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湖陰先生壁(其一)的詩意

時間 2021-11-04 22:47:06

1樓:樂為人師

書湖陰先生壁(其一)的詩意是(既讚美了主人樸實勤勞,又表達了詩人退休閒居的恬淡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

擴充套件資料:

書湖陰先生壁(其一)

宋代:王安石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註釋書:書寫,題詩。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蘇南京)時的鄰居。

茅簷:茅屋簷下,這裡指庭院。無苔:沒有青苔。

成畦(qí ):成壟成行。 畦:經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

護田:這裡指護衛環繞著園田。⑸排闥(tà):開門。闥:小門。送青來:送來綠色。

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裡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見的苦楝花。

譯文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淨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

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並且環繞著農田;兩座大山開啟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桑樹枝葉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風吹送楝花餘香,悄悄地送過牆頭。

黃鶯幾聲清脆的啼叫 ,驚醒了我的午覺。一夢醒來,我恍恍惚惚還覺得自己好像仍然在舊日所住的半山園中。

2樓:仇智尹丙

1.這是作者王安石題在湖陰先生居室牆壁上的一首詩。

具體如下:

茅簷長掃淨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2.譯文如下: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淨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3.附賞析一篇:

王安石詩《書湖陰先生壁》賞析

廣東趙洪玲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因主持變法,先後兩次被罷相,晚年退居江寧(今南京),自奉儉約,縱情山水,常訪僧問禪,勤於讀書著述。因而這一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精益求精,構思精巧,字句別緻,意境清遠自然,為世人所推崇。《書湖陰先生壁》即其中之一。

湖陰先生即楊驥,字德逢,是一位躬耕田園的隱士,是王安石晚年居江寧時的一位鄰居和好友。王安石在《元豐行示德逢》詩裡有這樣的詩句:「湖陰先生坐草室,看踏溝車望秋實。

……先生在野固不窮,擊壤至老歌元豐。」足見其交情甚篤。王安石題在湖陰先生壁上的詩共有兩首,這是其中一首。

詩的前兩句「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寫詩中主人庭院之靜,此處只一「靜」字,表達了「潔淨」,又牽引出「清靜」,因得主人長掃,而無青苔雜蕪,造訪客人因見其「淨」而生「靜」意,「靜無苔」三字準確地表達了詩人從視覺感官到心靈感受所得到的一種愉悅和陶醉,若將「靜」改為「淨」,便頓覺索然無味。此時,詩人將目光移向園中蔥鬱繁盛的花木,因花木已「成畦」,錯落有致,故雅景自成,暢人心扉。

花木「自栽」,可見主人勤勉、興致高雅。這裡描繪的是一個靜謐而富有生機的小小院落,凸現的是一個遠離官場、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當詩人又將目光投向庭院外的綠水青山時,更濃的詩情被啟用了:「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一溪款款,攜碧水護繞;兩山如奔,將漫峰青翠送進堂來,山水的情韻像詩人一樣高雅,像老友一樣熱烈。

至此,詩人完全領略了山水的美此,並藉此表達了對友情的讚美。其中「護田」、「排闥」均出自《漢書》。《漢書·西域傳序》有云:

「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萬人,置使者校尉領護」。《漢書·樊噲傳》雲:「高帝嘗病,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

十餘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這兩句詩擬人和描寫渾然天成,句首分著「一」、「兩」,又續「水護田」、「山排闥」,從從容容又氣勢非凡。「護田」者人而用以寫水;「排闥」者亦人而用以寫山,「將綠繞」見水之柔情;「送青來」又見山之殷勤,著以「排闥」二字,更見其情之急不可耐。

詩人亦以此二句為得意。「黃庭堅雲:『嘗見荊公於金陵,因問丞相近有何詩?

荊公指壁上所題兩句『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此近作也。』」(《苕溪漁隱叢話》前卷三十三)王安石認為(使事用典)「若能自出其意,借事以相發明,情態畢出,則用事雖多,亦何所妨」(《蔡寬夫詩話》)。即使不知其出處,仍不妨礙我們對詩意的理解,即所謂:

「用事使人不覺,若胸臆語也」(《顏氏家訓》),此乃古人用典的理想標準。

反觀此詩,詩人通過對鄰居生活的讚賞,對純真情誼的謳歌折射自身的追求,表達自己的閒適、愜意,不也是在「用事」嗎?

3樓:文化傳承的源與流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題解】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組詩作品。這是王安石題在湖陰先生楊德逢家屋壁上的第一首詩。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淨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護田」與「排闥」兩個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詩中雖然沒有正面寫人,但寫山水就是寫人,景與人處處照應,句句關合,融化無痕。詩人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並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詩意】

茅草屋的庭院裡經常打掃,潔淨得連一絲青苔也沒有。

庭院裡花草樹木成行成畦,都是湖陰先生親手栽種的。

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農田,把綠色的水田四周環繞著,

草屋遠處正對著兩座青山,像推門入眼送來一片青翠。

【註釋】

1、書:書寫。這裡指題詩。

2、湖陰先生:即楊德逢,生卒年不詳,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時的鄰居。也是作者元豐年間(1078-1086)閒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一位鄰里好友。

王安石一生有多首詩歌與其酬唱。本題共兩首,這裡選錄第一首。

3、茅簷:這裡指茅屋簷下,這裡指茅草庭院。

4、無苔:沒有青苔。形容庭院打掃得非常乾淨。

5、畦:被田埂整齊分劃成的方塊園地。這裡指院子裡栽種的花草樹木成行成列的情形。

6、一水護田將綠繞:指的是一條小河環繞著一塊水田。將,攜帶。綠,水田的顏色,指一片綠油油的田地。。護田,據《漢書·西域傳序》記載,漢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領護。

7、排闥:推門闖入。闥,宮中小門。據《漢書·樊噲傳》記載,漢高祖劉邦病臥禁中,下令不準群臣進見,但樊噲排闥直入,闖進劉邦臥室。

8、送青來:送來綠色。

【鑑賞】

這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詩。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蘇南京)時的鄰居和經常往來的朋友。首二句讚美楊家庭院的清幽。

「茅簷」代指庭院。「淨」即乾淨。怎樣寫淨呢?

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隻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溼,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

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於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淨、無時不淨嗎?在這裡,平淡無奇的形象由於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

「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並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的警句,「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於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

後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於這樣兩點:

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

至於「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

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彷彿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徵,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

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鍊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

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裡,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於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簷」,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於「淨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

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於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於「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徵為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三四兩句也堪作範例。「護田」和「排闥」的典故都出自《漢書》,是嚴格的「史對史」、「漢人語」對「漢人語」,可見詩律極為工細精嚴。但讀來自然天成,全似未嘗著力準確地說,由於詩人將典故融化在詩句中,我們只覺得他採用了擬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

「用事」而不使人覺,這正是其成功之處。

全詩前兩句寫楊家庭院之景,上句寫庭院的潔淨,下句寫庭院的秀美。後兩句寫楊家周圍的自然環境。本詩描寫湖陰先生庭院和環境之美,也讚揚了湖陰先生愛勤勞、愛潔淨、愛花木和熱愛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詩的特點是熔寫景寫人於一爐。全詩寫景,前兩句是庭院之景,乾淨無苔是由於主人的「長掃」,「花木成畦」是由於主人的「自栽」,寫景又寫人。

後面句寫自然環境之美,水「將綠繞」,山「送青來」,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現了主人愛好山水的情趣。描寫景物亦以表現人,寫景見人,人於景中,表現了客觀景物的美,又寫出了人的美,頗有一箭雙鵰的感覺。其次運用映襯和擬人手法。

如果說庭院的美是人工創造的美,那麼環境的美是天然施設的美。兩者互相映襯,組成了一幅內與外、人造與天然美結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別是後面一聯,把山水擬人化,青山為主人送來秀麗的風光,居然闖門而入,把主人對自然景物的愛和自然景物對主人的愛融和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主人愛美的情趣,因而成了傳誦的名句。

《書湖陰先生壁》題目意思,書湖陰先生壁的意思

q王小年 書湖陰先生壁 在湖陰先生家的牆壁上題詩。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宋代 王安石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餘香暗度垣。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翻譯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淨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

杜甫的《絕句》的詩意?絕句杜甫的其一詩意

1 杜甫 絕句 其一詩意 廳堂西邊的竹筍長得茂盛,都擋住了門頭,塹北種的行椒也鬱鬱蔥蔥的,長成一行卻隔開了鄰村。看到園中將熟的梅子,便想待梅熟時邀朱老一同嘗新 看到堂前的松樹,便想和阮生在松下談古論今。原文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2 杜甫 絕句 其二詩意 原...

誰知道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的詩意?急!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皆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註釋 造口 即皂口,鎮名,在今江蘇省萬安縣西南60裡處。鬱孤臺 在今贛州西北田螺嶺上。清江 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長安 今陝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故。此處代指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