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來歷簡要說明,漢字的來歷,起源,簡短。

時間 2022-02-12 05:35:03

1樓:離人獨沉淪

中國的漢字有bai著悠久的歷史,在大

du約四千多年前就zhi有了。漢字dao的發展:象形字;甲骨文專、屬

金文、小篆、大篆。草書、行書、楷書等……那漢字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是倉頡造的字,因為當時人多事雜,又要經常打仗,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傳令辦法實在難以應付。

一天夜裡下了一場大雪,倉頡一早起來到山上去打獵,只見滿山遍野白雪皚皚,山川樹木全被大雪覆蓋。倉頡轉了一座山,也未見到一個獵物。正準備下山回去突然從樹林裡竄出來兩隻山雞,在雪地上覓食。

山雞走過後,在雪地上留下了兩行長長的爪印。接著,又有兩隻小鹿也竄出樹林,發現人後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早已忘得一乾二淨。

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樣。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

從這以後,倉頡每日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創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馬、雞、犬這些字都造出來了。

2樓:檾茗蔏菏荼

商周時期,通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這是一種成熟而系統的文字,為後世的漢字發展奠定了基礎。之後流行的青銅銘文(金文)雖有字數的增加,但形體並無大的變化。

春秋以後,由於諸侯割據,「文字異形」。秦統一後,為鞏固統治,始皇帝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原秦國字為基礎制定出小篆,作為標準字型,通令全國使用。稍後,程遍又依當時民間流行的字型,整理出更簡便的字型隸書,並作為日用文字在全國廣為流傳。

曹魏時,鍾繇創立真書(楷書)。至此漢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僅如此,自東漢末年,漢字的書寫已成一種專門的藝術即書法。

中國史學界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於殷商。實際上,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在此之前,應該有一個從發生、發展到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有人主張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

推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指出:「漢字究竟源始於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

」「半坡遺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雖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

」「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jié)遺。」如按此說,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

最古老的文字產生於什麼時代?分別代表什麼含義?至今還尚在百家爭鳴中,看來還有待於大量的材料來佐證說明!

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2023年,然而,在河南賈湖發現的一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距今卻達2023年。

漢字是語素文字,總數非常龐大。漢字總共有多少字?恐怕沒人能夠答得上來精確的數字。

關於漢字的數量,根據古代的字書和詞書的記載,可以看出其發展情況。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1] 就有9353字了,晉宋以後,文字又日漸增繁。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樑顧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

到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2023年歐陽博存等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2023年日本諸橋轍次的《大漢和辭典》,收字49964個。

2023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

隨著時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數越來越多。2023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收字數為54678個。2023年冷玉龍等的《中華字海》,收字數更是驚人,多達85000字。

臺灣地區教育主管機關編撰的"異體字字典"第五版,內容含正字與異體字,共106,230字---無疑是收錄最多漢字的字典.

如果學習和使用漢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萬個漢字的音形義的話,那漢字將是世界上沒人能夠也沒人願意學習和使用的文字了。但是《中華字海》一類字書裡收錄的漢字絕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歷史上存在過而今天的書面語裡已經廢置不用的字。

有人統計過十三經(《易經》、《尚書》、《公羊傳》、《論語》、《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數為589283個字,其中不相同的單字字數為6544個字。因此,實際上人們在日常使用的漢字不過六千多而已。

數量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大約將近十萬個(北京國安諮訊裝置公司漢字字型檔收入有出處漢字91251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時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也有6萬多的說法),其中多數為異體字和罕用字。絕大多數異體字和罕用字已被規範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爾出現。此外,繼第一批簡化字後,還有一批「二簡字」,已被廢除,但仍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

漢字數量的首次統計是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進行的,共收錄9353字。其後,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此後收字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類篇》,收字31319個;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日本的《大漢和字典》收字48902個,另有附錄1062個;臺灣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個;《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中華字海》,收字85000個。臺灣的異體字字典收錄106230個漢字是收錄漢字最多的字典.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準中,最大的漢字編碼是臺灣地區的cns11643,5.0版全字型檔可供查詢的字共87,047箇中文字、10,771個拼音文字及894個符號。臺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

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漢字簡體、繁體及20912個,而早期的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而unicode的中日朝統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總數亦高達七萬多字。

初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複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學習的困難,單一漢字能表示的意義有限,於是有許多單一的漢語意義是用漢語詞語表示,例如常見的雙字詞。

漢語書寫的發展多朝向造新詞而非造新字。殷墟的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

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複雜。

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王蘊智認為,漢字型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型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型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資訊迄今仍然稀少。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並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大漢口文化遺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遺址的陶器上,發現有更整齊規則的圖形刻劃,是早期的圖形文字。

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有人統計過十三經(《易經》、《尚書》、《左傳》、《公羊傳》、《論語》、《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數為589283個字,其中不相同的單字數為6544個字。因此,實際上人們在日常使用的漢字不過六七千而已。

構造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大多數漢字是由形旁和聲旁組成的。

六書是漢字構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1] 中,詳細闡述了「六書」構造原理: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如今的造型。

瓜是一個象形字。「瓜」字中,兩撇表示藤,中間豎鉤表示瓜,捺表示葉。「葫蘆科植物的統稱」就是「瓜」的本義。

「形狀像瓜」,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種;「瓜皮船」是船的一種。「像切瓜一樣」,瓜的命運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義。人們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

又指若干強國聯合起來分割弱小或不發達國家的土地。「傻瓜」,表示不聰明,這一詞來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時期生活在瓜州(甘肅敦煌一帶)姜姓人被稱為「瓜子族」,他們十分勤勞,受人僱傭時總是一刻不停地幹活,可是有些人把他們這種老實的習俗看作「傻」,於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徵的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號來表示某個詞。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

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點,表示這裡最鋒利,這就是刀刃,等等。自大一點就是「臭」,「富」有田的人,「窮」靠用「力」打工,「賤」的繁體是「賤」,右邊兩個「戈」,為錢而爭鬥,自然是「賤」。

形聲:就是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

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形聲是漢字裡造字最多的方法和神韻。

漢字的來歷,漢字的來歷是什麼?

蘇樂學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 結繩說 八卦說 刻契說 倉頡造字說 刻劃說和圖畫說。1 結繩說 在文字產生之前,古人們靠結繩記事 認事,此舉起到了幫助人們記憶的作用。周易...

有關漢字的來歷,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

京城 老炮兒 黃帝下令,作為史官的倉頡負責蒐集整理文字,倉頡根據獵戶們用動物腳印判斷記錄資訊的方法發明了符號文字,被黃帝推廣到各個部族,這就是漢字的來歷。 倉頡造字的故事 這算得上是老古話了。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

蒐集幾個漢字的來歷,蒐集漢字的來歷

漢字的來歷演變起源發展歷史 漢字的來歷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隻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 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