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不如地利中加點字 寡助之至中之和至,是天時不如地利中的是字解釋

時間 2022-10-21 18:50:08

1樓:戰狼_阿布

1.天時、地利、人和:《荀子·王霸篇》說:「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荀子所指的「天時」指適合作戰的時令、氣候,「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 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團結。而孟子在這裡所說的「天時」則指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地利」是指有利於作戰的地形;「人和」則指得人心,上下團結。   2.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指適合作戰的時令、氣候。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形。

3.人和:得人心,上下團結。

3.三裡之城:周圍三裡的城。   4.

環:圍。   5.

夫:發語詞。   6.

然而:但是仍然。   7.

者······也:是因為(表原因)。   8.

不如;比不上。   9.也:

判斷句的標誌。   10.城:

城牆。   11.池:

護城河。   12.兵:

**。   13.革:

鎧甲,盔甲。   14.堅:

堅固。   15.利:

銳利。   16.米粟:

糧食。   17.委:

拋棄。   18.去:

離開。   19.故:

所以。   20.域:

限制。   21.以:

用。   22.封疆之界:

劃定的邊疆界限。   23.固國:

鞏固國防。   24.溪:

河。   25.險:

險要。   26.威:

建立威信。   27.寡:

少。   28.得道者:

得到治國之道,施行仁政的人。   29.失道者:

失去治國之道,不施行仁政的人。   31.畔:

同「叛」,背叛。    32.之至:

達到極點。    33.順:

服從。   34.以:

憑藉。   35.「故君子」二句:

得道的君子有不戰之時,若進行戰爭,則必定勝利。   36.必:

一定,肯定。   3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

2樓:神鋒

之: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一般不翻譯。

至:極點的意思。

『寡助之至』就是說『失去人心,眾叛親離到了極點』

是:在文言中『是』一般翻譯成『這』是個代詞,由於你的文段不完整,我將它翻譯成『這就是……的道理』的意思,也就是說,將整句看成一個判斷句。

文言文閱讀。(14分)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

3樓:奧書午

小題1:包圍   放棄、丟棄   限制  通「叛」,背叛小題1:b

小題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

小題1:(1)、以國家***而言,「道」指國家間和平共處、互不侵犯;

(2)、以國家內部而言,「道」指愛民,為老百姓著想;

(3)、以個人而言,「道」指與人為善,仁義道德。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義,平時應多積累、牢記,那麼回答此題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解釋時結合所在句子進行。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一詞多義,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一定要結合具體語句分析。題幹中「天下順之」中的「之」字用法:

代詞,a、三裡之 城 :助詞「的」; b、「夫環而攻之」中的「之」:代詞;c、寡助之 至:

用於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 d、攻親戚之 所畔:用於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一般以直譯為主,省略的成分應補充上。

小題1:此題是開放性試題,能說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天時不如地利原文

4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裡的小城,七裡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麼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5樓:鬼面狂魂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裡的小城,七裡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麼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6樓:莎莎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兩章中的文言常識整理

天時不如地利

寡 少兵 兵器 是 這是 三裡之城的之 的 七裡之郭的之 的 夫環而敗之的之 語氣助詞 兵革之力的之 的 1.少2.兵器 3.這是 4.的5.的6.語氣助詞7.的 寡 少 兵 是 這是 三裡之城的之 代詞 七裡之郭的之 代詞 夫環而敗之的之 代詞 兵革之力的之 代詞 寡 少兵 是 這三裡之城的之 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什麼

帥帥的老木匠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 之郭 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 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4 非 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 6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 7 之險,威天...

有關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戰爭事例

一 整體把握 這兩章都是短小的議 作者抓住論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語言作扼要的論證,觀點鮮明突出,讀後發人深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一觀點,指明 人和 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 就是下文說的 多助 和 天下順之 即人民的支援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