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農曆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孟蘭盆節七月半」

時間 2022-02-01 20:27:16

1樓:匿名使用者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被稱為七月半、盂蘭盆節,但更為人熟知的,是「鬼節」。民間俗信,整個七月是鬼月,閻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開啟鬼門,放鬼出來,到陽間覓食,享受人們的供祭。

這「盂蘭盆」是什麼呢?盂蘭盆是梵文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後來「盂蘭盆」具象化,成為用竹篾編織成的一個盆子,下頭用竹子劈成三腳架支著,竹盒子裡貯放著冥紙,稱為「盂蘭盆」。

在中元節這天,把盂蘭盆燒化了,把紙錢燒給祖先和孤魂野鬼用,所以叫「盂蘭盆會」。

有中元節,自然也有上元節和下元節,也就是道教文化裡的「三元」。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道經裡講:

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七月十五,地官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所以七月十五日也是人們祈福消災的節日。

中元節最主要的核心就是一個「孝」字,儒家主張「七月新糧,祭祀祖先」,中元節時令,正值夏收之後,民間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除此之外鬼節的出現,在佛教文化中也是源於「目連救母」的佛教典故,便是有著孝敬雙親的含義。

俗語講「七月半,鬼亂竄」,以前的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

另外,大家習慣用木板加上五色紙,做成各色彩燈,中間點上蠟燭後,放到河中任其飄搖。其實目的就是因為陰間到陽間的路太黑,放河燈可以照亮路途照亮路,更好的超度亡靈。東方的中元節跟西方的萬聖節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亡靈重返人間的一天,都設有特定的燈作為節日的標識,中元節是蓮花燈,萬聖節是南瓜燈。

但是西方的萬聖節無論是「表情」怪異的南瓜燈,還是奇裝異服的狂歡活動,都是為了驅趕和嚇走亡魂,躲過災難。

而相比之下,中元節的河燈、「放焰口」、祭祀等等活動,都是引導亡靈遠離人世,祭祀「家鬼」是為孝道,而對於野鬼,也是藉由河燈而指引他們的歸路,這是人世間的慈悲之心,更是人們對於天地的敬畏。

2樓:

七月十五就是「中元」,與上元和下元相對應,「孟蘭盆節」也是傳說流傳下來的,「七月半」是具體日期。

3樓:阿芯

依照佛家的說法,陰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眾生,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演變的一個過程而已,就是別稱。

4樓:

因為中元節時間再每年中間,老人常說這天放鬼。

5樓:水神

中元節是一年中最中間的日子,孟蘭盆是佛教的說法。

6樓:麓貪馴毓依貌

這些節日其實都是被演變過來的,而且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

7樓:丨擇城

因為流傳著很多說法,最後為了統一,就將這三個採用了。

8樓:搜突兩怯諶鋅

盂蘭盆節實際上是在佛教中才被這樣稱呼的。

農曆七月十五為何被稱為鬼節?

9樓:喵窩追劇

每年的陰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的鬼節,這天人們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相傳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開啟放他母親出來。

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苦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託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10樓:水瓶星際

據說從農曆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

五、七月十

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

11樓:匿名使用者

每年農曆7月15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著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故事,前輩傳下來的一種節日,你可以不相信但不可以冒犯!

13樓:匿名使用者

- -。??不是7月14嗎

14樓:在樹上

七月十五鬼節的由來是怎麼樣的?

為什麼農曆的七月十五叫做鬼節?

為什麼農曆七月半稱為鬼節?

15樓:勝寒dragon的知識小鋪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是中元節,又稱鬼節。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

"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

"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佛教典故

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

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節日。

道教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祀儀式。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鬥事件﹔後來的普度便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

民間祭祖

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民間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錢紙封包,稱燒「包衣」,或者還有法事(或佛或道)。

在有些地方(如湖南),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16樓:匿名使用者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

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

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裡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裡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

「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17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七月半一般指農曆七月十

四、十五,甚至有些地方七月

七、七月十二也成為七月半,是中元節。為何把中元節稱為「鬼節」呢?   中元節,即盂蘭盆節通常是在農曆的七月十四或者十五這一天,拿今年來說,公曆的2023年8月24日即是中元節。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農曆七月十五是什麼節?**是什麼?

18樓:shine李小聰

中元節,又叫鬼節,日期是農曆的7月十五,但每個地方因為習俗的差異,有的地方是7.14過鬼節,有的地方是7.15過,時間上有所區別。

到了鬼節這一天,相傳陰間地府的鬼門關大開,無數鬼魂湧到陽間度假,陽間便成為鬼魂們的散心地。每年鬼節期間,傳統習俗會預備祭品來安撫鬼魂,祈望「它們」吃飽喝足收了衣錢財物之後,乖乖回陰間,不要在陽間搞事。

許多人都不知道中國「鬼節」的由來,實際上,「鬼節」源自佛教「盂蘭盆會」。盂蘭節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巨集大。

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

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所說的「鬼節」。

19樓:匿名使用者

這一天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這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

七月十五中元節,元是什麼意思,農曆七月十五為什麼叫做中元節?是什麼意思?有啥傳說?

中元節,俗稱鬼節 施孤 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 清明節 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 焚紙錠的習俗。農曆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就是中元節了,佛教盂蘭盆節的由來是什麼

農曆七月十五是佛教兩大節日,盂蘭盆節和佛歡喜日!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 盂蘭盆節 也稱 中元節 有些地方俗稱 鬼節 施孤 又稱亡人節 七月半。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開啟,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 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 無主孤魂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懷念父母的精典句子

斯人已去,世事恍惚,人生長恨水常東 翻飛的淚雨 不盡的悲痛 無限的哀思,並不能喚回哪怕是偶爾的回眸。親愛的父母,你們在天堂可好麼?孩兒萬分的想念,你們能感受得到嗎?記憶的潮水慢慢地湧來,逐漸淹沒對你們的思念,你們的離去我無法挽留,能做的就是放開胸懷,努力的更好的去生活,才是我最實在的選擇。七月十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