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為什么要度眾生呢,佛為什麼要度眾生呢?

時間 2022-09-18 06:30:11

1樓:徭尋

《金剛經》說:『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又說:

『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又說:『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所謂度眾生是佛在發成佛大願的時候,所立的誓願,也是在沒有成佛之前,尚有自我中心的時候,所抱持的心願,所以在未成佛前的凡夫或菩薩,是有眾生可度的。

可是,在成佛之後,既沒有了眾生,也沒有佛,否則便是對立。既然有能度與被度的關係,便不圓滿,並沒有親證法身的全體;因為一旦親證法身的全體,那就無內、無外、無彼、無此。例如任何一滴水從海而來又回到海中去,從大海看,所有的水是屬於全體的,只當每一滴水自己看,才看到不同的河流、雨露、霜雪、冰霧。

所以《金剛經》又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未成佛時的發心菩薩,都要度眾生,故有眾生可度。因從菩薩的立場來說,一定有眾生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薩,雖已經知道沒有眾生可度,但他還要度眾生;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則是自然運作度眾生,自己卻已經不再度眾生。成佛之後,便不度眾生,無眾生可度,只是眾生自度,以其善根、福德、因緣的多少,而能感得佛與菩薩的化現而做救濟;那是眾生心中的佛與菩薩,不是佛與菩薩的本身。

所謂善根是眾生本有的,但是不加以培養,不會增長、顯現,越是努力精進求法,越能感應諸佛菩薩的慈悲攝化,所謂自助而人助,唯有眾生有求,才能感得諸佛菩薩的應化。佛教常以如人撞鐘為喻,輕輕地撞就小聲地響,重重地撞就大聲地響;鐘有響的功能,如果無人去撞,它不會自響;所以,眾生如果不自己努力,增長善根,雖然佛的法身遍在,也不會幫到你的忙。

所謂增長善根,就是要發菩提心,也就是說眾生自求成佛,即得佛的教化、感應;當自己成佛之後,就接受一切眾生的感應,而非佛去感應眾生。所以,一切諸佛成佛之後,他是全知、遍知的,因此名為正遍知覺,有求必應──眾生有求,諸佛必應。

佛度眾生不是以知識度眾生,所以佛的全知,並不是說佛需要知道眾生所具備的一切知識,也不需要通過眾生經驗中的邏輯理念等的思想,因為他是整體的,眾生是區域性的、個別的,他能給眾生一切,但是不需要學習眾生的東西,而是眾生需要的,他就直接給予。因此,種種根器的眾生,就能得到種種佛法的利益。人間所謂的分析以及歸納,這都是從個體、區域性為著眼;佛的心量,既然是全體,所以不能用凡夫的知見去解釋、衡量佛的正遍知覺。

人間所見的佛,比如說釋迦牟尼,從理論上講是化身佛,在人間像人,在天上像天,至地獄中像地獄,在任一類的眾生當中,就像那一類的眾生。他是有形象的、區域性的,需要經過學習,才具備人類所有知識,用這些做為度眾生的工具,而使得眾生受益。他同時可以在無量無數的地方,顯現無量無數身,度無量無數眾生,而他本體法身是不動的。

因此,我們不可以說,由於化身的佛有生有滅,就說法身的佛有來有去;也不可以說,化身的佛需要具備人類的知識,而法身佛就因此而有限;其實化身的佛,也就具備正遍知覺,因為他不離法身,可是不能夠說,正遍知覺的法身佛,是以凡夫知見,所見化身佛的知能,而稱為正遍知覺。

佛菩薩為什麼要度眾生?

2樓:匿名使用者

1、一切萬法本空幻有,眾生也是自性空。如果佛沒有度過,眾生又怎麼會明白呢?

2、你知道一切萬法本空幻有,眾生也是自性空,為什麼還要說佛像凡夫一樣趨樂避苦呢?無慾則無求,無求則無得,沒有迷茫就沒有覺悟。佛祖在迷茫時求脫離生死輪迴之苦,但是在覺悟後知道苦樂、成敗等等相對的都是二法,不能脫離生死輪迴。

在覺悟後,知道苦樂、成敗等等相對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別,所以也就不存在你所說的還要像凡夫一樣趨樂避苦。

3、佛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於你於眾生,沒有任何要求,所以你不要擔心會損失什麼。《金剛經》有:無眾生如來渡者。

實際上,如來沒有你說的辛苦出來度眾生,也沒有眾生被如來渡。這個問題看起來有點頭暈,但是如果你沒有開悟,怎麼樣也不會明白。如來留下普渡眾生的法門,就是最大的慈悲。

3樓:過客流亡者

因為是性空,不是真空。所以他們的痛苦確是真實的。

因為完美的心靈是慈悲的。所以要度

再一個,在無始無終的世界裡,所有輪迴的眾生,每一個眾生都有可能成為過佛的母親,那麼誰看見自己的母親受苦而無動於衷呢?!

4樓:匿名使用者

道教《太玄真一本際經》:

曰:「若法空寂,云何言說歸根返本,有本可返,非謂無法。」

天尊答曰:「無本為本.」

曰:「無本為本,何所返耶?」

天尊答曰:「返於無本,是名返本。」

曰:「無依無本,無斷無得,云何復言斷滅煩惱而得道耶?有道可得,非謂無本。」

天尊答曰:「所謂得道,得無所得;所謂斷滅,斷無所斷。何以故?

煩惱性空,執計為有,以執為心故,名為煩惱。若知煩惱本性是空,心無所著,諸計皆盡,名斷煩惱。煩惱病除,故名得道。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無得無斷,假名方

便,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5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覺悟叫羅漢, 不但自己覺悟還讓別人覺悟叫菩薩,普度所有世間萬物才叫佛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眾生在受苦,佛菩薩慈悲,和母親一樣,看到眾生受苦,當然要渡眾生了。

7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當人很苦(而不自知)...而且'誰敢保證輪迴許久(幾輩子)之後'不會變成壞人(比如:交友不慎之後)...然後可能形神全滅'(佛教叫做」阿鼻地獄~永不超生)...

一切萬法本空幻有=>ans:"一切是空"..那是禪宗強調的~是指人的五官感覺'看到的是"假相"'(看不到"重點")..但是'神佛不空~業力不空~宇宙不空~你的靈魂不空...

請三思!

8樓: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阿彌陀佛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是博愛的,所以在自己成正果後,要去渡眾生,讓眾生得正果,所謂心無掛礙只是對自己的利害無掛礙,對世間眾生還是要時時掛念,解救眾生。

10樓:真心為你慈悲

如果師兄成佛了 , 會渡我嗎?

11樓:匿名使用者

最本質的就剩下慈悲,見眾生受苦不應該度眾生嗎?

12樓:慈慈光

你看完《地藏經》就能理解佛菩薩的偉大,為什麼要度眾生。

13樓:匿名使用者

所以才說我佛慈悲..佛說,無我,我在水裡水是我,我在風中風即我...所以我們這些眾生,有你我分別,佛卻沒有.所以一切眾生,在佛看來,都是我.當然要度啦^_^

14樓:天使love之翼

佛在一邊呆著,你怎麼辦?

聖嚴法師答:佛為什麼要度眾生

15樓:

【解】下雲「含哀」,「大悲心」也;又「慈愍」,「大慈心」也。

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慈悲」、「大慈大悲」。不但是世尊、彌陀,一切諸佛大慈大悲都達到究竟圓滿。我們感恩諸佛如來的慈悲心從來沒有中斷過,我們只要發心,他的慈悲就時時刻刻在照顧我們。

先說「含哀」、說「悲心」,同體大悲,佛看到我們在這搞六道輪迴,憐憫心,我們實在太可憐了!後說「慈愍」、「大慈心」,「大慈」裡面有「度眾生」的意思在裡頭。

所以念老接著告訴我們:

【解】以「大慈悲」故,雖明知實無眾生可度,而度生之行願無有窮盡。

「實無眾生可度。」禪宗的話,出在《金剛經》上,這是真話,不是假話,他還是「度生之行願無有窮盡」。

像本經所說的:

【解】故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叫「菩薩心腸」。雖然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十法界依正莊嚴,猶如夢幻泡影。菩薩度眾生那個心願非常懇切,這是「生心」,生度眾生的心;「實無眾生可度」是絲毫都不沾染,這是「無住」。

你看「生心」就是「無住」,「無住」同時「生心」,我們做不到。我們「生心」就有「住」,沒有辦法「生心無住」、「無住生心」。「無住」就不能「生心」;「生心」就不能「無住」。

極樂世界菩薩有本事「生心」、「無住」同時。

「同時」是什麼樣子?就像我們看電視,同時看到畫面、看到螢幕,螢幕跟畫面同時出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糊塗!這就是諸佛菩薩看十法界,色相清清楚楚、音宣告明瞭了。

有沒有受干擾?沒受干擾。有沒有放在心上?

沒放在心上。行,這叫「修行」。

「生心。」生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是「無住」;發度眾生的大願是「生心」。「生心」不礙「無住」,「無住」不礙「生心」。誰做到?法身菩薩。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善於用心、要會用心。「會用心」就是什麼?「生心」,生度眾生的心;「不住」,沒有度眾生的念頭。

這個好!面面都圓滿,面面都照顧到了。所以一定要有「心常諦住度世之道」,這就是一切諸佛菩薩的存心。

我們很不容易體會,為什麼?「無住」體會不到。常住度世之道,心上痕跡都不染,沒有在這個境界裡頭動搖過,這是自性本定,讓我們從這個地方深深體會到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五句話是一句話,這五句話是自性的德用,自性什麼樣子?

「本自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這四句都是「無住」)最後一句「能生萬法」是「生心」。「生心」跟「無住」是同時,「能生萬法」。

「萬法」怎麼樣?「萬法」清淨沒汙染;萬法不生不滅;萬法具足萬法,本自具足。妙極了!

這是自性,這是「真我」;我們這個身是「假我」,身不是「我」。對於這個要有概念就有受用處、就知道我們怎麼學。眼見色,在色上用功夫,用什麼功夫?

入定。看得很清楚,不為外頭境界所動搖。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是般若智慧現前,心裡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心是清淨的,沒動搖,真心。

16樓:潛川如斯

這就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了!

佛、菩薩以追求慈悲及智慧為最高目標。在佛教中,慈悲並非是我們理解的「心軟」,而是有著豐富的含義的。慈「慈」是指帶給他人利益與幸福;「悲」是指掃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與悲傷。

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

慈悲也包含了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教義: "無緣大慈",意思是哪怕跟你沒有緣分,素不相識,佛都願意來救度你;"同體大悲",就像和你同一個身體一樣真實感受你的痛苦。

這就是佛菩薩要度眾生的原因,同時,度己度人,這也是他們的修行宗旨。

佛祖大慈大悲為什麼要救度眾生,

17樓:萬卷風沙

打個比方,

有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

先富起來的,看自己

有吃有喝,只管自己,這就是羅漢。

先富起來的,看到未富起來的人過的不好,就生慈悲心,去讓未富的也富裕起來,就是佛菩薩。

這是思想境界的高尚。

知人苦,立志修行,讓自己離苦得樂,就是羅漢知人苦,立志使眾生離苦得樂,就是佛菩薩的境界

佛教為什麼不提倡以神通救度眾生,佛菩薩為什麼不以神通來教化眾生?

但佛還是用了,不以神通為主。不用神通,並不是說不使用神通。而是指在度人時,不用神通來迷惑根器太差的人。在十住斷結經中,佛還是叫菩薩用清淨定,演示了大神通,把三千世界放在手中。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神通波羅蜜中。為眾生作利益。須菩提。菩薩若遠離神通。不能隨眾生意善說...

為什麼需要需要佛 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是為了什麼?

佛是究竟的覺悟者,我們是迷茫者。我們不知道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不知道人生的真正價值 不知道宇宙成住壞空的具體變遷 自己生老病死也難以把握。因為我們有很多的迷惑,又有很多的貪婪習氣驅使我們造業,也就有了人生的痛苦和茫然,向佛學習可以讓我們走向覺悟的道路,不再受命運的支配,達到永恆 超越 沒有煩惱 ...

眾生原本是佛,為什麼會墮落為六道眾生的

眾生原本是佛,這是不是佛的原話,是後人所說,其意是在說一切眾生具有和佛一樣的佛性,只因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六道眾生是帶著業力輪迴的未來佛,因為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具有這樣的佛性。佛來到世間就是為了告訴我們這個真相,通過修行重新迴歸真如本性,成佛之後就不會在受輪迴之苦,而是乘願再來救渡眾生。圓覺經 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