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兩句話,兩句話的意思

時間 2023-03-21 11:45:03

1樓:此刻天長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的。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佔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2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每個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把。讀了兩邊,沒有看懂。後來突然悟到一點點。

第一句話意思很深,表達出一種很看透一切,很世外的一種境界。第二句話比第一句境界更高,因為心中根本就無物,都不知道何處惹塵埃了。總感覺第一句話把境界思想推的很高,第二句話就更是推高到無的境界。

3樓:網友

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兩句話的意思

4樓:能幫到你則好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該詞一般指古人對至聖先師孔子的推崇,認為其德與天地齊同,與日月同輝,即「德侔天地」;其道澤被萬世,古今不二,即「道冠古今」。

刪述六經,垂憲萬世:出自陳鳳梧《孔子贊》:意思是孔子刪定了六經,為天下萬世提供了研之不盡的絕代經典。

求兩句話的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1 太子便回到了鄭國,事情還沒有準備就緒,適逢太子因為一件私事要殺掉他的一個隨從。這個隨從知道他們的密謀,就把這件事報告了鄭國。

2 闔廬為王三年,出動軍隊與伍子胥、伯嚭進攻楚國,攻克了舒地,活捉了以前叛吳降楚的兩個將軍。

6樓:寂寞仙蹤

1.事情還沒有得到機會,正好太子想要因為一件私事殺掉一個隨從,這個隨從知道了太子的陰謀,於是就告訴了鄭國。

2.闔閭當了吳王三年,就出動軍隊和伍子胥、伯噽討伐楚國,攻下了舒地,於是活捉了以前反叛吳國的兩個將軍。

山行前兩句話的意思,山行前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假面 前兩句意思是 彎曲的石頭小路遠遠地伸至深秋的山巔,在白雲升騰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全文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翻頁 彎曲的石頭小路遠遠地伸至深秋的山巔,在白雲升騰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停下馬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霜染後楓葉那鮮豔的紅色勝...

翻譯兩句話

滿意是be content with或是be satisfied with。那麼這句話 i am very s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life and will enjoy loving the life.希望對你有幫助。i want a room for two peop...

下面兩句話中哪句話是對的,下面兩句話,哪句話是對的?為什麼?

歷史上著名的悖論 no.1 說謊者悖論 1iar paradox or epimenides paradox 最古老的語義悖論。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伊壁孟德 所創的四個悖論之一。是關於 我正在撒謊 的悖論。具體為 如果他的確正在撒謊,那麼這句話是真的,所以伊壁孟德不在撤謊,如果他不在撒謊,那麼這...