則為衛國第二任國君,其在位時間相當於公元前812-758年。

3、出自滿族複姓所改。清滿族有寧佳氏、寧古塔氏,入關後有從漢姓習俗,改單姓為寧氏。

得姓始祖:季亹。寧氏的遠沮乃是周文王第九子姓姬名封,因他初封於康,後人稱他為康叔。

周武王滅商後,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今河南省安陽)周圍地區分封給他,國號「衛」,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成為西周衛國的始祖。傳至衛成公時,其子姬季亹分封於寧邑(今河南省修武縣),後來他以邑為姓氏,其後裔世代相傳姓寧,這便是寧姓的**。到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其後裔寧相、寧渝、寧喜等,皆為衛國史籍有名的大夫。

其中一名甯戚者,從衛國遷去齊國的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居住,也當上齊桓公的大夫,後來世代為官。故寧氏後人尊季亹為寧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缺)寧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寧姓出自姬姓:春秋時期,衛成公將小兒子季亹封在寧(今河南省獲嘉縣,一說今河南省修武縣),季亹的後代中有的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稱寧氏。

更多

2樓:匿名使用者

[寧氏來歷]

寧姓姓源有二:據《元和姓纂》記載,寧氏是秦始皇本家,即上古顓頊帝的嬴姓後裔,以諡為氏。而據《姓氏考略》介紹,寧氏源於春秋時代的衛國,發祥於距今兩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帶。

其始祖衛康叔,衛康叔之後代受封於寧地,其子孫以邑名為姓。

易經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3樓:匿名使用者

1、《易經》產生的年代:

關於《易經》的產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學者們考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2、《易經》的起源:

文王周易是最早的。

而關於《易經》的起源,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聖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

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裡【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後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並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聖人完成。

3、歷史上的《易經》,據說有三種,即所謂的「三易」:

(1)、一曰《連山》,產生於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

(2)、二曰《歸藏》,產生於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表示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一切以大地為主。

(3)、三曰《周易》,產生於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下面我們再來追溯它的起源及歷史。易經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上古三大奇書:《黃帝內經》、《易經》、《山海經》。

《易》事實上是集合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陰陽一元論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擴充套件資料

《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哲學鉅著,歷經七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經久不衰,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開創了東方文化的特色,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和巨大影響。

《易經》的思想智慧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絡。

《黃帝內經》是元素論五行文化和陰陽文化結合的典範,解決了大易「醫病」的問題;思孟學派的《五行》是德性論五行文化與陰陽文化融匯的淵藪,解決了大易「醫人」的問題。一言以蔽之:大易醫國、醫人、醫病。

《周易》研究被稱為「易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三易》在周朝不是隨便可以見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後愛不釋手,《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

《易經》代代相傳,釋家林立,許多學者皓首窮經,考證訓詁,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為大觀。

4樓:曉星後勤部

對一部流傳

六、七千年的書,要追溯它出於何年何月,作者何入,恐怕不是一件尋常之事。但對於像《易經》這種震動世界的寶典,人們去追溯它,考證它,以便找出更能破譯寶籍 的理論依據,情之所鍾,自然無可非議。於是千百年來,無數學者窮經皓首,花畢生的精力去論證、考究它,但如果僅是為了論證誰是《易經》的作者,追蹤其具體成書年月,卻實在沒有多大的意義。

有的學者甚至為孔子對《易經》說的一句話「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竟也引出大規模的爭論,如清朝康有為據經摘典地對孔子《論語》中的這句話一再提出質疑,便是一例。筆者認為,今天我們重視學易,主要是充份理解《易經》的本質意義及其運用,不必要在《易經》的旁支側流上爭長論短,也大可不必對幾千年前的歷史細節處處考證,為此而耗盡畢生精力。

對於《易經》的起源。今天我們完全可以用歷代為大多數學者認可的理論依據與事實來達成共識。 《易經》一書,最早由伏羲氏創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西伯侯姬昌)改變了伏羲氏的座標系,創立了後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並寫了每一封的卦辭,歷史上稱為《周易》。

這也可以說是最早的《易經》。 至於《易經》中的繫辭按當代大易學家劉大鈞教授考證了很多歷史資料,得出的結論是,《繫辭》成書於老子以後,莊子以前,而《彖傳》、《說卦》、《文言》等文也應在莊子以前。《文言》早於《繫辭》,《彖傳》早於《文言》,《大象》早於《彖傳》,《說卦》早於《繫辭》也早於《彖傳》和《大象》。

中山大學楊維增教授認為,《周易古經》成書於殷周之際。這是一知占筮書,通過一定的筮法起卦和占斷,即利用六十四封和三百八十四爻( yao)的變化來**吉凶。這標誌著古人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力量,由迷信轉向科學的人類覺醒,是科學與迷信相混淆的—種認知體系。

春秋戰國的大聖人孔子及其**們熟讀《周易古經》,創作《周易大傳》,把蘊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來,並且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周易》成為一本關於宇宙和人類的充滿偉大哲理的書,標誌著哲學從神學中脫胎而出的人類新覺醒。自從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周易》一躍而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 總而言之,《周易》包括經和傳(《易經》講占筮,《易傳》講哲理)是—本充滿著中國古代人智慧的重要經典。

話說神祕的著作《易經》 《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祕的著作,因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 周易 》,並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從其編排體例及文字內容看,是占卜用書。本條目討論寬泛的易經,即包括《易經》和《易傳》在內;在古籍裡僅提到名字的「連山」、「歸藏」(無論是否事實存在)則不予討論。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偷偷將《易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

關於其作者,《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由於成書很早,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指《易經》和《易傳》二者的結合。

有人認為,占卜之書的性質並不能掩蓋《易經》作為一部偉大著作的價值。占卜起源於人類解釋世界的渴望,哲學的萌芽從原始宗教中生發出來,《易經》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證。中國哲學中陰陽相生相剋、對立統一的基礎理論,便是根植於《易經》。

後人從《易經》中發展出了複雜的哲學系統,儒家和道教的學說均明顯受到《易經》的影響。今人更是從《易經》中解讀出哲學、政治、歷史、軍事、民俗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根據《周禮》的記載,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經》只是其中之一,另兩部《連山》、《歸藏》均已失傳。

《易》被其後的諸多研究者所推崇,許多易學研究者都是當時公認的淵博學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

義理派注重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東漢王弼、北宋程頤,後者如西漢京房、北宋邵雍。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新增進去的。

中國儒家典籍 ,六經之一 。原名《易》、《周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易」字,一說為「簡易」之義;另一說為「變易」之義,意為以揲蓍數目之變,推求問事之變,藉以釋疑。

「易」前「周」字,一說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 ,傳是對經的解釋。《易經》則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而言。

《易經》成書於何時,作於何人,迄今無定論。《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聖」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以解經。「五四」運動以後,史學界對傳統說法提出懷疑,認為卦和爻辭中講到周文王以後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足證《易經》成書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因此出現了周初說、春秋中期說和戰國說,所據不一。

《易經》的卦象指卦的影象,由陽爻「-」和陰爻「--」兩種爻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共六十四種卦象。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

二、三、

四、五、上表示位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說卦象的辭句稱為卦辭,繫於卦象之下,解說爻象的辭句稱為爻辭。卦辭共六十四條,爻辭三百八十四條,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總稱為筮辭,共四百五十條。

六十四個卦象的排列順序,現傳有兩種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經,上經始於乾卦,次為坤卦,下經終於未濟卦;二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首卦為乾,次卦為否,終於益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有三類;一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二是講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斷吉凶的辭句。

據研究,卦、爻辭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生活。 《易經》雖屬占卦書 ,但在其神祕的形式中蘊含著較深刻的理論思維和樸素的辯證觀念。例如,它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現象,它還承認對立事物的互相轉化。

從《易經》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戰國後期,對《易經》的研究逐漸成為一種專門學問,一些系統闡釋《易經》的文字陸續被收集起來 ,匯成《五傳》。至漢代,經學興起,其中關於《周易》經傳的解釋,稱為易學。

易學源遠流長,歷時2000餘年,形成了許多流派,如象數學派、義理學派等。許多著名哲學家,依據《周易》經傳提供的思想資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 《易經》的版本,流傳下來影響大的是三國魏王弼注本、唐孔穎達疏,亦稱《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中。

宋朱熹撰《周易正義》,為宋代以後通行本。202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周易》,抄寫於漢文帝初年,與傳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現存《周易》中最早的別本。古今解易者影響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

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穎達《周易正義》、宋朝程頤《程氏易傳》、宋朝朱熹《周易本義》、現代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和高亨《周易古經今注》。 參考資料: http:

//www.fx120.net/astro/200809/42115.

html

朱姓的最早起源於什麼地方,油畫最早起源於什麼地方?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 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 姬 ...

百家姓都是那些姓,百家姓都有什麼姓

百家姓如下 1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2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3 雲 蘇 潘 葛 奚 範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4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

誰知道百家姓王姓的起源啊,百家姓王姓的來源

王姓 複雜,派別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為氏,天子之後代多以此為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相傳周靈王姬洩心,太子晉曾對其直諫,觸怒龍顏而被廢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 今屬山西 琅邪 今屬山東膠南縣一帶 等地,因晉及其後裔祖宗為周天子,因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