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木求魚出自哪部作品,《緣木求魚》的原文 和 譯文

時間 2023-01-10 22:05:06

1樓:熱心學生喬木

緣木求魚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是"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緣:沿著;木:

樹幹、樹木,意思爬到沒有魚的樹上去找魚。用來比喻做事情方式或者方法不對,後果就是徒勞無功。

緣木求魚的故事講的是戰國時候,齊國國君齊宣王想動員軍隊去攻打其他國家,用武力一統天下。孟子聽後就勸他放棄武力,採用仁慈的政治措施。孟子對齊恆王說:

「大王如果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緣木求魚』,結果肯定是徒勞無功,不但達不到目的,還可能造成禍害」。

緣木求魚是一個貶義詞,近義詞是水中撈月、緣山求魚、竹籃打水、南轅北轍、抱薪救火。

2樓:julie林凡

「緣木求魚」這個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戰國時的齊宣王因為仰慕春期時齊桓公和晉文公的霸業,想通過發動戰爭來擴張領土,樹立威信,使自己稱霸於天下。孟子就去見齊宣王,對齊宣王說:「聽說你想用戰爭征服天下,這是絕對辦不到的。

你想使天下都歸順自己,就必須先好好地治理自己的國家,施行仁政,使天下的**、農民、商人,甚至旅行者都願意到你這兒來。如果用武力去征服,就好比是爬到樹上去抓魚(『緣木而求魚』),是根本達不到目的的。」

緣,攀援。「緣木求魚」指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方法錯誤,不可能達到目的,勞而無功。擴充套件資料:

生活中緣木求魚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人民網發表的一篇文章: 用「垃圾桶陣」治亂扔垃圾是緣木求魚,深刻揭露了錯誤的方法,必定不可能得到所追求的效果。

200米長街道安放150個垃圾桶,有圖有真相的新聞為人們展現出一道別樣的景觀。據稱此舉是「為了倡導市民養成不要亂扔垃圾的好習慣」,但是擺放「垃圾桶陣」 難免有緣木求魚之嫌。

一、「垃圾桶陣」既不節約也不環保。近乎於「手拉手」的垃圾桶密集擺放,少不了一定數量的製作成本,且造成了環保資源的無謂浪費,違背了勤儉節約、資源優化和效率優先的環保原則。

二、「垃圾桶陣」還會擾民。一些生活垃圾腐爛之後難免會產生異味,而如此高密度的垃圾桶擺放,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空間環境可想而知。

三、其實「垃圾桶陣」更是對人們衛生習慣養成的一種認知誤區。即以遷就和滿足人們生活惰性的方式,換取行人遊客將垃圾隨手扔進垃圾桶的結果。這種「有桶必扔」的思維模式,不過是一種一廂情願式的幻想,甚至可以說是緣木求魚的一種做法。

3樓:無級abc老師

「緣木求魚」出自於戰國,孟軻《孟子。梁會王上》原意是爬上樹去找魚,比喻形式的方向,方法不對,必將勞而無功。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賓語。含貶義。是一則**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4樓:互信互助互愛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用那樣的辦法來追求那樣的目的,就像爬到樹上去找魚一樣。比喻方向、方法不對,一定達不到目的。

5樓:情感導師浩宇

緣木求魚出自莊子梁惠王上。在高中語文教材中《齊桓晉文之事》,也引用了緣木求魚的故事。

6樓:網友

緣木求魚出自《齊恆晉文之事》,意思大概講述隨份能夠獲得,不能也是可以安心。

7樓:溫大善人與小瘋子

「緣木求魚」這個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緣,攀援。「緣木求魚」指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方法錯誤,不可能達到目的,勞而無功。擴充套件資料:

8樓:職場達人小檸檬

先秦 孟軻的《孟子 梁惠王上》

9樓:當代熱心青年

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

10樓:候爾白

緣木求魚出自於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

《緣木求魚》的原文 和 譯文

11樓:文學嘗試

「緣木求魚」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節》。字面解讀為爬到沒有魚的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不可能達到目的。

一、原文。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二、譯文。孟子說:「那麼,您的最大願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自己君臨中國,安撫四方落後的民族。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哩。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麼後患。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費勁心力去幹,一定會有災禍在後頭。」

三、語法。含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結構為連動式。

12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意思: 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緣木求魚的典故

13樓:匿名使用者

《緣木求魚》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 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不可能達到目的。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漢語翻譯是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這在人教版高中課本選修裡面有,名字叫《齊桓晉文之事》,在這裡用這個典故告誡齊宣王量力而行,選擇更好的辦法來實現自己稱霸的理想。

緣木求魚是什麼意思?

14樓:叫那個不知道

緣木求魚,字面解讀為爬到沒有魚的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不可能達到目的。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譯文: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慾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近義詞:水中撈月、緣山求魚、竹籃打水、南轅北轍、抱薪救火。

反義詞:立竿見影、行之有效。

15樓:天悅流年

解釋: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譯文:以您現在的做法來實現您現在的願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在現在,"君子不羞於言利",甚而至於追求利,希望掙大錢,發大財。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到底如何來掙大錢,發大財?

是不是"工農商學兵,一起做生意",如在前面已經多次提到過,大家都"棄文經商"、"棄教經商"、"棄農經商"、"棄學經商",甚至放下**去經商或者就做起軍工軍火生意來了才是唯一出路呢?當然不是。如果真這樣做,那才是緣木求魚。

16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個神話故事,後來非洲發現了真的會爬樹的魚。

17樓:咖啡味道

戰國時候,齊國國君齊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孟子勸他放棄武力,採用仁慈的政治措施。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如果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緣木求魚』,結果肯定是徒勞無功,不但達不到目的,還可能造成禍害。

」齊宣王覺得孟子的話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勸告。

「 緣」在這裡是沿著、順著的意思,「木」指的是樹木;「緣木求魚」就是沿著樹木爬上樹去找魚。 樹上怎麼會有魚呢?當然沒有啦!

所以這個成語就是用來比喻方向、方法錯誤,或違反客觀規律,結果當然無法達到目的。

18樓:匿名使用者

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地。

緣木求魚的近義次

近義詞 水中撈月 緣山求魚 竹籃打水 南轅北轍 水中撈月 緣山求魚 竹籃打水 南轅北轍 飛蛾投火.殺雞取卵 捨本逐末,殺雞取卵,文不對法.水中撈月 緣山求魚 竹籃打水 南轅北轍 飛蛾投火 畫餅充飢水中撈月 緣山求魚 竹籃打水 南轅北轍 飛蛾投火 畫餅充飢水中撈月 緣山求魚 竹籃打水 南轅北轍 飛蛾投...

緣木求魚和刻舟求劍的意思為什麼不同

點點在心 一 比喻不同 1 緣木求魚 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不可能達到目的。2 刻舟求劍 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變通的人。二 用法不同 1 緣木求魚 作謂語 賓語。含貶義。2 刻舟求劍 作謂語 定語 狀語。多指做事不知進退,墨守成規,不懂得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來處理事情。三 出處不同 1 緣...

緣木求魚的成語故事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緣木求魚 讀音 yu n m qi y 解釋 緣木 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出處 孟子 梁惠王上 以若所為 求若有欲 猶緣木而求魚也。例句 想不用功而取得好成績,就像 那是不可能的。反義 甕中捉鱉順藤摸瓜探囊取物 緣木求魚的成語故事是什麼 緣木求魚 拼音 yu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