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時間 2022-02-17 23:10:03

1樓:血染不周山

出自《六國論》

原段落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他,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翻譯齊國並沒有賄賂秦國,(可是)終於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麼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避免了。

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打算,能夠守住他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所以燕雖然是個小國,卻最後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後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

趙國曾經對秦國五次作戰。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

(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乾淨的時候,可以說(他們的)智謀和力量都很單薄,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護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麼勝敗的命運,存亡的道理,假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判斷(出高低來)呢。

2樓:匿名使用者

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翻譯 20

3樓:恏乄亖

翻譯:六國的滅亡,並不是(因為他們的)**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於拿土地賄賂秦國。

破滅:滅亡。        兵:兵器。              利:鋒利。

戰:戰爭。           弊:弊端,弊病。          賂:賄賂

拓展資料:

秦滅六國之戰,既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併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戰國末年,在七雄中日益強大的秦國在秦王嬴政的領導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並建立起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一統的君主制王朝——秦朝。秦王嬴政改號稱皇帝,即赫赫有名的秦始皇,中國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4樓:彩虹遇雨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於用土地來賄賂秦國。

5樓:匿名使用者

六國破滅(六個國家滅亡了),非兵不利(並不是兵器不鋒利精良),戰不善(作戰不得法)(或:仗打的不好),弊在賂秦(弊病弊端在於賄賂秦國)。

6樓:

古時六國被攻破消滅,不是兵器不鋒利,也不是作戰方法不得當,弊病就是在於賄賂秦國

洎牧以讒誅翻譯是什麼

洎牧以讒住誅 翻譯為 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出處 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作品 六國論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翻譯 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 邯鄲變成 秦國的一個 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