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陰曆 農曆和公曆有什麼區別呢

時間 2022-02-08 14:55:17

1樓:守株待虎

陽曆,即太陽曆,是以四季迴圈的迴歸年(地球繞太陽一週)為基本週期,與月相變化無關。太陽曆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迴歸年,歷月的日數和年的月數是人為規定。

陰曆,即太陰曆(月球我國古代稱太陰),以月球圓缺的週期朔望月為基本週期。歷月平均長度29.5天,規定單數月30天,雙數月29天,12個歷月為1年, 共354天。

規定30年內增加11個閏日,安置在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的12月底。目前太陰曆只在伊斯蘭教國家和地區使用。(注意跟我們有的陰曆不是一個概念)

公曆,公共曆法簡稱。現行世界通用曆法,真名格里高利曆(羅馬教皇制定頒佈),太陽曆的一種。天天在用就不具體說了。

農曆,中國傳統曆法,屬陰陽曆(我們經常簡稱為陰曆,這裡一定要與前面所說的太陰曆區別)。以月相變化週期朔望月作為歷月的基礎,同時又考慮迴歸年的週期,採用加閏月的方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和迴歸年的長度接近。以朔日作為第個歷月的初一,兩朔日之間的時間為一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年設12個月,共 354或355天。

為使歷年平均接近迴歸年,在19個歷年中加入7個閏月,有閏月的那年有13個月,共384或385天,叫作閏年。19個歷年和19個迴歸年的長度幾乎相等,7個閏月一般在第3,6,9,11,14,17,19年。具體安置在哪一個月,這和二十四節氣的中氣有關。

二十四節氣實際是由12個節氣和12箇中氣組成(是不是出你意外),二者相間排列,每月都有它固定的中氣,如含有中氣雨水的月為正月。19個迴歸年中有19*12=228箇中氣和節氣,但有235個朔望月,顯然有7個月沒有中氣,7個月沒有節氣。陰陽曆規定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這一年的閏月

一般在寫日期時有個傳統標準寫法。我們對現行公曆紀年時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如2023年12月20日。對我國的農曆一般寫作乙酉年十二月二十日(對十號以內的,則用初*表示)。

至於一些人寫二○○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多見於公文方面),可能是想用古法表示公曆,給人有點古意,但這是不標準的,容易給人混淆(因為在古文中,這是表示我國傳統紀年法的,說不定再過幾百年,後人看見要摸頭了);另有農曆2023年12月20日(多見於網上)的寫法則是標準錯誤的,既然是想表示農曆,那就得用傳統的干支紀年法,不能這麼不倫不類的。

另外有一點,我們現在說的農曆一詞是在建國後才出現的。在不同朝代就不同的**歷的稱法,但統稱是干支紀年法。一般現在都用農曆一詞了,但在一些專業文獻中會有另外稱法。

2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而言,中國傳統曆法還是農曆,也就是以月盈月虧的執行為主的。這只是一般的情況。正因為在長期的農業實踐中人們發現了地球與太陽的關係也就是公**轉,發現了歲差,才為了曆法的精準才修正陰曆的不足,這歸根結蒂就是為了不誤農時,試想,一個不從事農業的民族怎麼可能去研究這些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的科學?

只管一歲一枯榮就可以養活牛馬和人的生活是不太可能研究出天文科學的。

這就是為什麼用「二十四節氣」為黃道平均分割點來平衡一年之中氣候和天數的原因。也就是為什麼每十九年就有會七個「寡年」的原因,就是因為為了不誤農時,有利於農作物的播種時間,又為了地球的公轉的精準而署閏或取消一定的節氣,所以就出現了「寡年」沒有「立春」等等情況,換句話說,這就是中國農業生產的結果,如果假設一個社會不需要農業生產,那麼,能夠計算地球公轉或黃道等等天文知識的社會,是不需要用陰曆來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工具的。

3樓:匿名使用者

陰曆、陽曆、陰陽合曆

人類的生活與生產總離不開時間與空間,自己怎樣才能記住,向別人怎樣才能表達清楚以至準確地記錄某一事件,某一現象,都須要有一種固定的方法,這就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問題。

人們最容易觀察到的是日出、日沒、晝夜迴圈構成的一天,再長一些是月亮圓缺迴圈不已的月,更長一些是寒暑季節迴圈變化的年。經過長期的觀察,人們發現月亮圓缺迴圈一次(朔望月)大約是三十天或二十九天,季節迴圈一次(迴歸年)大約是365或366天。如果不按這些標準,改以太陽,月亮在天球的恆星背景中的方位為標準,則在天文學上還有恆星月(比朔望月短些)和恆星年(比迴歸年長一點)。

其他還有近點月、交點月等,這裡就不去講它們了。

年、月、日都是周而復始迴圈不己,本來是無所謂頭和尾的,但人們為了方便總不能不給它規定出一個開頭之處。各民族、各地區、各時代,有不同的規定,於是就產生了互相換算年首、月首的問題。

日的開頭有從天明、平旦開始,從日落開始,從夜半子時開始等幾種計演算法。

月的開頭有從月圓開始和從新月出現開始等幾種計演算法。

年的開頭有從晝夜長度由長變短的冬至開始,和晝夜長度相等的春分開始,和從其他的標誌開始等多種計演算法。

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是一個朔望月不是三十天整,而是二十九天半還多一點。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不能把一天分為兩半,使它的上一半屬於上一個月,同一天的下半天屬於下一個月,那樣太不方便了。一年365天如果規定為十二個朔望月,共354天,則還剩下十一天,朔望月29.5309天和迴歸年365.2422天之間沒有一個公倍數,不能形成周期,顧此失彼,怎麼辦?

正是由於對這幾個問題處理的方法不同,在世界上有過幹差萬別,各種各樣的歷法。歸納起來不外三種:陰曆、陽曆、陰陽合曆。前兩者只顧一頭,第三種是兩頭兼顧。

先說陰曆,它是單純根據月亮圓缺的週期制定的。所謂「單純」就是它只顧月亮這一頭,不管由太陽與地球的關係而產生的氣候冷熱等季節變化。月亮又叫做「太陰」所以這一類曆法叫做「太陰曆」,簡稱為陰曆。

當月亮和太陽正好分處於地球兩邊的時候,柔和的月光通宵達旦地照耀著酣睡的大地,這個月亮最圓的時刻叫做「滿月」,也叫做「望」。由於月亮是時刻都在運動著的;所以嚴格地說來,真正的「望」只是極短暫的一瞬間,一剎那,一般人是觀察不到那樣的細微變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簡稱為「望」,這是一種最容易觀察到,最顯著的—種天象。與此相反,當月亮正處在太陽與地球中間的那一天,人們根本無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點形象,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學則是指月亮的黃道經度和太陽的黃道經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間。

天文學家把月相變化的週期,即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的時間長度叫做「朔望月」,藏曆中稱之為tshes-zla,也可譯為「太陰月」。多年的觀測表明朔望月的長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即29.5306日,這是制定曆法非常重要的一個資料,必須牢牢記住。初步可暫時粗略地記為二十九天半。

��最典型的陰曆是伊斯蘭曆裡用於歷史紀年和宗教祭祀的「月分歷」(區別於用於農業上的「宮分歷」)在我國古代把它叫做「回回曆」。它永遠固定地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平均每個月為29.5日,十二個月共354日,閏年在年底增加十日為355日,不設閏月。

��另外,我們知道與人類,特別是處於地球的溫帶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密切關係的是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的氣候變化。這種由春、夏、秋、冬四季迴圈所構成的年叫做「迴歸年。」也就是太陽從最高到最低,再從最低迴到最高的週期,它在天文學上嚴格的定義是:

「平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根據長期天文觀測的結果,知道迴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是制定曆法時又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料,必須牢牢記住的粗略地可以記為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歷算家們所得到的資料不是一下子就達到這樣的精確程度,總是隨著曆法的發展,逐步向精確靠近的。

��由此可見,迴歸年比太陰年(即伊斯蘭教的陰曆年)兩者相差十一天,經過十

六、七年就會積累到一百八十天左右,也就是說冬天與夏天要顛倒過來。純粹的陰曆是不設定閏月的,而藏曆與農曆都有閏月,雖然平年也是354或355天,而有閏月的年份則為384天,因此不能說農曆是陰曆,藏曆也不是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2、夏曆、農曆與舊曆

��先說「夏曆」這個名稱的**。漢族早在兩千

四、五百年之前就開始使用十二地支(子、醜、寅、卯,……)紀月的辦法,以冬至日所在的那個月為子月,其次月為丑月、又次月為寅月、冬至以前的那個月為亥月。以子月為年首正月者叫做「建子」,其餘類推。有的史書上記載說:

夏代建寅、殷商建醜,周代建子,而秦朝建亥。漢朝初年仍建亥,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又恢復夏正建寅。其後各朝各代,雖然曆法多次改換,而建寅這一點始終未變(除去武則天採用周正的很短的幾年)。

從採用建寅這一點上說,從漢朝的太初曆到清朝的時憲曆都用了夏正,都可以稱為夏曆,但不是說曆法上的其他成分要素都是夏朝的。這樣,「夏曆」就成了曆法中的一個類名,而不是某一種曆法的專名了。

��至於「舊曆」是公元2023年以後才使用的名詞。辛亥革命以後**宣佈採用公曆的紀月紀日方法,相對於這種新的方法而言,人們就把清朝時所用的「時憲曆」叫做舊曆。

��「農曆」這個名稱的**。漢族傳統的歷法中有二十四節,而**於西方的公曆裡沒有完整的二十四節的全套名稱,只有其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幾個。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漢族古代,而節氣對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又常把舊曆叫做「農曆」。

這都是民間習慣形成的名稱。

3、陽曆與公曆

��什麼是陽曆呢?它以太陽的視運動週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運動週期為基礎的,因此叫做太陽曆,簡稱為陽曆。它的每一個歷年都近似於迴歸年,每一個歷年中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的符合,例如春分點永遠在3月21或22日,不會有大的出入。

由於一個迴歸年的十二等分約為三十天半(30.4368日)近似二個朔望月,所以陽曆把一年也分為十二個月,實際上陽曆裡所謂的「月」,只是個與朔望月無關的空名而已,與月亮圓缺的變化週期根本沒有什麼關係。根據陽曆的日期,我們無法知道月亮的朔望和上弦、下弦,但根據陽曆的月份卻可比陰陽合曆更準確地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現在世界各國的公曆就是陽曆的一種,所以把我們所說的公曆叫做陽曆不能算錯。不過要知道陽曆是個類名,不是專名,不能反回來說陽曆就是公曆。因為古埃及也用過太陽曆,古羅馬的儒略(julian)歷和格里高(gregorian)歷也都是陽曆。

格里高歷(或稱格里曆)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公曆。「公曆」是我國人給起的名字,《漢英詞典》上沒有與之相應的英語詞,只有「格里曆」。公曆裡雖然沒有二十四節的名稱,可是二十四節在陽曆裡有固定的月、固定的日年與年之間最多相差一兩天,而在農曆和藏曆裡某一節在月頭、月中、月尾都有可能,沒有固定的日期,因此說二十四節是陰曆的特徵是不對的,它應該屬於陰陽合曆的農曆和藏曆中的陽曆部分,因為它們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的,與太陽無關。

陰曆和陽曆什麼區別,陰曆和陽曆的區別?

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曆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 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餘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

農曆和陽曆的區別?農曆和公曆的區別是什麼?

農曆是中國由農業耕作的規律總結出來的歷法,陽曆是國際上通行的歷法。農曆取月相的變化週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 二十四節氣 成分,參考太陽迴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迴歸年相適應。陽曆是國際上通行的歷法,也叫公曆。陰曆是中國等一些國家由農業耕作的規律總結出來的歷法,也叫農曆。區...

農曆和新曆有什麼區別,新曆和農曆有什麼差別?

陽曆也叫公曆,於西方。比如算星座時 就是按照陽曆 公曆 計算的。陰曆也叫農曆,於我們中國。比如我們俗稱的八月十五中秋節 清明節 七夕 春節 就是按照農曆來計算的。而元旦 和西方的情人節 2.14 和聖誕節 國慶節 建軍節 黨的生日 都是按照公曆來計算的。他們的主要區別就在於陽曆是國際通用的,而農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