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與顓頊大戰的原因,共工和顓頊的戰爭是因什麼而起?

時間 2022-02-27 16:10:06

1樓:紫穹望雪

共工是水神,而顓頊管治水,他們本來就是對頭,打架就不得而知了……禹是顓頊的孩子

共工和顓頊的戰爭是因什麼而起?

2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傳說顓頊繼黃帝而立,故這次戰爭的時代當稍晚於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淮南子·天文訓》上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的傳說。

共工氏是一古老氏族,據考其故地在今河南輝縣境內,世代居住於水患嚴重的地區,其祖句龍修堤以防水,取得成功,氏族因而興旺起來。至共工時,可能是氣候條件發生了變化,但其首領仍因循舊法,造成「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的惡果。

時顓頊繼黃帝而為華夏族聯盟首領,顓頊居帝邱(今河南濮陽),在河東,處下游。共工氏在河西,處上游,其以壅塞河流法防水患,造成堤壩沖決,首先殃及地處下游的顓頊氏族,因而引起衝突。此傳說表明雙方發生了一場大戰鬥,之所以說是「爭為帝」,可能是為爭奪與水利有關地區的控制權,這場戰爭以顓頊勝利而告終。

共工與顓頊戰爭

3樓:大漠孤煙直在哪

約在距今2023年前,顓頊與共工進行了一場大戰。關於這場戰爭,文獻上有兩種說法:一說「顓頊嘗與共工爭矣」,「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 ;再一種說法是「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 ,知戰爭的起因與水患有關,實質上卻是一場「爭為帝」的戰爭。

由於在歷史上顓頊是一位英名遠播、能修黃帝之功的古帝,所以共工與顓頊爭為帝之說流傳極廣,不過仔細考察戰爭背景,顓頊與共工爭為帝的記載更符合歷史的原貌。 戰爭進行得十分激烈,據文獻記載,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矣」 。

自視很高、目空一切的共工氏首領面對顓頊挑戰十分惱怒,很可能是不顧一切地利用治水積累的經驗,借洪水反擊顓頊,有研究者認為,文獻記載「共工振盪洪水,以薄空桑」的「空桑」,就是《呂氏春秋·古樂篇》所說的顓頊「實處空桑」之地,在帝丘西南,所以上述記載反映了共工曾利用洪水衝淹黃河故道西南的空桑沃野。呼風喚雨、希望啟動自然力為自己助陣,已經出現在黃帝時的戰爭中,但那時還只是巫術和幻想,而共工氏已積累了高地剷平、低地墊髙、防障河水、決開積水等所謂「墮山」、「崇藪」、「防川」、「竇澤」等治水經驗,完全有能力以鄰為壑,引水衝淹空桑,卻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嚴重後果,給後世留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這種天塌地陷的記憶。儘管如此,共工氏仍未能贏得勝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共工氏製造水患長期受到歷史的譴責,並且留下這樣的歷史教訓:

「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昔共工棄此道也……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禍亂並興,共工用滅」 ,雖然對於共工當時的作法只有模糊的記憶,總結得也並不準確,但對利用洪水「以害天下」的譴責態度則是很明確的。

共工大戰顓頊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是什麼意思?

4樓:e拍

意思是: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

出自西漢劉安所著《淮南子》中的《共工怒觸不周山》這篇神話故事。

原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戰中慘敗,於是憤怒地用頭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柱子折斷了,拴繫著大地的繩索也斷了。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積水泥沙都朝東南角流去了。

擴充套件資料

《淮南子》相傳是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劉安的父親劉長是漢高祖的庶子,封為淮南王,劉安作為長子,承襲父爵,故亦稱淮南王。劉安撰作《淮南子》的目的,是針對初登基帝位的漢武帝劉徹,反對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糅合了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如道一樣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

《淮南子》著錄共分為內二十一篇、中八篇、外三十三篇,內篇論道,中篇養生,外篇雜說。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陰陽等家,一般列《淮南子》為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代表作。

《淮南子》在闡明哲理時,旁涉奇物異類、鬼神靈怪,儲存了一部分神話材料,像「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塞翁失馬」等古代神話,主要靠本書得以流傳。

5樓:米聖華

顓頊為黃帝之孫

史載,顓頊帝本姓姬,是軒轅黃帝的孫子,昌意之子,生於若水(今四川省渡口一帶),實居窮桑,其母女樞因感「瑤光」而生,十歲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都於帝丘(今濮陽縣西南)。在位78年,壽98歲,號為高陽氏,列為五帝之一,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間創制九州,使中國首次有了版圖界線;建立統治機構,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針對巫術盛行之風,下令民間禁絕巫教;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後人推戴他為「歷宗」等。

帝嚳是顓頊的族侄,15歲幫助顓頊治理天下,30歲登帝位,其在位期間嚴以律己,是一位萬民誠服的帝王。

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傳說他是人首蛇身,長著滿頭的赤發,他的坐騎是兩條龍。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他的部落在現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

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有個女兒叫后土,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

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窪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顓頊認為,在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是自己,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用這樣做會讓上天發怒為理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

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鬥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要說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援。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援,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崑崙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

共工氏駕起飛龍,來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霧時間,一聲震天巨響,只見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天地之間發生鉅變,天空中,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

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使得繫著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只見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他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女兒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后土在上",就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關於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前邊講的幾個神話,說明在那時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瞭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於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創造了神話傳說,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

至於傳說中的共工氏,當然並不一定實有其事,然而他那種勇敢、堅強,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儘管前邊所講的神話和傳說是後人的臆想和藝術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會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歷史的真實,象部落首領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來是服務於部落的首領轉化成了高踞於社會之上的權力。原始社會也就開始有了階段的分化。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

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後人對顓頊大帝的評價是:靜淵有謀,疏通知事,養材任地,載時象天,依鬼神以治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

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後人推戴他為玄帝。

6樓:匿名使用者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首領,(共工在大戰中慘敗)(共工)憤怒地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柱子折斷了,拴繫著地的大繩子也斷了

7樓:巨大的白色岩石

古時候,共工與顓頊爭相當帝王。

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

8樓:寸草夕心

從前,共工、顓頊兩人爭奪帝位 出自山海經,共工失敗後怒觸不周山,造成山海分界

9樓:匿名使用者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天帝之位

原文共工怒觸不周山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戰中慘敗)(共工)憤怒地用頭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柱子折斷了,拴繫著大地的繩索也斷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了;大地的東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積水泥沙都朝東南角流去了。

發揮想象,描述 共工與顓頊爭為帝 的戰爭場景()

一群人.為兩個獸麵人心的人而鬥爭.描述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戰爭場景 共工負手而立,兩眼精光直指顓臾,一言未語,但那強大的氣勢已向顓臾壓了過去。可顓臾何許人也,此乃當世一等一的絕世高手,怎會不知,亦是於靜寂之中將自己那股勁朝共工激射而去。兩人便在旁人不曉的情況下,暗中較量了一回合。共工暗自道 好強的內力...

祝融與共工關係,共工和祝融的傳說?

宋少 祝融和共工是同事也可以說他們兩個是血脈相容的兩兄弟。傳說在 洪荒時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最後祝融打敗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輸而羞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哪知那不周山是撐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然後...

祝融和共工為什麼打架,共工和祝融為什麼打架

火神祝融是顓頊的曾孫,他有理由支援太爺爺掌握大權,因此,共工向顓頊發起挑戰,祝融就理所應當的為太爺爺出力。遠古時代,世上一片荒涼,只有許多森林,人們連毛帶血地吞吃著打獵得來的禽獸。這時,崑崙山上有一座光明宮,光明宮裡住著一位火神,名叫祝融。祝融很慈祥,很有同情心,看到人們生吃禽獸,就傳下火種,教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