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平拗救」名詞解釋,請問「孤平」大忌,「拗救」之法是何解?

時間 2022-10-31 16:05:04

1樓:盯緢

所謂「孤平」,就是指在「仄平腳」的句子中,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型中,除了韻腳的那個平聲字以外,不能只有一個平聲。也就是說,五言的第一個字,七言的第三個字,必須用平聲,不能用仄聲。否則,就是「犯孤平」。

孤平是律絕的大忌。古人有時寧可二四六不分明,也要避免犯孤平。

「拗救」,是絕句、律詩寫作中常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技法。在詞、曲的寫作中也用「拗救」。「拗」和「救」其實是兩個意思。

拗,是指在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救,是指在該用平聲的地方已經用了仄聲,那麼就要在本句或與之相對的句子中的相應的地方進行「補救」,即在本該用仄聲的地方用一個平聲字。這種變通以後形成的句子,叫做「拗句」。上述仄平腳的兩個句型,通過「拗救」,就產生了相應的「變格」(即拗句)

孤平與拗救相輔相成,先有孤平,後有拗救.

律詩都是壓平韻,因此最後一個字也即韻腳的平仄是固定不能改變的,是平就平,是仄就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七言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字必須用平聲),第一字後者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另有一種補救辦法,那就是拗救.

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唐詩中經常見到的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形式就是一種拗句的樣式。

還有幾種情況也是相當常見的,前面一字用拗,後面還必須用「救」。「救」,就是補償、補救。一般說來,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

本句自救: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對句相救: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聲來補償。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沒有用仄聲,只是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拗救方法如下:

1、當句自救:

格式 變格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

2、對句互救,用對句第三字的平聲來補救出句第四字(或

三、四兩字)的仄聲。

格式 變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3、一字雙救,既自救又互救。用對句第三字的平聲既補救本句第一字的仄聲同時補救出句第四字(或

三、四兩字)的仄聲。

格式 變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沒用仄聲,只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第五字用了仄聲。

2樓:友聲驛站

《詩詞格律十講》第六講 平仄的變格 孤平拗救

請問「孤平」大忌,「拗救」之法是何解?

3樓:

你研究的不淺啊.一般人也只知大略,就是別都是平聲字唄,怎麼也弄個仄聲字補補唄,一個調子下去,缺變化,不上口,不美,要抑揚頓挫

近體詩名詞解釋

4樓:雨嵐談金融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指初唐之後,形成的又一詩歌體裁。

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著名的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

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對於歷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基本資訊

中文名近體詩概念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詩體名。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同古體詩相對而言。

句數、字數和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規定。近體詩這一叫法在中國明代就已經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應詩集序》:「今秋,伯應(袁可立子袁樞)自睢陽寄近體詩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屬餘序。

」類別觀點一: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絕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詩。排律則是律詩的延長)。

觀點二:近體詩包括絕句(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律詩(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則稱為長律或排律。)。

詩詞裡面什麼叫拗救?為什麼要用拗救??比如一

5樓:匿名使用者

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 後面應補上一個平聲,也叫「救平」,但注意補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經過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拗句

五律、七律、五絕、七絕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稱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稱為「拗字」

拗救概況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是拗句的一種。但由於比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體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出句自救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為是仄聲字在句末,所以這句詩肯定是出句。這種格式又可變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該用「平」而用了「仄」,於是在第四字位置補回一個平聲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這個也不是絕對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的首句:

「涼 風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維《觀獵》的尾聯出句

「回 看 射 雕 處」,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詠懷古蹟》之尾聯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蕭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屬於這種情況。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於這種情況,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亂隨意變化的。這條規定可以用四句口訣來幫助記憶: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來救,當然要記牢。」

孤平拗救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式中,句末的平聲字是押韻的要求,必須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這句就只有前面兩個平聲字。這時,如果第一個字也變成了仄聲,就叫做犯孤平。

那麼,就必須把第三個字變成平聲來進行補救。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杜甫的《復愁十二首》其三:

萬國尚戎馬,故園今若何?

昔歸相識少,早已戰場多。

(第二句第三字「今」救第一字「故」,是孤平的本句自救)

對句相救

③如果出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字當平而仄,變成「仄仄平仄仄」,甚至是「仄仄仄仄仄」,這時,就要把對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個字位置變成平聲字以相補救,這屬於對句救出句。

如白居易《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第三句「不」當平而仄,對句「吹」位置字變成平救上句)

如陸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報國有萬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無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無」就既救出句的「萬」(對句相救),又救本句孤平的「向」,所以叫「兩救」。

可以利用這首詩構成兩救的口訣:「報國有萬死,向人無再青。無字救雙拗,佳聯要記清。」

拗救的拗救

6樓:柔順且素淡的小寵物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是拗句的一種。但由於比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體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為是仄聲字在句末,所以這句詩肯定是出句。這種格式又可變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該用「平」而用了「仄」,於是在第四字位置補回一個平聲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這個也不是絕對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的首句:

「涼 風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維《觀獵》的尾聯出句

「回 看 射 雕 處」,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詠懷古蹟》之尾聯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蕭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屬於這種情況。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於這種情況,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亂隨意變化的。這條規定可以用四句口訣來幫助記憶: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來救,當然要記牢。」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式中,句末的平聲字是押韻的要求,必須用的,因此不算它。

除它之外,這句就只有前面兩個平聲字。這時,如果第一個字也變成了仄聲,就叫做犯孤平。那麼,就必須把第三個字變成平聲來進行補救。

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杜甫的《復愁十二首》其三:

萬國尚戎馬,故園今若何?  昔歸相識少,早已戰場多。

(第二句第三字「今」救第一字「故」,是孤平的本句自救) ③如果出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字當平而仄,變成「仄仄平仄仄」,甚至是「仄仄仄仄仄」,這時,就要把對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個字位置變成平聲字以相補救,這屬於對句救出句。

如白居易《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第三句「不」當平而仄,對句「吹」位置字變成平救上句)

如陸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報國有萬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無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無」就既救出句的「萬」(對句相救),又救本句孤平的「向」,所以叫「兩救」。

可以利用這首詩構成兩救的口訣:「報國有萬死,向人無再青。無字救雙拗,佳聯要記清。」

律詩中的「拗救」是怎麼回事?

7樓:兌魂

五律、七律、五絕、七絕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稱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稱為「拗字」 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應補上一個平聲,也叫「救平」,但注意補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經過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是拗句的一種。

但由於比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體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為是仄聲字在句末,所以這句詩肯定是出句。

這種格式又可變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該用「平」而用了「仄」,於是在第四字位置補回一個平聲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這個也不是絕對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的首句: 「涼風起天末」, 「平平仄平仄」 王維《觀獵》的尾聯出句 「回看射鵰處」, 「平平仄平仄」 以及杜甫的《詠懷古蹟》之尾聯出句 「庾信平生最蕭瑟」, 「仄仄平平仄平仄」 都屬於這種情況。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於這種情況,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亂隨意變化的。這條規定可以用四句口訣來幫助記憶: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來救,一定要記得。」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種句式中,句末的平聲字是押韻的要求,必須用的,因此不算它。

除它之外,這句就只有前面兩個平聲字。這時,如果第一個字也變成了仄聲,就叫做犯孤平。那麼,就必須把第三個字變成平聲來進行補救。

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則為平平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式,又可寫變成「仄仄仄平仄」(這是因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過這樣一來,對句就必須變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則為仄仄仄仄平平仄)」,在對句增加一個平聲字來彌補出句中缺少的平聲字,即第三個字必須變成平聲字。所以叫「對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對句第三個字變成平聲字,即「吹」救「不」)、 陸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對句第五個字變成平聲,「無」救「萬」) 因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補平! ③兩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於對句,那麼,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這種格式又可以變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這時,就要把對句的第三個字位置變成平聲字以相補救,這屬於對句救出句。但如果這個出句又是個「孤平拗救」式,則構成這第三個平聲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這就是兩救。

如陸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報國有萬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無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無」就既救出句的「萬」(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兩救」。 可以利用這首詩構成兩救的口訣:

「報國有萬死,向人無再青。無字救兩拗,佳例要記清。」

名詞解釋 證據,名詞解釋 證據

證據 概念 證據 是證明 案件 事實的依據,證據問題是訴訟的核心問題,全部訴訟活動實際上都是圍繞證據的蒐集和運用進行.什麼是證據?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判案的根據。證據有七種 一 物證 書證 二 證人證言 三 被害人陳述 四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歷史名詞解釋,歷史名詞解釋

獨愛淘氣 1公元六二七年七月二日,唐朝都城長安刀光劍影,喋血百步,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宮中發動政變,殺其長兄李建成 四弟李元吉及其家屬數百人,史稱玄武門之變 2明朝初期鄭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動。3即拿破崙一世,出生於科西嘉島,法 事家與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 1799年 1804...

名詞解釋神經,神經 名詞解釋

神經名詞解釋 生物學 醫學名詞。神經 名詞解釋 神經是由聚整合束的神經纖維所構成,而神經纖維本身構造是由神經元的軸突外被神經膠質細胞所形成的髓鞘包覆 其中許多神經纖維聚整合束,外面包著由結締組成的膜,就成為一條神經。神經系統主要由三大系統組成,即中樞神經系統 腦神經 脊神經。各系統之間以中樞神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